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鹜者。。。

其鸣无声,其飞不能高远,日沉浮於鸥鹭之间,而默以自容。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绘画发展的普遍规律

(2008-08-02 12:20:24) 下一个
中国绘画发展的普遍规律
杨 琪

我们已经欣赏了西方绘画作品,大体了解了西方绘画的发展过程。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欣赏中国绘画作品。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比较,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一种最普遍去说法是,西方绘画重写实,中国绘画重写意。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是完全正确的。从文人画产生之后,特别是从元代的倪瓒之后,中国文人画确实重写意,与西方求真写实的绘画有重大的区别。但是在文人画产生之前,特别是从元代的倪瓒之前,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同样追求写实。

  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从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到通过事物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中国绘画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古代的中国绘画追求写实

  古希腊绘画追求写实,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神奇极了。

  据说,在古希腊的雅典,有两位齐名的画家,在大厅广众面前表现画技,也就是比赛求真写实的能力。宙克西斯首先登场。他当众解开包袱,展示他的绘画。一个小孩,站在田野上,活灵活现,好像会说话,他的头上,顶着一篮葡萄,晶莹欲滴。就在公众喝彩之际,两只贪嘴的飞鸟,竟然扑到画布上去啄葡萄。于是,掌声更加热烈,他在喝彩声中得意洋洋地走下台去。第二位画家巴尔哈西乌斯同样挟着一个包袱,走到台上。他把包袱放在台上,对这观众闲眺。公众急不可耐,大声呼喊:“快把包袱解开,展示你的作品。”画家依然闲眺,并不打开包袱。有人生气了,叫道,不敢比赛就下去!画家不慌不忙地说,诸位,请看我的作品!大家仔细一看,他就画了一个包袱。前一个画家只欺骗了飞鸟的眼睛,后一个画家却欺骗了广大观众的眼睛。观众为他高声叫好。

  这个故事,只是传说,我不相信它是真的。当然,这个故事,不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它表现了西方对求真写实艺术作品的渴望。

  其实,中国古代绘画追求写实同样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甚至比西方的故事更生动、更传奇。

  南北朝时代的大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小白龙。那白龙摇头摆尾,活灵活现,就像真的一样。但是,张僧繇没有给龙点眼睛。别人问,为什么不给白龙点眼睛?他说,千万不能点眼睛,如果给龙点眼睛,那龙就会飞腾而去。人们都不相信,一再要求给白龙点眼睛。后来,张僧繇给两条龙点眼睛,只见天空浓云密布,雷声阵阵`,电光闪闪,疾风骤雨,翻江倒海,那两条小白龙腾空而去,不知所终。另外两支没有点睛的白龙还在墙上。这个故事还不神奇吗?

  关于张僧繇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寺庙,许多野鸟飞到大殿中,在菩萨佛像上撒满粪便,损害菩萨尊严,和尚为此大伤脑筋。后来请张僧繇想办法。张僧繇就在左墙上画了一支鹰,右墙上画了一支鹞,锐目利爪,凶猛无比。从此,那野鸟不敢再飞来。这不是更神奇的故事吗?

  其实,画一个鹰或鹞,鸟不敢飞来,三天两天当然是可能的,成年累月,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故事,不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故事说明中国艺术对求真写实的渴望。中国画家也创造了求真写实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总之,在古代,中国传统绘画就像西方绘画一样,求真写实也是中国画家追求的目标。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还可以看出,无论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求真写实的艺术追求之后,他们都发生了变化,放弃了求真写实的艺术追求。

  二,倪瓒反对形似,追求神似。

  倪瓒的艺术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三段话中: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爱此枫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

  倪瓒这几段话,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的理论纲领,是中国艺术绘画由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的重要的转折点。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画的走向。

  倪瓒的艺术思想大约是:

  第一,不求形似。

  倪瓒说,我画竹子,竹叶繁一些,还是疏一些,竹枝直一些,还是斜一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就是别人说,你画的不是竹,有人说是麻,甚至有人说,你画的是芦苇,我也不和你强辩,一定说那是竹。

  写枫林也好,写丘壑也好,写任何事物,都不追求形似。

  有一个故事,倪瓒的画晚年灯下画竹,随意涂抹,如狮子独行,傲然自得,晓起展示,全不似竹,倪瓒很高兴地说,完全不像竹,真不容易做到啊!由于倪瓒追求不似,所以,他不爱说“画”画,而说“涂”画,“抹”画,“扫”画。例如:“晚持此卷索涂抹”,“为拈秃笔扫凤枝”,表现其创作时的随意倾泻。

  为什么倪瓒绘画不求形似呢?关键在于绘画的目的。

  第二,聊以自娱。

  倪瓒说,绘画的目的就是表达胸中的逸气,聊以自娱。所谓“聊以自娱”,就是说,我绘画是给我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我不想用画去获得皇帝的青睐而升官,我也不想用自己的作品获得观众的喝彩而卖钱。我的画,就给我自己看,它表达了胸中的逸气,心里痛快,我就说它好。不能表达胸中的逸气,心里不痛快,我就说它不好。别人管得着吗?

  三,西方现代派艺术作品反对求真写实。

  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产生历经了一个过程。就在西方艺术追求求真写实的阶段,一些理论家也认识到要表现思想感情。比如15世纪在文艺复兴盛期时期的达•芬奇说:“一个卓越的画家,画人物像时必须画出两项关键事实:第一就是人,第二就是人的灵魂意象。第一种事实很容易,第二种事实就困难了。什么原因呢?因为要想画出灵魂意象,就必须用表情和四肢的动作来表现。”但是,应当说,达芬奇虽然说要表现思想感情,但居于首位的还是要追求艺术的形貌色彩。

  一直到19世纪的印象派,艺术的发展才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放弃了对求真写实的艺术追求呢?第一,绘画经过两千年的努力,已经很真实了。这时,人们忽然觉悟到,艺术的魅力难道就是描绘一个很真实的物象吗?不是这样啊!第二,这时,照相机发明了。它能比任何画家更逼真地表现一个事物,所以,照相机出现后,不少画家哀叹:“绘画死了!”这时,绘画并没有死,人们在寻求绘画的新出路,于是,认识到艺术的真正魅力是表达情感。

  艺术彻底地背弃了求真写实,用抽象的线条、色块去表现思想感情,那就是西方现代派艺术。

  读者一定会问,中国文人画放弃求真写实,是在元代,也就是14世纪。西方绘画放弃求真写实,是在20世纪。中间相差数百年,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留待以后再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