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岁月无声(〖五大道文学奖〗纪实入围作品)

(2005-03-01 13:16:37) 下一个

岁月无声

〖五大道文学奖〗纪实入围作品

          作者:老摇

  费城华埠的冬天总是分外萧瑟,天阴沉沉的,偶尔出现的阳光,也没有一丝暖意。街道上窜着寒风,刮得地上的纸屑乱飞,行人都缩着脖子,步履匆忙地走过。市面上的饭店都还开着,可是人流明显少了很多。街头的小摊关了几家,剩下的也都只有一两个人,裹着厚厚的衣服,百无聊赖地站在那里。冬天的严酷,不仅在气温上,更在人们的心里。

  然而,费城华埠也曾经有过充满希望的冬天。

  那是四十九年前了。一九五五年,甫过三十的张天德先生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拿到了Personnel Administration的硕士学位,被费城总青年会聘为国际部主任。他上任伊始,便去费城的华埠调查情况,那时的费城华埠,“排华法案”的后遗症仍在,几乎与世隔绝,当地的居民大多不会说英语,因此无法与主流社会沟通。它又先天不足,不象洛杉矶、纽约等大城市那么容易吸收亚裔新移民,市面相当冷清,大概只有四五家餐馆,两三间洗衣店而已。张天德先生深为华埠的破败所触动,就在这年冬季,圣诞节那天,和十多个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创办了费城中华青年会。

 (图:青年会的创始成员。前排左一为张天德先生。

  除了提供一个华裔青年举行活动的场所外,青年会还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建设华埠社区,因此,他们又在北十一街租了一间旧屋,创建了“中国文化社区中心(Chinese Cultural and Community Center)”,立志要为费城的华裔侨胞做点实事。第一桩事便是要开设免费的英语班。

  可是,由于青年会只是个志愿组织,没有经费,英语班雇不起教员,张先生只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去找义工。他找到了一个来自苏州的女生张丽文,请她去华埠做教员,她却吓了一跳:“华埠?那个地方去不得啊!我们同学都说那是个神秘的地方,不能去的。”

  “胡说八道!”张先生一下子恼了,“那是你自己的侨胞,他们语言不通,和外界无法交流,别人才会觉得那里神秘――所以我们更需要你去帮忙,改变这个状况!”

  张丽文被他说服了,同意担任英语班的教员,这个班极大地帮助促进了华埠里的居民与外界社会的交流沟通。同时,青年会还提供职业介绍、英语翻译、移民法指导等等一系列服务,并为老人免费供应中餐、健康检查,每年至少能帮助到七、八十个华裔老人。为了帮助不谙英语的华人也能认清街名,在张天德先生的建议下,市政府在华埠周围的路牌上加了中文路名。青年会还积极为华人争取政治权利,比如张天德先生曾会同美国各地的侨领一起晋见肯尼迪总统,要求增加每年给华人的移民配额。

  青年会不仅服务于华裔社区,还同时致力于在美国推广中国文化。他们举办了儿童画展、残障艺术家画展、中国兰花展、首日封邮展、中国情人节(七夕)、华埠小姐选美等等数不胜数的活动,并

  开设了烹饪班、书法绘画及太极拳班等,不仅很受华裔社区的欢迎,还吸引了很多美国人兴致勃勃地来上课,甚至连麻将,张先生都把它当作一样文化介绍给美国人。

  (图:张天德先生教宾州的副州长夫人打麻将。)

  这些社区和文化活动均为美国报纸和纽约的中文报纸所报道,光青年会的剪贴本就积累了有二十册。当时费城并没有自己的中文报纸,于是张天德先生就创办了双语的《华报》,自己写文章,自己打字、印刷,可惜由于没有经费,才几个月就停办了。

  张天德先生还试图办过中文图书馆,大部分书由中国大使馆供应,侨胞也捐了很多书。图书馆初开时盛况空前,由于青年会缺乏人手,无法专门雇人照看,便让读者自由进出,结果很多读者借了不还,最后他只好将图书馆暂时关闭。后来由于热门书籍流失严重,剩下的书反正乏人问津,张先生才又索性重开了图书馆。

  张天德先生是浙江杭州人,曾先后求学于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在校时成绩优秀,还曾经发明过一种新化学试剂。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也出生于杭州,对他很赏识,为他写了推荐信,推荐他到美国来读书。张先生却没有走这条路,选择了进入杭州青年会,并曾在南京政府担任公职。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他一度服务于台北青年会,最后辗转来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毕业后来到费城,开始了这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中华青年会的经费来源一直很困难。最初的时候,张天德先生能从费城总青年会那里领工资,但其他职员没有。不久,张先生为了全身心地发展华埠青年会,退出了费城总青年会,就连这个来源也断了。从事文化事业不象做生意,没有利润可以图,因此也不会有人来投资于其中。他们的经费,主要是靠一两个小型基金会的拨款。当时的华侨社区自己也很穷,因此张先生从来不肯去发动他们捐款。

  青年会的职员的工资极为微薄,张先生自己在文化中心根本不拿工资,完全是义务工作。他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许多人,包括一些美国人,志愿为文化中心工作。然而,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员工们在不计报酬地工作了很久之后,终于由于生活的压力而陆续离去。做文化事业的艰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没有钱,一切美好的愿望、宏大的计划,也都只能停留在纸上。

  但也有美丽的惊喜。被张先生从宾大“骗”来华埠的张丽文女士,本来打算从宾大毕业后就回国的,只是到华埠担任英文班教员看一看,这一看就改变了她的一生:她被张天德先生的人格和才华所折服,两人相恋、结婚了,从此她一生都留在了费城。婚礼在一九五九年举办,西式的教堂、中式的洞房,各进行了一次,张女士戏称这是“双保险”。

  婚后的日子是甜蜜的,他们很快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嫁给张天德先生的日子又是艰辛的,他在文化中心废寝忘食的辛劳并没有报酬,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压在了张女士肩上。她在当地公里学校找到个职位,但在课后仍然去文化中心帮忙。有一次,文化中心实在没钱了,当月的水电帐单都付不出来,最后张天德先生说服了太太,挪用了他们为儿子上大学存用的基金,把钱垫了上去。

  即使是处在这样的艰难境地,张先生仍然又成功地在六十年代初组织起了青年舞龙团。青年会从香港运来了两条巨大的金龙,美奂美仑。在张先生发起的首次中国新年大游行上,舞龙团的表演轰动一时,盛况空前。随后舞龙团在一九六四年参加了纽约世界市场的开幕典礼,七三年参加尼克松总统的就职典礼游行,七六年参加美国独立二百周年纪念大游行,七七年参加费城传统的新年游行,还曾被邀请参加大西洋城的美国小姐选美游行、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游行等等,到处都很受欢迎。

  (图:费城市政府大楼前的舞龙)

  舞龙团的成员现在也都上了年纪,再也舞不动金龙了,但提起以往的日子,他们仍然记忆犹新,甚至还记得张先生跳动舞步的样子:“舞龙都是张先生教我们的,他告诉我们,舞步要这么走,因为有两条龙,一步走错就会搅到一起去了。”

  (图:舞龙团成员)

  在七十年代初,张先生又克服了种种的艰难,把青年会破落的旧址,改建成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在他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的感动下,费城的十一个工会出力帮助,几乎是义务地为青年会工作,只用了很少的资金,就建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座富丽堂皇的新址。房子由台北园山饭店的著名建筑师杨卓成先生免费设计,朱红大门,飞檐翘角,琉璃绿顶,工程所需的琉璃瓦,还是获得了中国政府的特批,从北京运来的。

  (图:费城中华青年会外观)

  在这座漂亮的建筑的影响下,费城华埠的其他很多房子也都改为中国式的了。此前,张先生与其他热心人士一起,促成了费城和天津市结成姐妹城市。于是,由费城市政府出资,天津市政府提供人员和材料,共同在华埠的十街口建了一座牌楼,金龙飞舞,色彩斑斓,现已成为费城华埠的标志。这使得华埠的面目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变了外界对华埠的“脏乱破旧”的印象。华埠从此登入了费城地图,而唯一标在华埠地区的建筑,也是“中国文化中心”。

  (图:费城华埠的标志。)

  张天德先生除了忙于文化中心的事务外,还乐于助人,尤其是“雪中送炭”。有一次,台湾的一艘船泊在费城港口,一个海员登岸观光,被汽车撞伤,头破血流。张先生得知后,马上陪他去医院看伤,又介绍律师为他免费起诉。但船长反对,开船离去,张先生便把他带回家里,住了两个多月,等到开庭以后,经过多番周折,终于得到赔偿。张先生又为这个船员和船公司交涉,使他最终复了职。

  还曾有一位台湾来的女士,和一个美国大兵在台湾恋爱结婚。可这个美国大兵回到美国后,就没了消息,她不顾自己语言不通,坐飞机到美国来寻夫。移民局打电话请张先生来帮忙,张先生去帮她把事情说清楚了。本来,一般人翻译之后也就完事了,这位女士的遭遇却引起张先生的恻隐之心,连夜开车将她送到纽约上州的罗彻斯特市。原来,这个美国兵的母亲反对这桩亲事,不许他再和这位台湾女士联系,听说她越洋来寻夫后,干脆就把儿子藏了起来。张先生找到当地的牧师出面,终于说服了那位母亲,使他们二人得以见面团圆。后来,他们生了个女儿,每年圣诞节都给张先生寄卡片。

  诸如此类的善举,张先生做过很多很多,以至于大家都叫他“华埠市长”,有困难都会找他帮忙,外界要和中国人打交道,第一个想起的也是张先生。张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华人争取利益,使他成为美国华侨的著名领袖,赢得了华裔社区内外的广泛尊重,获得过宾州州政府“Award of Pennsylvania”、Channel 10Spirit of Philedlphia”等诸多奖项,还曾应美国总统卡特之邀去过白宫,商讨如何增进民族交流、确保民族平等。

  (图:张先生和卡特在白宫的合影)

  费城中国文化中心自出生以来,在弘扬中国文化、服务华裔社区的同时,还一直在为着生存而艰难地奋斗。张天德先生为了中国文化中心,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和中国大使馆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很多活动若非大使馆提供方便,比如捐书、联系国内艺术家、提供人员协助等,根本就不可能办成。可因此就有人指责张先生和大陆政府走得太近,大肆渲染他有政治背景,使得一些基金会不再支持他。由于他曾经服务于南京政府,某些亲台湾的人士甚至视他为“叛徒”,竟用爆竹炸了他的邮箱。

  其实,张天德先生和其他大部分“抗战”时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一样,爱中国、爱中国文化之心远远超过了任何党派之见。至于在美国的华侨,再分为亲大陆、亲台湾,就更为无谓了。张天德先生对政治毫无兴趣,他给张丽文女士讲过一段经历:“我曾在江西的一个小镇当过镇长,有一次抓到了一个人,按照法律应该杀头,可我无论如何也下不了这个命令。我就不是从政的料,从那以后我就决定只做帮助别人的事,绝不往政治上发展。”

  到了八十年代,在中国大使馆的搭线介绍之下,文化中心每年都推出一期“春宴”,即由国内的厨师到费城来献艺,每次来五、六位厨师,为期约四个月,从春节开始,持续整个春天。在宴会里,还会同时有现场的中国音乐演奏、中国文化介绍,因此,这不是纯粹的宴会,而是一次“文化表演”。每位来宾收三十美元左右。“春宴”推出之后,文化中心终于有了一项稳定的收入,每年的收支可以平衡。

  借此机会,张天德先生更加殚竭心力地促进中美友谊,推动文化交流。他邀请国内的杂技团、戏剧团、书画团、乐团等各种艺术团体来美国表演,尽力为在美华人提供各种便利,促成了新泽西州与浙江省结为友谊州省,帮助费城交响乐团和费城Boys Choir访华。张先生本人多才多艺,会弹奏多种中国乐器,费城交响乐团在访华后,带来了中国政府赠送给文化中心的民族乐器,这是登在当时杂志上的照片。

  张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忘我工作,终于积劳成疾,在一九九六年因心脏衰弱去世,终年七十四岁。他的骨灰,一半埋葬在他的故乡杭州,另一半则留在了他的第二故乡――费城。他留下遗嘱,丧事从简,因此没有举办什么仪式。到他逝世五周年时,张女士决定举办活动纪念他。在他生前的精神感召下,这次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市长伦德尔(现为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亲自来为张先生的遗像揭幕。

  张天德先生是位一身而兼有牺牲精神、战斗勇气和博爱热诚的人,以他的学历、才智,他完全可以谋得一个高薪的职位,为自己和家人带来舒适的生活。可他觉得人生的价值是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因此他毕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自己的生活极为简朴,却为他人带去了无数的帮助。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对中国文化有种近于虔诚的热爱,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为中国文化极度骄傲。

  张先生平时也总以中国式旧道德来要求自己,他信奉“宁使天下人负我,不使我负天下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助人为快乐之本”。文化中心的经费再困难,他也坚持不向侨胞募捐,因为他知道他们也很穷。社区里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图书馆丢书、政治陷害,他的反应都是淡然一笑。有一次,他的小病由于医生的误诊,造成大出血,差点连命都丢掉了。他病好后,别人劝他去告那个医生,被他坚拒了。他说:“我有我的原则。这样的钱我不能拿。

  文化事业,说起来崇高风雅,但做起来和其他一切世俗的事情是一样的,都需要钱。文化中心的经济困境问题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张先生本人富有才智,创意众多,但却由于经费的限制,几乎都无法实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的双手都被绑住了”。他有时候睡到半夜,会忽然起床,写下刚想到的一个点子。他最大的梦想之一,是在华埠建起一个全中国式的建筑群,作为新的购物中心。张丽文女士苦笑着对笔者说:“这大概只有我们中了彩票才有可能了,还要看别人同不同意。”在张先生去世时,文化中心的职员除了他之外,只有一个日本女孩子,薪水是一个月几百块钱。当时张先生还曾计划邀请国内的越剧团、京剧团来访,最后也没有成功。

  现在,费城中国文化中心由已从学校退休的张丽文女士主持,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继续这一事业,各种免费活动都逐渐停办,只有“春宴”还保留了下来。“九一一”之后,局势就变得更糟了。由于美国签证政策收紧,中国国内的厨师很难拿到签证,“春宴”再也没有举办过。

  平时,文化中心的门都关着,很多美国友人打电话来,询问是否可以来上中文课,也没有人接电话。张女士对此也无可奈何,她给笔者算过帐:要维持文化中心的运转,一年至少要三四万美元。文化中心的房子,每年光保险就要一万美元,除了火灾、盗窃保险外,还要保行人摔跤、邻居丢垃圾之类;只要文化中心开门,就至少要雇两个人在那里看着门面,不然一个人去楼上上厕所,楼下被偷了都不知道;水电费、日常维修也都要花钱,文化中心的空调已经坏了很久了,也没钱来修,为了省电,她们把电冰箱也关掉了。

  “春宴”停办之后,文化中心的帐目上只出不进,张女士拆东墙补西墙,在她的努力维持下,事情终于开始有了好转。有一位大陆来的何先生,对在美国传播文化事业很感兴趣,从今年年初开始帮助张女士照料门面,看管房子。他是邻近西藏的四川人,在文化中心推出了一个“西藏旅游”的节目。明年是文化中心成立五十周年,何先生联系到成都的几位厨师,他们除了能做得一手好川菜和藏菜外,还擅长雕刻以及刀工、拉面等厨艺表演,是“春宴”这种文化场合的理想人选。一位好心的律师免费帮助他们拿到了签证,费城人久违的“春宴”又要回来了。

  同时,张女士自己掏钱,准备出版一本纪念册,来纪念张天德先生,纪念他心爱的文化中心五十周年。她说:“我要把画册往各大图书馆都赠送一份,也好让人们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为这样的事业奋斗过。”这本纪念册已经编写完成,现在已送到出版社印刷,张女士计划印刷两千册,封底标上“非卖品”,除了捐赠图书馆外,还赠送给其他对弘扬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美国友人和中国同路人。

  风风雨雨五十年,又是一个冬天。费城中国文化中心前,岁月无声地流淌而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