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Smart Power

(2011-10-26 18:37:07) 下一个
杜剑峰
10月18日,正在利比亚的黎波里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希望卡扎菲快点被抓住或被杀掉。”48小时后,卡扎菲被抓,然后伤重身亡。
在卡扎菲覆灭这件事上,希拉里起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预言帝”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希拉里的努力,卡扎菲很可能还在围剿起义军。
奥巴马上任之后,在外交问题上一直采取实用主义政策,主张搁置意识形态争议,不干涉其它国家内政,因此,奥巴马对在军事上援助利比亚起义军一直不感兴趣。在阿拉伯国家联盟集体通过决议要求国际社会采取行动、法国、英国已经决定动武之后,白宫还是对此事迟迟不肯表态。
但希拉里逐渐意识到,美国不能再袖手旁观了。3月13日-20日,希拉里先是成功说服了俄罗斯在安理会就利比亚问题进行表决时不投否决票,又同奥巴马就采取军事行动达成了共识,同时协调法英两国作为北约军事行动名义上的主导。一周内,希拉里四次横越大西洋,其中两次是在24小时内。
当卡扎菲被击毙的消息传遍世界时,美国各界盛赞奥巴马在外交事务上的英明果决,奥巴马亦出面发表公开讲话。而这时希拉里正在中东地区几个对美国外交至关重要的地区奔波着。
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式:每当奥巴马在国内就各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发表“重要讲话”时,希拉里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在国外某个地方奔波着。
希拉里在2009年1月就任国务卿之后,不仅工作十分努力,同时也刻意同媒体保持距离。在上任之后,她的平均媒体曝光度比在2008年竞选时下降了90%。身为连续九年民意测验中 “最受美国人喜爱的女性”,希拉里能做到如此低调实属不易。
更不容易的是,她作为一名身负重任,却又不被老板奥巴马信任的公务员,在过去几年里,不得不在缺乏支持、内外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开展工作。
当奥巴马刚刚当选参议员后,初到华盛顿的他同希拉里关系非常好。在国会山上,奥巴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希拉里的办公室。但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两人成了对手。在竞选初期,老朋友彼此相对时还尽量保持风度,但是当选情进入白热化之后,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2008年2月23号,希拉里在辛辛那提手里挥着奥巴马阵营恶意攻击的广告,对着摄像机大骂:“Shame on you!Barack Obama” (奥巴马,你太不要脸了!) 当天晚上,全美国所有晚间新闻都播出了这组镜头。当时我想,这两个人这辈子也做不成朋友了。
但做不成朋友,还可以作同事。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 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2008年12月,刚刚在大选中获胜的奥巴马对希拉里说想任命她作国务卿。经过竞选时的种种不愉快,希拉里对这个消息感到很意外。在考虑一段时间之后,她给奥巴马打电话,拒绝了他的好意。奥巴马在电话那边说,“我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这是你的最后决定,我希望你再考虑一个晚上,明天再给我电话”。
第二天早上,希拉里告诉奥巴马:“我答应你。”
为什么奥巴马会选择希拉里,为什么希拉里最后会同意,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但是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考虑,奥巴马此举有百利而无一害。既可以向外界显示他不计前嫌的雅量,又为这个重要位置找来一名强将,而且还将一个有实力在政治上挑战他的对手收归帐下,去掉了一个大威胁。
在参议院为希拉里举行的任命听证会上,希拉里回答各种问题时表现得像一部外交百科全书。不仅谈起美国同其他大国间的关系时条理分明,而且对孟加拉国民间小额贷款这种事情竟也如数家珍。共和党和民主党的议员们非常罕见地一致对她表示了由衷的赞赏,最后参议院以94比2通过了对希拉里的任命。
可能正是因为希拉里的精明强干,让奥巴马始终觉得不放心。
就在希拉里正式上任的第二天,奥巴马任命了两个中东问题的特使:乔治•米切尔负责巴以和谈,霍尔布鲁克负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务。两个人虽然名义上对国务卿负责,但却直接向总统汇报工作。很明显,奥巴马此举是试图在美国最重要的外交事务上架空希拉里。
国务卿作为美国政府内阁的首脑,是行政机构中职位上仅次于正副总统的官员。在职能上,主要是全权负责美国政府的外交事务。由于美国正在中东地区进行两场战争,巴以问题也无疑是解决中东困局的关键。奥巴马可能以为,在这两项事务上将其排出在外,希拉里作为国务卿恐怕就难有什么大作为了。
奥巴马的小动作,聪明的希拉里自然心里有数。但是她并没有因而被束缚住手脚。希拉里的器量、眼界、格局要大得多。她认为,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美国的未来,不在中东。
希拉里打破常规,第一次出访,选择了亚洲,并将中国作为最后一站。
今年10月,希拉里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长文。文章指出,美国外交正在处于一个转折点,未来十年将是把外交事务重心从中东地区转向亚太地区的关键十年。
为了推动她在文章中提到的历史性转折,在她任国务卿两年半的时间里,希拉里一共七次访问亚洲。在她的努力下,美国政府同亚洲各国的合作明显加强。
希拉里也将美中关系称为“有史以来最具挑战性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由于她在2009年访问中国时没有像前任一样在人权和政治改革上对中国政府施压,所以回到美国后招致了来自各方的很大压力。此后她曾发表了一些针对中国政府的强硬讲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压。希拉里其实很清楚,外交上的强硬姿态对两国关系有害无益。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吐露自己同中国的外长和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在非正式场合保持着经常性的互动。
在小布什发动了对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一些左翼的学者提出了“巧实力”(“Smart Power”)这个概念,提倡由非武力方式为主导的外交策略。作为美国外交事务的首脑,希拉里不仅在理论上对此进行了很系统的阐述,同时在外交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这种“巧实力”的作用。
在希拉里的领导下,美国负责对外援助的国际开发总署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壮大。他们帮助孟加拉国加强食品安全管制,在塞内加尔建立医疗救护诊所,发起“湄公河下游计划”支持柬老泰越几国的教育、卫生和环境保护。
希拉里还提出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四个R”:“rethink, rebuilt, reform, recalibrate”( “重新思考、重建、改革和重新定位”)。在她的努力下,美国外交气象一新。她作为国务卿,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尊重。在目前巴以和谈陷入僵局的时刻,希拉里被认为是华盛顿唯一受到双方共同信赖的人。
尽管希拉里一直刻意保持低调,但是一系列的重大国际事件,却总是将她推到媒体瞩目的中心。最新的一个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81%的美国人认为,如果2008年希拉里当选总统,美国现在情况会不变或者更好,只有13%认为奥巴马会比希拉里更有能力。同时希拉里也是目前所有美国政治人物里民意支持率最高的。
我认为可以将政治人物分为三类:政客、政治家和领袖。希拉里应该算作第三类。美国国务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府职务之一,能够胜任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希拉里工作两年多以后,却明显让人感觉她是大材小用了。
可能由于始终得不到奥巴马的支持,希拉里多次公开表示在2012年后不会再继续担任这个职务,同时也非常肯定地说不会在2016年竞选总统。
在过去两年半中,希拉里花了251天在路上,访问了87个国家,总行程98万多公里。到了2016年,68岁的希拉里如果改变主意参加大选,年龄、身体和威望应该都不是问题。
(作者杜剑峰现在迈阿密大学医学院从事生物医学的博士后研究。在工作之余,一直关注美国的政治和文化,尤其对美国总统竞选和娱乐工业有浓厚兴趣。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