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steiner

Random thoughts over random matters at random times
个人资料
正文

八十年代,北上广不少教授访问学者,哪怕黑在中餐馆的厨房打工也不肯回去

(2016-07-12 12:47:21) 下一个

当然,后来这些人中有些没能再次回国投机,错过房产大革命和改开入世红利,看到昔日的同事学生做着院长书记,后悔的不少。

但是当时那么明显的选择比较,说这土不土的就没意思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家里有海外关系的带点尼龙丝袜圆珠笔回来,就大受欢迎。小孩子带几支Zebra 圆珠笔到学校,漂亮的大队长中队长主动拉着手要帮助你。

八十年代中后期,北清复交都在攻托攻鸡,各国使领馆门口都是通宵排队,自己的利益自己权衡,都是用脚说话的。

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上海开始看到显著变化。那是比较好的时代,人们的心气积极向上,努力工作把日子过好,地铁站马路上都是匆匆忙忙的年轻人,各地的各种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扑腾。

2000年高级商品房标准出炉,房子才开始有比较高的质量。2005年开始真正的印钱房产大革命,才彻底把各户的资产吹了起来。

2010年后,各国开始在商店门口摆“我们也收银联卡”的牌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加州老李 回复 悄悄话 我就是八十年代自费出国留学的,出国前在大学当教书匠。如果不出国,现在还是大学教书匠,可能是博导。那些在国内的大学同学,没有一个当大官或发财的,当教授博导的倒是好几个。
rotwein2008 回复 悄悄话 原来在大学食堂总能看到一个中国大妈和学生一起吃饭,后来发现原来是冒充学生蹭学生价的饭菜。别人告诉我她居然当年是中科院的,至于为什么滞留未归不得而知。一个人住在政府廉租房里。。。
linmiu 回复 悄悄话 我认识的一位社科院的就这样留在了美国,当时他在这边打工几天就赶上国内一月工资了,确实反差太大。
那时有一个顺口溜:远看象要饭的,近看象捡破烂儿的,仔细一看是社科院的。他们院滞留不归的不下几十人。
山地 回复 悄悄话 多数人眼观不够敏锐,包括我自己。
Blue-Crab 回复 悄悄话 他们当初打工,也是不得以而为之。我想这些年他们中许多人在美国也功成名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