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个人视角

除了血压高,什么Q都不高
个人资料
正文

被商业侵占的SoHo

(2006-11-28 23:12:01) 下一个
 

被商业侵占的SoHo


艺术让位与商业

纽约曼哈顿下城闻名世界的“苏荷区”,正上演一幕商业与艺术的新世纪大战。激战的结果是艺术家纷纷退出该地区,而经过艺术包装的“商业”,堂而皇之地以胜利者的姿态进驻这一地区,并夹势不可挡的资本优势,成为这个半个世纪以来被称为Artist's Colony区域的新主人。

苏荷被世界级的时装公司觊觎已久,现在,全球著名品牌的时装企业都把苏荷当成了自己展示形象、体现实力的窗口。其中,以一年多以前Prada号称耗资2400多万美金在SoHo开的新店为”大手笔”之最。Prada's SoHo旗舰店,可以说是这波设计师跨领域结合的极致。荷兰著名建筑师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这座代表性建筑,使Prada得以迅速攻占美国时尚中心的SoHo。库哈斯的另一“巨作”是前不久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台的设计方案中胜出,这项设计为他赢得更大声誉,想必也让他“两个文明”双丰收。

苏荷,是以英文休斯敦街(Houston St.)以南(South of Houston)简写为SoHo而得名,苏荷区指的是休斯敦街以南、唐人街的坚尼街以北,拉法叶街以西、檀松街以东的40多个街区。这个被早期纽约都市规划人员称为“南赫斯敦工业区”的地方,并不是一个政府所规划兴建的“艺术特区”,然而却从牧场、住宅区、工业区一直演化为一个世界性的艺术中心,就象现在唐人街最著名街道“坚尼路”的变迁一样,它之所以被叫作Canal Street,是因为那是条被填平的“沟渠”。苏荷区的发展是跟随著纽约市的成长而不停地转型,因而写下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社区发展史。

现在的苏荷区的主要街道“百老汇大道”上,随处可见一百多年前的显著“时代烙印”。铸铁(cast-iron)在美国建筑史上被当作新型的工业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使SoHo早期的砖木结构建筑物,逐渐被铸铁建筑所取代。在位于百老汇大道509-511号的“老海军”(Old Navy)店门口的铁柱上,甚至就铸上了门牌号码。这种以铸铁”支撑”门面的结构,提供了当时的印刷与服装加工业所需要的空间,让苏活在1870至1920的50年之间,成为纽约市内最活跃的的工业区;而当时兴起的这些铸铁建筑物,而今以坚实的结构与外表以及色调与风格,形成了今天苏活区建筑物特有的风貌。至今,当时的主要街道Mercer Street 还保留着那个时代的路灯,一种由高挑的铸铁撑起、顶部弯垂如成熟的向日葵的照明设施。这些毗邻百老汇大道的街道,保留了由19世纪下半叶建造的、以铸铁装饰门面的、多半在五到六层之间的铸铁建筑群,成为倍受“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关注的“历史区”(Historic District)

艺术和艺术家的沦陷

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似乎不甘心只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充当起世界当代艺术的领袖人物来。同样是“经济挂帅”,纽约著名的艺术学校系统、美术馆及艺廊,吸引了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大批艺术工作者,离乡背井来到纽约寻求发展。对于美国新兴工业已然落伍的苏荷区铸铁建筑物,却对艺术家充满了诱惑力。其废弃的厂房,空间足以他们创作大尺幅的现代艺术作品。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艺术家们涌进苏荷工业区内。

在这个年代里, “进驻”苏荷区的艺术家大约占纽约艺术家总数的30%。因为工业区不能做居民区之用的相关法律,这些“非法入侵”的艺术家除了承受日常生活的艰辛和作品默默无闻的艰难之外,还得不时地以各种小恩小惠击退前来检查的政府官吏,着恐怕要算是只有苏荷艺术家才遭遇的特有历史现象了。

1971年1月,苏荷艺术家协会迫使新市长林赛(Lindsay)所率领的市议会通过法令,开放苏活的43个街区让艺术家在此合法居住。然而世事的变幻莫测并没有让艺术家在工业的废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舞台;相反,浓重的“金钱的味道”反倒吸引了全世界利欲熏心的商人和企业家。SoHo,这个经历了半个世纪艺术艺术之区,随即沦陷于经过“艺术”包装的商业策划。

苏荷在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功不可没。它的历史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商业化能力而是它在特定历史环境之下的艺术滋生力:让艺廊与艺术家同窟而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社群,以风雨同舟下的艺术活力,孕育了整整一代的流浪艺术家。与纽约上城区专营古典艺术的艺廊大不相同,苏荷艺廊以开放、朴素、不矫揉造做的生命状态,吸引了全世界追求艺术原质的艺术家,进而以当代艺术快餐式的展现,让普通艺术爱好者都有机会充分享受到收藏艺术的欢愉。

商业化将苏荷的地价炒得滚热:60年代,当艺术家开始入主苏荷的时候,只要几十美金,便可以租到一个约70坪的统仓(Lofts)。80年代,苏活区商业活动高峰期,SoHo的租金上涨到平均租金约600-700美元。艺术的声名带来了旅游业的兴旺,而大量游客的涌入,使沿街的咖啡馆、餐厅、精品店、设计室、装饰店层出不穷。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SoHo的房价已随之飙升至数千元美金。从此,苏荷开始了商业攻城略地、艺术迅速沦陷、艺术家纷纷撤离的世纪奇观。



极尽奢华Prada

从百老汇大道的Prince街口,根本看不出这里“隐藏”了一家超级奢华的世界名牌企业Prada纽约旗舰店。在整个建筑的四周,也看不见任何招摇过市的Logo和招牌。就象品牌做到极至,绝对是无形资产的一样,Prada无与伦比的招牌就在于它什么招牌都没有。但是,只要推开那扇镶嵌在锈绿色铁柱上的大门,立刻就能感受到别有洞天的建筑设计与装饰艺术。

设计的味道弥漫在空旷的、由木质地板的弧线和阶梯组成的空间,这就是Prada的一楼,没有任何柜台与售货员。据说这里白天陈设鞋子和衣服,晚上可将鞋子衣服收起作为剧场。通常挑选服饰,顾客必须走到衣架前去一件一件地看,但在这家Prada店里,所有的衣架都吊在天花板上。只要触动按钮,它就会自动降下,让顾客站在原地就能看清楚这些衣服。而且,店内前后都有镜子,只要站在原地,就能看到一件衣服的正面和背面。该店更衣室的门是透明玻璃做的,但是按钮后玻璃会起雾,使更衣室兼具高雅和隐密性。衣橱内的电脑萤幕会显示衣服的相关资讯,当然有时也播出作为艺术点缀的资料片。而象衣服那样有钩子挂在衣服架上的超薄型电视屏幕,在2003年的9月13日那一天,正播放着关于中国进城民工的片段和城市围墙电线杆贴满广告的画面。一楼还有一个象块大蛋糕似的圆柱形电梯,其间也被设计为购物空间的一部分,除了像一般电梯的功能外,这部电梯内同样陈列了商品,让顾客即使在电梯里,购买欲也不至于陪屏蔽和中断。

走进Prada SoHo店,不管是因崇拜名牌而来还是来见证空间设计,都不禁被眾多超薄电视、玻璃萤幕和霓虹展示架所构筑出来的展示空间所迷惑。 走在流行尖端的都市男女时装,彷若艺术品般妆点著四周。虽然商业目的就是要吸引消费者掏出腰包,但经过艺术“装饰”的商业,用隐讳的技巧将人性的虚荣醺得五迷三道,掏钱都掏得心甘情愿。

从阶梯延伸下来的长形甬道,即是伸展台又是表演场,甚至当消费者行走其上时,简直分辨不出何为艺术、何为商业、何为名牌、何为品味,抑或这就是成功和财富的代言或虚荣与骄傲的混合。留下足够的想像空间,是Prada's Soho想要表达的重点,就象整个店面你见不到一块招牌。只有屏幕上天使脸孔魔鬼身材的模特儿走在伸展台上移动起伏,既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即,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游走缥缈。这个用2400万美金堆砌的场所,正由那些凸显人体魅力的时尚设计师,和提供结构思维的建筑师,在三度空间中展示可消费的生活美学。

然而只要细看,就不难发现,整个风格中透出设计者对中国文革时尚的模仿:无论是被放大了的壁画,还是那些被切割变形、没有脑袋的武警画像,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毕加索的好些作品,都能在非洲最古老的原始创作中发现“本尊”。或许,艺术的精髓在于思想,而形式,就是抄来抄去。

商业被艺术包装和艺术被商业蹂躏使SoHo彻底变质,或许令人还能够得以忍受的,只有“变”本身了,这就是我们身处的“新”的世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篧篧 回复 悄悄话 The devil wears prada
在这里拍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