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邢恬: 迷惘中求索

(2004-11-10 15:04:31) 下一个

                           迷惘中求索

       ------- 专访於梨华

 

                                                                                   邢恬   ( 2004.11. 7 )

 

 

於梨华,一位出色的海外女作家,原籍浙江镇海,一九三一年出生于上海。一九四七年随家去台湾,就读台中女中。一九四九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次年转入历史系。一九五三年毕业于台大,同年九月赴美,次年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申请入英文系,后改入新闻系,一九五六年得新闻硕士。同年夏,得米高梅公司在该校设立的文艺奖(Samuel Goldwgn Creative Writing Award)第一名,得奖的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翌年发表于校内杂志Uclan上。 


  一九五六年结婚,以后的六年忙于家庭、孩子,并以余暇从事写作。一九六二年携三个幼小子女及第一个长篇小说稿《梦回青河》回台探看双亲,逗留一年。 


  一九六三年《梦回青河》出版,并被台湾广播电台取用为小说连播。一九六三年夏返美。举家由普林斯顿迁至芝加哥北郊艾文思顿,又于一九六五年迁至纽约市昆士区,但家务、搬迁、生活适应,并未影响创作,几年中陆续出版长短篇小说。一九六八年搬至纽约上州州政府所在地奥本尼(Albany),即在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执教,兼任教中国现代文学。该校于一九八年起与大陆北大、南大等建立校际交换后,又兼任交换计划顾问。现定居于旧金山。 


  创作以来,除一九五六年所得米高梅奖之外,于一九六七年以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得台湾嘉新文艺奖。一九八三年夏被Yaddo Artists Colony(耶都艺区)邀请为写作区员。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五得富布雷奖(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与作家交流。 
    
於梨华著作表

  【梦回青河】长篇小说。1963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1966年,为李翰祥购得电影版权。 
  【归】短篇小说集。1963年,台湾文星出版社。 
  【也是秋天】中篇集。1964年,台湾文星出版社。 
  【变】长篇小说。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 
  【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说集。1966年,台湾皇冠出版社。集中一个中篇《母与子》于1972年拍为电影,改名《母亲三十岁》。嘉禾公司出品。宋存寿导演。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长篇小说。1967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该书得嘉新小说奖。1968年李翰祥购得电影版权。 
  【白驹集】短篇小说集。1969年,台湾仙人掌出版社初版。集中短篇小说《柳家庄上》电影版权由宋存寿于1972年购得。 
  【焰】长篇小说。1969年,台湾皇冠出版社。 
  【会场现形记】短篇小说集。1972年,台湾志文出版社出版。 
  【考验】长篇小说。1974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1992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典藏版出版。 
  【新中国的女性】短篇小说集。1977年,香港70年代出版社出版。 
  【谁在西双版纳】游记故事集。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傅家的儿女们】长篇小说。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三人行】长篇小说。1980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以上14本长短篇著作,于1981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全集。 
  【寻】短篇小说集。1986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於梨华作品集》,收录长短篇著作十余种。 
  【相见欢】短篇小说集。1989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国的来信】1989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情尽自选集】1990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别西冷庄园】散文集,2002年,台北瀛舟出版社出版。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2004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翻译作品
  英译中 
  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 by Katherine Ann porter(《盛开的犹大花》凯塞琳··波得) 
  A Roman Holiday by Edith Wharton(《罗马假日》伊德丝华顿)Edith Wharton(《伊德丝华顿其人》) 

  中译英 
  In Liu Village(《柳家庄上》)自译,收在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edited by Joseph Lau and Timothy Ross,哥伦比亚大学出版。Glass Marbles Scattered All over the Ground(《撒了一地的玻璃球》)译者:萧廉任,收在《中国现代文学选集台湾》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Nightfall(《暮》)译者:Vivian Hsu,收入Born of the Same Roots,印第安那大学出版。

下面是笔者的电话采访记录(2004.11.7)

 

笔者:      您的长篇小说<<梦回青河>>目前正在大陆拍连续剧(30),据说11月初将在浙江开机,可否透露一点导演,主要演员的情况?

               :  《梦回青河》以三十年代抗战初期浙东水乡为背景,以作者的童年经历为创作灵感,通过林氏大家族动乱时期的悲欢离合,以几个姑表亲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艺术地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们在爱情和欲望中的状态,在善与恶交织以及美与丑的激烈碰撞中,人性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永恒追求。贯穿该剧的王美云、赵定玉与林国一三个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加之小说大家庭故事的风格,使其被誉为民国时代的红楼梦

 

於梨华:  我这个月22号就要去大陆,先到北京见编剧远方,我和远方合作非常愉快,然后会到杭州拍摄现场。导演是陈国军,他曾执导《大清炮队》、《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刘雪华将扮演德贤,一个虐待前夫女儿美云的女人。其他演员有李子雄、杜雨露、苗圃、李琳、王伯昭、何琳等实力派演员。该剧音乐由台湾著名音乐人陈彼德担纲制作,蔡琴、潘越云等歌手将有望主唱。

 

笔者:      <<梦回青河>>被喻为民国时代的<<红楼梦>>,您创作的灵感和您幼时的经历有关吗?  小说中的人物您最喜欢哪一位?

 

於梨华:  有关系的。<<梦回青河>>是我的第一个长篇,一般来讲,第一个长篇总是会带有一点半自传性质,我童年的经历对我有一定的创作影响。小说中我最喜欢美云,那个超凡不俗的女孩子。我自己年轻时候的个性和小说中的定玉比较相近,小说也正是以定玉的角度 来写的。如果让我写现代女孩子的生活,我感觉比较难,因为我和她们已经脱节了。<<梦回青河>>是我差不多四十年前的作品。

 

笔者:      您是早期留学生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可否请您谈谈目前留学生文学的创作?

 

於梨华:  我现在对留学生文学已经有点陌生了,主要是我现在与留学生接触也不太多了,和学界也分开了,我目前在写老年人的生活。但我或多或少还是接触到一些留学生,现在留学生毕业以后有很多出路,不仅仅只留在学界,可以开公司,找工作等等。我觉得现在的留学生比我们当时的留学生要现实得多,要会享受一些。现在不仅有留学生文学,还有移民文学”,  副刊文学纪实文学网络文学等等。

 

笔者:      您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可以说是当年台湾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请问您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主人公牟天磊是从大陆去台湾的青年,大学毕业后,正赶上“出国热”,看到别人出国,他也离开台湾去了美国。临行前,他对校门前的棕榈树许了愿:“自己也要像它们的主干一样,挺直无畏,出人头地”。到了美国,他边工作边学习,历尽艰辛,因远离故土、亲人而引起的孤独和寂寞使他无所适从。他虽然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欢乐。他虽然也谋有教职,却在从事被人认为最没有出息的教中文的工作,在美国十年了,甚至连婚姻都无望。他回到了台湾,想在台湾和亲人中间松散一下“整个身体和精神”,希望能找到一个归宿,作一番自己觉得有用的事;但当他返回台湾后,却发现自己原来仍是一个“客” 。在美国,牟天磊接触到的几乎都是寂寞的中国人;在台湾,牟天磊接触到的仍然是一颗颗寂寞的心。牟天磊的感伤情绪,是 没有根的一代 的寂寞与苦闷。

 

於梨华 : 我写得是当时那个年代的留学生生活。这本书对由台去美的留学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故事后面的事实令人思索:到美国去读书、进修、做研究,是艰难的、寂寞的,甚至是苦恼的。……其中牟天磊的经验,也是我的,也是其他许许多多年轻人的。他的‘无根’的感觉,更是他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共同感受的。……1967年的牟天磊有他无家可归的困难,但1980年的年轻人是不会有的,他们有家,学成了回家,他们有国,学成了归国。如果是因为不满现实而出国,出国后更应该有能力回去改善那个现实;如果是向往美国的生活,牟天磊的故事,我相信,足够年轻人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很多留学生把看得比重要,毕业后留在学界的也并不多。我有一篇散文叫<<三十五年后的牟天磊>>,讲的是现在的一些留学生观念和生活。

 

笔者:      您如何看待长篇小说中故事情节、结构总体之间的关系?

 

於梨华 : 对长篇小说来讲,我一般都要蕴量很久,写一部长篇通常都需要几年的时间。在开始写之前,我会把人物,时间,地点,章节都列个表,这样心里有个总体的安排。当然具体写的时候还会做一定的变动。我很注重情节和人物,以及总体安排等等。这是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必需要走的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这本书写的时候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之前其实已经蕴量了很久,牟天磊这个人物在心里存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那个时候资料特别多,所以还算是写得比较快的。作家写长篇小说是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的,要不然就会半途而废。

 

笔者:      您的写作受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大?

 

於梨华:  都有。我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我的书桌边上一直都放着中国古典诗词,元曲等等,经常会翻翻。外国文学我是天天都要看的,除了non-fiction以外,小说是一直都要借来看的,当代的,十九世纪的,九十年代等等。这是作为一个作家最基本的熏陶。

 

笔者:      您作品的读者群会是那些呢?

 

於梨华:  我想现在三十岁以下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於梨华是谁吧。我现在在加州,我感觉我的读者群都是四五十岁左右的,我最多的读者是中年人,大部分是台湾来的,不过现在大陆也出版了我的很多书,像刚刚出版的<<在离去与道别之间>>,这本书现在在大陆销得很好。

 

 

笔者:   提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