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洁冰清

热爱美食和影视剧的人们,欢迎关注我的博客。
个人资料
玉洁冰清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生正逢时——访老演员于洋

(2011-08-02 13:59:48) 下一个

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一个人的作品贯穿始终。他就是著名老演员于洋。

 

在中国大陆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位赫赫有名的老演员。从1947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开始,他经历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年代的电影繁荣期,六十年代文革中的电影萧条期,七十年代的电影复苏期,八十年代电影的蓬勃期,九十年代电影的平稳期,以及千禧年电影的转型期,几乎每个时期,他都留下了代表那个时代特色的作品。可以说,他的个人艺术生涯就是一部精彩的新中国电影发展史。

 

于洋1930年出生于山东,童年时期随父母闯关东,来到了东北,亲历了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如何凶残地屠杀中国人。他后来当兵,参加了许多战争,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为他日后塑造众多军人形象奠定了基础。1947年,他就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电影《桥》就是他担任的主角。那时的人们非常单纯。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困乏,但是大家斗志高昂,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对艺术精益求精。每个戏的每个角色,都认真写角色分析和小传,充分体验生活。由于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尤其是亲身经历了许多战争场面,于洋塑造的军人形象特别生动感人,深入人心

 

1950年拍摄的电影《保家卫国》中,于洋扮演一位民兵英雄,他在片中还有一段感情戏。没想到,戏拍完,他也和剧中的女主角假戏真做,从戏中的情侣成为真实生活中的伴侣。于洋的夫人杨静是蒙族人,她是位坚强而乐观的女性。后来,他们夫妇俩人同去电影学院进修。毕业后,又在生活片《生活的浪花》中一起出镜。这是一部五十年代的青春偶像剧,从服装到那时候的时髦运动,无不体现着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生活和心态。他们夫妇二人在片中的演技也日趋成熟,并且他们也有了爱情的结晶——女儿于静江出世了。

 

于洋还演过一部反映中国第一个游泳冠军事迹的电影《水上春秋》。当时他不用替身,所有游泳动作都亲历亲为。一直关心中国体育事业的贺龙老总很喜欢这部电影,还问他何时再拍一部反映乒乓球运动的电影。于洋和荣高堂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遗憾的是,这些期盼着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人都一一过世了,没有看到中国举办奥运会的这一天。至今每当想起这些,于洋都会流泪。

 

在六十年代拍摄的谍战电影《英雄虎胆》中,于洋塑造的侦察英雄曾泰,英俊潇洒,文武双全,片中还有一段伦巴舞,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于洋成了家喻户晓的偶像明星。当时的总理周恩来非常关心文艺事业,尤其是电影业,他看到当时的中国电影院都是挂着前苏联的明星照片,就建议也评定一下中国的明星,将来在电影院里也挂上国产明星的照片。就这样,由各个电影厂推荐,经过中宣部鉴定,最后周总理拍板,确定了中国22位大明星。于洋是其中之一。那时,他走在街上常被人认出来。影迷给他的信多得可以装满好几大麻袋。虽然如此,他也不敢搞特殊化。他形容,有一次,他和著名老演员陈强一起去吃羊肉泡馍。那时候物资短缺,吃肉要凭票。演员有特殊津贴,也不敢走后门。他们两人恰巧和泡馍店的老板认识。虽然外面排了长队,老板让他们从后面进来吃饭。没想到排队的人群里恰好有他们的同事,很多人不满意他们可以不排队而有饭吃,就告诉了领导。于洋还为此做了自我批评和检查。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搞过特殊化。虽然走过很多地方,有很多人认识他,但是他再也没有为此走过后门。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自律。对艺术真心付出,无怨无悔,对生活要求不高,不求功名。他说,那个时候虽然物质贫乏,但是人们活的很快乐,精神上是非常富有的。

 

文革开始,于洋也成为反动艺术权威,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他干活努力,还被评为先进。女儿说,他是“模范挑粪工”。而夫人则是因为被牵扯进去一桩政治案件被打成右派,剥夺了演戏的机会。就这样,在这对夫妇艺术上最黄金的岁月里,没能从事心爱的演戏工作。虽然在文革后期,于洋得以重新出山,在一系列电影,如《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等演出主要角色。

 

粉碎“四人帮“以后,于洋夫妇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的电影事业中。他们勤奋地工作,力争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恨不得分分秒秒都要做事。然而,受当时的极左思想,许多优秀的作品不能和观众见面。除了拍戏,于洋夫妇还尝试做导演工作。于洋导演的《戴手铐的旅客》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突破,在当时极为轰动。里面的插曲《驼铃》也流行一时。

 

那时,于洋有一儿一女。女儿从小就在电影《洪湖赤卫队》中客串女主角韩英的童年时代。长大后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做了导演。儿子于小阳是位颇有才华的新锐导演,在艺术上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勇于突破和创新。可惜生不逢时,他拍的一半片子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公映。在一次外景区踩点中,由于过度劳累导致哮喘病突发,于小阳不幸去世,年仅44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的过世对两位老人的打击可想而知。然而这对坚强的夫妇终于还是重新站了起来。

 

就在今年,于洋与老演员秦怡拍摄了电视电影《情醉富春江》。此外,他还完成了电视连续剧《天堂秀》。他对年轻演员陆毅非常欣赏。他希望年轻一代的演员不要过多去关注片酬,要多在艺术上有所追求。

 

女儿于静江移民美国,于洋夫妇此次来旧金山湾区是为了参加外孙女的毕业典礼。我们得以有幸采访到他们全家。女儿也继承了父亲的秉性,为了中美文化交流而奔波,做了不知多少场演出,自己任劳任怨,却分文不取。这一家人都有浓浓的赤子之心,难以割舍的中华情。

 

在女儿家中,我们终于见识了这对年过80的夫妇。他们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完全不像那个年纪的老人。于洋除了是中国电影协会的会员,也是中宣部重大历史题材片子的顾问,还不算完全退休。他的爱好广泛,还是中华垂钓协会的理事,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他也是中国美食家协会的会长,对美食很有见解。采访之后,我们的中午饭就是在他女儿家,和他一起吃的。他说他从不忌口,但是保持饮食平衡,注重养生。对于饭桌上的红烧肉也不拒绝。而我拌的樱桃萝卜也颇受欢迎。老人家的胃口极好,高兴时还喝两盅高粱酒,精力之旺盛,让我们年轻人都赞叹不已。这都缘于心态好。即使受过那么多委屈,也没有怨言。他坚信,母亲错打了孩子,不能怪母亲。难怪老人家不停地说,他赶上好时代了。生正逢时,何其幸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6)
评论
WhatIsPeace 回复 悄悄话 很高兴能看见你的文章,请代为老先生和夫人情安。祝他们健康长寿,快活每一天。不要理那些小人,不值得。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这些苍蝇的。
简宁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玉洁冰清的评论:
谢谢~ 我转走了
玉洁冰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麻辣搁笔的评论:
你说的这些都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我文章里可没说。他去东北之后当兵去了,谁说他在满洲国念完中学了?他是在共产党的部队里做文艺工作者时拍的第一部片子,不是“满州映画株式会社”。
麻辣搁笔 回复 悄悄话 于洋出生于1930年,童年时期随父母闯关东?那不正好是“满洲国”时期吗?既然说是逃荒,却能使他在满洲国完成了中学教育,并且进入日本人办的电影公司“满州映画株式会社”,这说明于洋的家庭一定有汉奸背景!
玉洁冰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简宁宁的评论:
可以,没有问题。
春雨潇潇11 回复 悄悄话 “他坚信,母亲错打了孩子,不能怪母亲。”这是多少年来中国的容许乱用权力的思想,谁有power谁就可以虐待下级或者说没有power的人,没有平等和权利而言,只是一种虐待和被虐待的关系。而被虐人则给了有power的人这个虐待权。所谓的父母官的思想也来源于此。成千上万的人甘心情愿被虐待,给予权利人士这样的机会。 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孔夫子统治思想一直在奴役着中国人民。统治者很擅长运用这种手段让人民甘心情愿受虐待。 于洋一个曾经的演员并没能走出孔夫子思想的年代。这是他个人的选择无可非议。它与今天的平等意识大相径庭,打孩子的母亲承担法律责任。
杂家 回复 悄悄话 “他坚信,母亲错打了孩子,不能怪母亲。”这句话,老文奴季羡林也这样说过,不过真不知道他们所谓的母亲是谁?是江青吗?是红卫兵吗? 是打、砸、抢、抄的造反派吗?这些当时打了他们的人是母亲吗?如果他们不是母亲,那么是现在的“党”打了他们吗?“党”恐怕也不会承认,因为他们当时也在挨打,那么他们的这些奴像是做给谁看呢?不要紧,现在谁当权就做给谁看,反正这么多年都做惯了,死出一副奴才像,永远不会吃亏的。
donzhu 回复 悄悄话 母亲错打了孩子,不能怪母亲?
多打几下,朝死里打 he might not be able to live to be 90 years old and sing the praise for his dearest mom! Many people died. He was the lucky one.
精神上是非常富有? So did the German people under Nazi.
永远是中国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永远是中国人的评论:
"反击", "火红的年代", 戴手铐的旅客", "大海的呼唤",

"春苗". 因为加了书名好, 被滤掉了.
永远是中国人 回复 悄悄话 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文革电影. 不过是文革后作为反面教材放映的. 还有.文革后的还不错. 很失败, 从此就不在露面了.

其实艺人也不可避免卷入历史中, 谢晋在文革中也拍了 (李秀明和达式常主演的).

不过他们确实都在文革中受到了冲击.可能是表态好, 所以后期得到重新使用.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作者对文革的了解大概只是亭中宣部咋说就咋信的水平。
若是“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首先没这一顶帽子)”而下放,哪有资格被评先进?
其老婆有如何可能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 那是1957,58年的事啊。
时间的倒错, 显示了人的记忆是多么的随意啊。
文革中的“反击”是他拍的, 为何不说了? 其实也无所谓啊, 他得生存嘛。
iflyswa 回复 悄悄话 好啊,于洋先生。
agoodday 回复 悄悄话 心态好,欲望少,自然身体健康。
多谢。
江上一郎 回复 悄悄话 印象深刻!
秦伯 回复 悄悄话 于洋往往在主旋律中的男一号。
简宁宁 回复 悄悄话 老人家身体很硬朗啊!谢谢你的分享。我有一群喜欢老电影的朋友,我可以把你的这篇文章转给她们看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