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下客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要不是我自己为自己建立纪念碑,这纪念碑,它从何而来?
个人资料
正文

大家抢的不是盐,而是安全感 zt

(2011-03-23 10:09:45) 下一个
大家抢的不是盐,而是安全感。

日本地震了,中国的老百姓突然抢起了盐,两相对比,如此清晰。我们的疑问在于,“盐慌”,到底始于什么?中国老百姓的这种从众心理是如何而来的?应该说,现在这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更为迅捷和透明,但为何公众比以前更为恐慌了呢?

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曾总结出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

谣言形成的机理确实和传播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代社会,网络让谣言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也更加强大。

但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天定看来,谣言的翅膀不是网络安装的,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谣言就有翅膀。

王天定教授至今清楚地还记得,1988年初江苏暴发甲肝之际,全国疯抢板蓝根,北京最夸张时据说一箱板蓝根能换一台彩电,当时的彩电可还是个稀罕物,北京街头药店柜头却都挂一个牌子:板蓝根缺货。

“我们的老百姓始终有对眼下的生活和自己的未来都有一种不确定感,而他们周围的人没有更多的信息渠道来帮助他们消除他们这种不确定感,所以这样一种不确定感、恐慌感,一旦借助一次合适的事件,就会导致各种谣言丛生、传言四起,而各种的社会不理性行为都会大量出现”,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王天定教授分析。

传播科普知识,能够阻击谣言的传播么?“谣言的传播也不是靠科普知识能够阻击的。在知识高度分工的今天,普通大众不可能掌握那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那点知识在谣言面前往往很无力”,王天定教授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谣言迎合的是一种社会情绪,这种情绪本身就是不可能用理性去化解的,你怎么能够靠片面地普及一点科普知识就能在短期内去化解?而且,谣言的传播期间还会形成一种相互强化,在一种虚幻的状态之中对谣言完善”。

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在今天的中国,民众对于越来越频繁发生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感到恐惧和忧虑,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假疫苗到毒奶粉,每个黑幕的揭开,都让人胆颤心惊。而民众,对于谣言,则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采信最危险的一种说法,或许是让自己远离危害的一种安慰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家抢的不是盐,而是安全感。

---
在大自然当中本身就存在放射性碘131,只不过含量不同,达到一定程度含量的话才会对人体有影响。假如吃进去的话,碘131半衰期很短,8天左右。也就是说经过8天强度就减弱一半,经过十个半衰期就消耗了。国际上也有个例子,因纽特人吃的食物链很奇怪,正好是碘131的食物链,因纽特人身体内碘131的数量一般是我们人的很多倍,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也就是说如果超过一两百倍的话也就是相当于因纽特人这样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