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与孩子的成长
·楼 兰·
华人家长通常都知道“智商”(IQ),也很注意子女的智商培养,也就是学业表现。但是否听说过“情商”(EQ)这个概念?我曾与几所美国的业余中文学校的家长们交流如何培养教育子女的经验,问起家长们有谁知道“情商”,通常答知道的不超过十分之一。
EMOTIONAL INTELLIGENCE本是“情感智慧”之意,套用类似“智商”之名被称作“情商”,又称“情感商数”或“情绪商数”或“情感智商”,是指人类控制情感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智力。近十多年来,“情商”在美国已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一个很时兴的概念,有许多关于“情商”的调查研究,并有很多专著问世。
我首次听说“情商”,是在我任职美国主流少儿服务机构之后的职工培训中。从事儿童工作,是非常典型的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因此每名员工的情商素质格外重要。美国机构很注重职工培训,常请专家来讲课指导,还为每位职工发了有关工作场所情商的专业参考书。通过接受培训和阅读专著,使我受益非浅,也使我对“情商”这个专业概念有了认识。
我先后听过若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社会家庭伦理等方面的专家(包括华裔)谈儿童成长发育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和家长们所起的作用,专家们都谈到了“情商”在孩子成长、亲子关系、家庭与社会教育中的重要性。
有许多专业性的统计调查资料,也都阐述了“情商”对人的成功所起的作用。例如,人们都认为哈佛大学是美国顶尖名校,哈佛的毕业生也一定都会在各行各业名列前茅。然而,在对近百名哈佛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中发现,他们人到中年之后,在其专业领域及个人家庭生活中,能够达到出人头地成功美满地位者,只不过占百分之二三十。在对其他群体(如新移民、低收入家庭等)所作的调查中也发现,家庭经济条件、教育程度、到美国时间长短等因素,对人们的成功并没有绝对的影响,每一种群体中,成功、一般、或失败者的比例都相差不多(通常是两头小中间大)。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成功与否?“情商”的作用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人的“智商”对其成功只起约百分之二十作用,而“情商”的影响却占绝大部分。能上哈佛的学生,“智商”无疑都是拔尖的,但“情商”却不尽然,这就是为什么当这些绝顶聪明的高才生走上社会后,仍然能分出三六九等的原因。
有关专家还指出:“智商”一般在六七岁时就已经定型(因此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很重要),而当孩子们上学读书后,知识可以增加,但智商却不会有多少提高。然而,“情商”却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且是可以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改善不断提升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说明“情商”的重要。
当年的著名美国电影《雨人》,就是描写一位“智商”极高,“情商”却低下的怪人。这类人在社会上确实存在,很显然,尽管他们可能在某方面具有特异能力,却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获得事业和生活的成功。近年又有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美丽心灵》,所描写的那位诺贝尔获奖人也类似,成就的辉煌难掩人生非正常的遗憾。
然而,许多看起来不算聪明智慧的普通人,反而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人生中春风得意。就是因他们以“情商”的特长弥补了“智商”的不足。有位华人朋友曾说,其公司里的美国女秘书笨得要命,算个简单数字都算不过来,但却极善解人意,为人处世能力非常好。只要她在,公司里出现什么困难矛盾都能迎刃而解。这位女秘书就是具有高“情商”的典型,尽管她的计算能力不行,但显然是个管理型人才,而许多“智商”很高的聪明人却只能是技术型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衡量一个人“聪明”还是“蠢笨”,已经不该仅以算术、识字等常规学识能力为标准。“雨人”的计算能力高于正常人,他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大家往往把这类人归于“白痴”(Idiot)。
测量人的“智商”的方法已经流传了数十年,但至今却无测量“情商”的方法,而且许多专家认为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因为“情商”的囊括面非常广阔又具变化性,很难以一些具体问题或行为来测定优劣。那么,“情商”到底是什么?在美国专家所著《工作场所的情商》一书中,描述“情商”具有四项基本元素:
一,准确地察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二,根据需要,在能够更方便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时,产生和达到感情状态的能力;
三,理解感情,并由其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控制情绪,以利增进感性和理性成长的能力。
如果我们按照这四项基本能力来衡量一下自己和周围的人,就能对每人的“情商”高低有个评价。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工作中,比较难于相处的人,往往都是这几种能力不甚健全,感情或者迟钝或者过激,不会在恰当的时机和场合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不会适度控制情绪,不善于理解他人的感情并通过感情交流来获得知识。
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用这些标准来约束自己或他人,这就是个改善和提高“情商”的过程。特别是身为家长的,若希望孩子提高“情商”,首先要以身作则。大家都知道,在家长脾气不好、家庭矛盾很多、或有家庭暴力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性格和情绪偏差。家长们要有信心提升自己的“情商”,这不仅对自己在美国或任何社会取得成功有益,也是为子女树立榜样。
家长们也会发现,我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即“智力”)的提高,能起的作用有限。尽管帮孩子找好学校好老师,督促他们努力学习,会有一些帮助。但许多时候,学习优秀的孩子到哪里都会优秀,而成绩差的孩子再努力也到不了领先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的智商已先天注定。尤其是美国的教育特点与中国不同,哪怕是在祖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到了海外对孩子们的英文、社会学甚至科学等课程也往往爱莫能助。
然而,家长们却可以在帮助孩子提高“情商”即为人处世能力方面多下功夫。如果孩子具有较高的“情商”,哪怕其学习成绩平平,将来也仍有很大的成功机会。何况美国的大学在招生时,美国机构公司在聘人时,所考核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学习分数,而要综合考量其领导和组织能力、义务服务精神、才艺特长、是否参与社会团体等等,这些大多都属于“情商”的范畴。
那么如何帮助子女和自己提高“情商”呢?人的“情商”并非靠教室里上课或读书本得来,而是需要长期环境的熏陶和一定的指导,更重要的是靠与人相处的社交机会去实践。而人们所处的环境,主要有家庭、学校或工作场所、社会三大部分。在家庭中,家长与孩子要尽量多交流,建立健康融洽的亲子关系。不过,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华人移民家长的为人处世观念与西方的有所不同,有时不能给予孩子切合实际的指导,因此应该借助于学校和社会资源来培养孩子。
对在校学习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个接触人交朋友的环境。中国家长容易以为,学校老师不仅应该教孩子知识,还应该负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其实这是对美国学校培养方针的误解。与中国学校需作学生“思想工作”不同,美国学校是以学生的学业为主,老师们并没有特定义务来发现或改善学生的品格问题。这就是为何一些美国学校直到发生了学生开枪的恶性事件,居然没有教师或其他人事先察觉蛛丝马迹。
美国的各行各业都讲究专业化,学校老师的专业就是教语文、数学或科学等科目,虽然教师们也需要经过教育心理学培训,却并不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专业资格。尤其在哥伦拜高中枪杀惨案发生之后,美国许多州的学校还特别规定,教师不该与学生进行涉及内心思想的深入谈心。如果有学生因与老师关系密切而倾诉心扉,老师一定要向专职心理人士或校长汇报而不可擅自辅导。这规定旨在避免因万一出事而为校方和教职员带来辅导不当或知情不举的法律责任。此举虽然也引起学生们的隐私难受保护的异议,但法制观念很强的美国教育工作者为防止给自身惹麻烦,通常都会牺牲师生私情而奉公守法。当然此措施也迫使一些学生不愿向老师暴露心事,加重了校方察觉学生潜在问题的困难程度。所以家长们不可寄太大期望想靠学校来发现和指导孩子的道德行为。
如果学校老师发现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中国曾称“思想问题”),则会请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来指导。这些辅导员的专业职责才是指导学生的心理成长。如果这些辅导员仍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请校外的专职社工甚至心理医生来协助。不少华人家长不太习惯美国的这种体系,如果知道学校辅导员找自己的孩子谈话,往往以为是丢脸的事。怕人家觉得孩子是问题少年或者是心理有毛病。其实这是种错觉。美国学校的辅导员,就是要在学生还未形成心理或品行问题之前去帮助他们。如果家长们感到自己指导孩子的品行有困难,还应该主动要求学校提供辅导帮助,因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都是免费的,比将来真形成问题后看心理医生经济得多。
当然,以寻求辅导或心理帮助来改善孩子的品行与“情商”,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如果家长能更进一步做到防患于未然,提早注意开发培养子女的“情商”,效果就更佳。就如同许多家长都注重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那么孩子“情商”的早期开发则更为重要。
开发孩子和成人“情商”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多接触社会和不同的人。因为“情商”的本质就是种人际交往技能,只有与人打交道时,才需要感情的交流和情绪的抒发与控制。如果整天闭门不出,没有社交活动,情商必然退化。
海外的不少华人家长是新移民,由于语言文化的障碍,与所在国主流社会的交流受到限制,社交范围多半限于华人社区的小圈子中。即便是在美国公司机构上班者,也不见得能真正融入美国人的社交圈。那么我们也应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虽然孩子上美国学校,但他们是否能与美国同学结交成朋友?他们的美国同学们如何看待我们的华人孩子?
家长们不要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在学校就能被老师同学所接受和爱戴。作为少数族裔和新移民的后代,孩子们在学校和社会上承受的压力并不比我们成人小,也常有被欺负受歧视的情形。而单靠学习拔尖,仍然解决不了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而少年儿童时代,正是孩子心理成长的时期,家长们切莫因为注重了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他们在感情、心灵、友谊等方面的需求。而且,如果家长单纯对孩子在学业方面期待太高,会给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增加更多压力,或许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些家长连业余时间都宁可让孩子花在学业补习或才艺学习上,甚至阻止他们参加正当的课外少儿组织及社交游艺活动。其实这并不见得对他们的学业本领有多少补益,却人为地扼杀了他们提高情商的条件。
因此,家长除了要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外,更要为他们提供合适健康的社会交往环境。目前,许多海外华人家长愿意送孩子上中文学校,这对我们的后代继承中华语言文化是必要之举。但除此之外,也应让他们多参与主流社会的少儿社交活动和少儿团体,其中的收获与他们上学校学到的大不相同,所接触交往的人群范围又与华人圈子各异,这都是对培养孩子的“情商”有益。
美国就有许多适合少年儿童参加的课外活动组织或项目,各个组织各有特点,但都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一些华人家长以为这些课外组织不教功课就是玩耍,让孩子参加是浪费时间。但实际上,每个组织都有其培养教育宗旨,是以非正规教育的生动形式,让孩子们掌握在学校课堂中学不到、人生中又非常需要的知识和本领。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情商”的培养。
通过参加这些健康组织的活动,孩子们学习如何在社会上结交朋友,如何关心帮助他人,也能学会许多学校里不教的实用技能。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些课外组织,通常都鼓励家长和成人担任义工,亲自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有些华人家长认为自己太忙,一听说要当义工就发怵。殊不知,这却是非常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机会。因为你不可能跟着孩子去上学,不知道他们在学校到底如何与其他人相处。而与孩子一同参与课外组织活动,不仅可以共度亲子欢乐时光,也可以亲眼看到孩子是否善于与其他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参加或服务于主流儿童组织,同时也可扩大我们家长的社交范围,有助于我们成人自身的“情商”提高。
培养孩子的“情商”是长期过程,并不是我们家长自己就可以完成的,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创造条件,鼓励他们通过社会大环境的熏陶来提高“情商”。归纳起来,家长和成人们对提高孩子“情商”能够作和应该作的是:
一,多与孩子的学校联络以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但不要过份依赖学校来改善孩子的“情商”;
二,多引导孩子参与多元化校外社会团体活动,尤其是适合其年龄的主流少儿团体,以扩大社交面锻炼人际交流能力;
三,家长多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类活动,增进彼此了解,加深感情交流,共同提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