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人要下厨

(2006-11-08 13:18:30) 下一个

每次告诉别人我喜欢下厨时,对方总会睁大眼睛看着我说:“哇,好难得,现在女孩子都不爱煮饭,娶你的男人真有福气”。女人下厨,本来是男人对老婆的基本要求,现在却成了一种奢求。结了婚的女人有两把金钥匙,一把在卧室,一把在厨房。厨房的那一把长久不用,也会生锈。因为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不再一统天下。越来越多的白领女性开始对厨房避而远之,如果男人不顶而替之的话,只有请钟点工或上馆子解决吃饭问题。

和中国的已婚白领相比,西方女性对家庭烹饪的热衷却方兴未艾。尽管丑闻缠身,美国主妇明星Martha Stewart的现场烹饪秀仍然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三个和家居生活有关的电视频道——家和花园(HGTV),生活(LIVE)和饮食(FOOD)——不分昼夜地连续播放各种和厨房厨艺有关的电视节目。走进超市或书店,花花绿绿的家庭烹饪类书刊总是占据了最醒目的位置,其风头之劲甚至超过服装,首饰等时尚类书刊。在任何一家大型商场(Shopping Mall),你都可以找到几家专门出售厨具或厨房小玩意(Kitchen Gadget)的连锁店,有趣的是这些设计精巧,工艺精致,让人爱不释手的锅碗瓢盆,刀铲勺杖大都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但是在国内的商店里却找不到它们的踪影。忠实的消费群,持续增长的消费力使家庭烹饪在西方已经变成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巨大产业,家庭烹饪是时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些年在中国,在白领聚集的大都市,追逐时尚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女人的化妆包里少不了Estée LauderBiothermChanel等的产品。如果你送给心爱的女人一个LV的经典名包,或者一件Prada的新款外衣,一定会听到惊喜的欢呼。但是“民以食为天”,当男人展开LVPrada攻势,欢天喜地地把时尚女人迎娶回家后,发现还要搭上一个会煮饭的钟点工,或者干脆把饭桌搬到了餐馆里,会不会对时尚产生“不沾人间烟火”偏见?

为什么白领女人不喜欢下厨?我们对于厨房最早的印象来自于母亲。从蜂窝煤到煤气罐,从几分钱一勺的菜籽油到沾满泥巴和小青虫的蔬菜。一把菜刀,一口铁锅,一把铲子,一块用了又用的抹布。厨房在我们的回忆里总是烟熏火燎,沾满油垢,母亲为了准备一顿饭菜常常把自己关在那个又乱又脏的小屋子里,忙得蓬头垢面。总之下厨简直等同于强制劳动和慢性毁容。想想,一天八小时工作够不够累?买一瓶Chanel的保湿精华素要多少钱?去美容院做一次美白面膜又要多少钱?下厨?还是免了吧。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都市生活一再宣扬要和国际接轨,星巴克咖啡馆,古巴雪茄,法国孛艮第葡萄酒,形形色色的国际品牌争先登场。可是被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标签包裹的日常生活,却越来越缺少了家庭的和睦和温馨。我们希望穿Prada的女人回家后系上围裙,我们希望周末的下午家里弥漫着炖肉的浓香。厨房虽小,却是家庭生活的灵魂,是女人挥洒才智,展现温情的时尚空间。所以,女人要下厨。当然,为了把母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家务变成轻松快乐,趣味横生的时尚生活,我们先要给厨房改头换面,来一场小小的革命。

首先我要给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家庭装修设计师提一个建议,把备餐区(厨房),就餐区(餐厅),娱乐区(放电视的客厅或视听室)当作一个完整的空间来布置。下厨的女人不应该被囚禁在三,四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埋头苦干,而男人却翘着二郎腿,拿着电视遥控器没完没了地换台。女人是家里的女皇,哪怕煮菜做饭的时候也一样。她应该站在由水池,煤气炉和冰箱组成的三角区的中心,煤气炉的灶台上方是高排量低燥音的吸排油烟机,灶台下方是烤箱,灶台旁边有微波炉和混和绞拌器。她可以清晰地看见电视机播放的节目,假如她想换个频道,坐在沙发里的男人很乐意遵从她的吩咐。孩子(假如有的话)伏在餐桌上涂鸦,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此时的家里象唱开了一曲欢乐的交响乐,生菜下油锅时的嗞嗞声,吸排油烟机工作时的嗡嗡声,水流的哗哗声,电视节目的音乐声,男人翻报纸的悉悉窣窣声,孩子尖尖细细的童声。女人在一个光线充足有互动交流的开放空间里烹饪,就象表演一场现场秀,她是当之无愧的家庭明星。

很多人质疑开放式厨房在中国的可行性,认为中餐需要煎炒煸炸,油烟味太重。其实学会使用烤炉就可以避免。肉食和蔬菜裹上橄榄油放入烤箱,可以替代容易产生油烟的煎炸,而且食物和煎炸的一样外脆里嫩。我们还从母亲的经验里得到一个错误信息,认为油锅一定要烧旺,这样炒的菜才香。其实温火煎炒一样可以使洋葱,大蒜,生姜香味四溢。又有人抱怨,煮菜做饭是件单调的家务活,翻来覆去几个家常菜,没什么意思。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摒弃一成不变的旧菜谱,倡导寓乐于学的家庭烹饪文化。当今社会提及文化二字都无法抗拒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诱惑。想让家庭烹饪变得有乐趣,中餐改良也需要走一点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路子。自从改革开放后,国人一直热衷于生搬硬抄西方文化,从建筑到装饰,从绘画到电影,从网络到动漫,连居住小区都起名叫奥兰多小镇,温哥华森林。但是有两样国粹却崴然不动,第一是上公共厕所的习惯,第二就是煮菜做饭。就象大家都喜欢蹲在坐便器上排泄一样,倘若谁家装了个大烤箱,一定会变成锅碗瓢盆的储藏柜。所以很多都市白领表面上好象已经处处和国际接轨,譬如持续增长的奢侈品购买力,离婚率突飞猛进,一夜情泛滥,穿着打扮不怕露点。。。但是,骨子里却还沉淀着祖祖辈辈顽固不化的陋习。用奢侈品装点自己固然是国际化的肤浅表现,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应学习使用几件改良国民生活的工具。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中餐是全世界最棒的。我从不质疑这个观点。但是由此产生了大国情绪,对西方饮食文化不近情理地一概拒绝就有点武断了。从欧洲旅游回来的人提起餐饮都会连连摇头“难吃,难吃”,大部分负责当地陪同的海外导游都只带中国游客去郊区廉价的中餐馆吃布菲(Buffet),因为许多中国人对西餐馆有排斥心理。遍布各地的麦当劳,肯德鸡和比萨派等商业快餐一直在愚弄中国大众的味蕾,以为炸薯条(French Fries)是法国餐的经典开胃小菜,其实英文的French和法国无关,而是被切成条的意思。所以炸薯条不是法国菜,麦当劳,肯德鸡和比萨派也和西方的烹饪文化无关。商业快餐带给中国人关于西餐的误解就象“英雄”和“无极”带给西方观众关于中国电影的误解一样糟糕,以至于国人在许多味道鲜美颇有特色的西餐馆前驻足不前。其实烹饪文化在西方决不是一本一成不变的宫庭秘方,相反,它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果。西餐总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良。由于媒体强大的宣传作用,这种拿来主义的精神会立即反映在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打开任何一本深受主妇们欢迎的菜谱,你可以看到印度的调料,希腊的草药,中国的蔬菜,意大利的面食,法国的Cheese,日本的大米,一本薄薄的菜谱不亚于一场大型艺术展,带给你关于国际化,多元化的深刻感受。主妇们足不出户,却把北美洲的厨房搬到了希腊或日本。原来家庭烹饪也可以升华成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之旅。这也许是家庭烹饪为什么能在西方白领中蔚然流行,形成时尚的原因。

国际化从家庭的厨房开始,也许能根治中国人某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甚至根治当今社会吃喝浪费之风盛行的顽疾。因为我们的下一代也是从母亲的经验里获得对家和厨房的印象。中国的白领女性短短数十年期间,已经完成了无数和国际接轨的挑战,不知道面对烹饪文化,姐姐妹妹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