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闲谈博爱、公益 2007

(2007-08-03 07:52:05) 下一个


忙一上午,中午才空闲下来。
 

 

给自己泡一杯意大利LAVAZZA咖啡,好香。据说这种品牌是意大利人最爱和最流行的咖啡。 

 

特别喜欢这样的时刻。可以很从容地边品咖啡、边吃零食、边和同事聊天。 

 

办公室的空调打得极低,在酷暑披一件秋衣,仍忍不住瑟瑟发抖。热热的咖啡,余雾袅饶,慢慢地捂热了双手,熏香了整个办公空间,温暖了心情。于是,嘴边便有了灿然的笑…… 

 

总想美国人是被富足宠坏了。室内有空调,汽车有空调,即便是拿政府救济的穷人,也有人募捐供他们度过炎炎夏日。常年都有的冷热水,让他们可以每天随时洗澡。想到伊拉克沙漠上的美军,空有最先进、强力的武器,遇到战事,还是‘纸老虎’一个…… 

 

所幸,一般的美国人并不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同事刚从意大利回来,谈到那里的生活,认为同美国比,还是相差一大截。很多家里没有空调,洗澡也没有这里方便,私家车更不是必需。但有一点,她极其喜欢,那就是因为每天都要步行,即使食物可口、吃很多,胖子也不多。 

 

除了‘知福’,美国人的‘公益’、‘博爱’和‘慈善’意识也很强烈。常常听同事很夸口的说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却时不时的在月末抱怨银行帐目透支。即便如此,她每个月都要自动捐出$30美元资助穷国的孩子(一对一)生活。接到孩子的来信,便忍不住读给我们听。自自然然,没有一丝的造作。

 

有时候想,博爱、公益意识的产生,其实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上。从女儿的小学教育中,便可窥见一斑。女儿会定期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各家征集食物(can food)送给救济中心;听到重大灾难,会自发的摆摊卖leman juice ,将所得交给学校;除了领回一些小动物,也会常常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捐给‘Humane Society’(动物救护中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奉行的是典型的由内及外的圆心定理,它以亲亲为起点,也多是以亲亲为终点。缺乏美国人那种无论亲疏与远近均推崇爱人如己的博爱理念。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升官发财,是为了光宗耀祖、荫及子孙’;为什么可以‘一人得道,鸡犬生天’;为什么再婚时,对别人的孩子总是不能接受。即便接受,也认为是施恩于他,而丝毫没有觉得其实也是一种得到。 

 

文化的熏陶,让我们这一代无法改变太多,很多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跟同事们聊天,有时候常常会发现与我们观念截然不同的东西。好的,便象他们学习,不好的,便丢掉。 

 

我想,通过聊天,他们对中国人也开始了解很多。看到老板兴致勃勃的购买收藏‘中国熊猫银币’;同事开始进出中国店买茶品茶,喜欢上中国的绿茶;开始憧憬着到北京一游,我便知道,一个中国同事还是给他们带来了些许影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