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之路

健康有路乐为径;快乐无涯善作舟。
正文

人生荟萃——获得快乐的入手之法(续1)【转贴】

(2006-11-12 09:35:16) 下一个
三谈功在乐中 乐在功中 健协
我们学练先天自然功(健康大法),简称练功。练功就是生活,但不是一般的生活,而是崭新的生活,幸福、快乐的生活。怎样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更快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终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功在乐中,乐在功中”就是我们崭新的生活方式。
“功”字的含义是功法、功夫、功能、功理。“乐”字的含义有乐的标准、乐的内容、乐的形式、乐的根源。
我们的功法就是:以乐求善,以善求乐,可称“乐功”。这在“二谈”中进行过具体的分析。此功法把“善”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突出了“自我完善”这个中心,确立了我们的生活目标:净化心灵,恢复天性;社会进步,大家同乐。确实抓住了“以道德为根本”和“以自然为准则”的要领,即“善中乐,顺自然”,真正找到了“以德求道”、“练性治病”的简便易行、安全、高效的方法,即“练乐”、“得乐”的方法。
我们的功夫就是:整己化人,明理改过。
“乐功”的功能就是:净心健身,开智享乐。
“乐功”的功理就是:善念造药,心净气和。
乐的标准有“五乐”:生乐、中乐、真乐、常乐、同乐。
乐的内容有“四善”:善的动机——社会进步,大家同乐,自我完善,自得其乐;善的情绪——面带笑意,心平气和,乐观自信,纯洁宁静;善的方法——面传心意,口传心声,整己化人,以善求乐;善的效果——完满健康,两个和谐(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万事如意,百业可乐。以上称善的四要素,是乐的内容。
乐的形式是:慈祥愉快,自由自在,顺应自然,舒适安泰。
乐的根源是:净化心灵,恢复天性。
功在乐中,就是说有乐才有功,无乐便无功。谁想得真功,就要练真乐。
有些功友不明白练性与练乐的关系,以为练乐仅仅是练性的一部分内容,以为强调练乐会降低对练性的要求。实际上,练乐是把练性系统化、具体化和深刻化了。练乐就是全面地练性,就是从品德、性格和才干三方面进行全面地修养,以达到“四善”、“五乐”。
有些功友以为练乐只要求心乐就行了,面乐并不重要,因而把面乐与心乐对立起来 。其实,面乐与心乐本来是统一的,是人的天性的表现。由于私有制萌芽以至私有制的发展,人类的精神污染加重,才破坏了面乐与心乐的统一,一部分人更是大大滋长和发展了表里不一和两面派的作风。我们练乐就是清除污染,恢复天性。应当放心、大胆、认真地练乐。
面乐是练性的形式和手段,心乐是练性的直接目的和结果。我们既不要耻于面乐,也不要故意炫耀面乐。因为我们讲的乐是地地道道的善的行为,所以表现为:乐而不俗,乐而不痴,乐而不浮,乐而不卑,乐而不骄,乐而不讥,乐而不诈,乐而不极……
当我们没有遇到快乐的事情时,应该怎样练乐呢?只要进行“要乐”的暗示并装出被照相的样子就行了。不要把“乐”当作意念,而要把“乐”当作一种善行——善内与善外的统一。在正常的生活中,尽可能保持“面带笑意,心平气和”,就是在练功。
当我们遇到疾病、困难、挫折和不幸的时候,应该怎样练乐呢?可以进行“充满信心”、“乐观自信”、“镇定自若”、“积极等待”、“耐心等待”等自我暗示,就是练乐。如果此时能表现出“慈祥愉快,自由自在”的状态,那么,我们的功夫就比较高,我们的功效自然就好。
当别人遇到困难和不幸而沉溺在恶劣的情绪之中时,我们要以心转境,他们传播乐的情绪,鼓舞信心,提高勇气,但不要喜形于色。
“一谈”针对一些功友认为的“没有什么可乐的”想法,提出“真心装乐会引发真乐”;“二谈”提出“动时装乐,静时查乐,交流谈乐,时时献乐”,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下面略举几项,供功友参考。
1、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快乐的面部表情和语言暗示,都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快乐振荡,于是引发心乐。
2、礼貌的语言和微笑的表情是你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护,一般都能起到启发别人的良心、良知的作用。于是你便感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和爱护,心乐便油然而生。
3、“真心装乐”,这是一种善念,它在引发自乐的同进,会使大脑与自然物质中的高能信息产生调谐效应,从而从自然中引进负熵流(正气)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过程。
4、“真心装乐”时大脑产生的神经传递物质,会促进身体各内脏器官进入高级有序的功能状态,产生“善念造药”的效应。
5、“真心装乐”实质上是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倾向,使自己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处于“乐”的状态,这是取得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自然而至。
有此功友以为练乐就是调整情绪,只要情绪好,就一定练得好。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实际情况是,练乐练得好的,一定情绪好;情绪好的,未必练得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上面讲过,善是乐的内容,有四要素,情绪好,只是一个要素。众所周知,一些坏人在做坏事和坏事得逞时,也能做到情绪好。但他们的行为却是恶的。最终是损人害己,以失败告终,是不会得到真乐的。
我们讲的“乐”(以“五乐”为原则)是善的动机、情绪、方法、效果的和谐和统一。而“静”的含义是宁静、安静、虚静、和谐、适应、平衡(动态),是善的一种状态和手段(修身养性的方法)。当然,“乐”作为气功功能态和修心养性的重要标志与手段,也可将“静”纳入其内。而“净”则有纯洁无私,明理改过,清除污染,净化心灵等含义,无疑是善的根源和手段。
善又是道德的核心,以道德为根本,就是以善为根本。善在乐、静、净中矣。
为了练好先天自然功(健康大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善、静、净与乐的关系。先天自然功好比一棵“善树”,她既是生命之树,又是知识之树,实是人生之树。“净”为善树之根,“静”为善树之本(茎),“乐”为善树之枝、叶、花、果。因为无根本,便无枝叶花果,所以善树就是乐树。
乐中求净(静)净(静)生乐,
静中求净净生静;
倘若失去净与静,
乐便无根亦无茎。
乐在功中,就是说,有功才有乐,无功便无乐,若想得真乐,最好练“乐功”。
“先天自然功简介”明确指出,练此功者须经“一授二修”方可练成,授的主要任务是传递特定信息,修的主要任务是修乐、善、净。显然,修炼先天自然功(健康大法)的前提条件是接收先天功的特定信息,决定因素是修心养性。
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神人恩赐的,乐是在一授二修中获得的。
健康大法是道德功,以德求道道净心,练性治病病去根。
健康大法是生活功,时时处处抓得紧,动中静中都练功。
健康大法是心意功,念念不忘练心性,真心练功必成功。
健康大法是快乐功,面带笑意全身松,心平气和大脑清。
以善为乐志生趣,以乐求善趣坚志,乐练练善得真乐,善练练乐成大志。

四谈功在乐中 乐在功中 健协
前面讲过,先天功法(健康大法)是一种道德功、生活功、心意功、康乐功。功法就是以善求乐,以乐求善,也可以简化为以乐求乐。前一个乐是功法的手段:面带笑意,心平气和,整己化人(物),时时献乐。后一个乐是功法的目标: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万物和谐,大家同乐。
什么叫快乐?符合“五乐原则”(生乐、中乐、真乐、常乐、同乐)的快乐,才叫真正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以善为内容,以净为根源的。
快乐,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身心体验。人体是高级的生物有机体,他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他有一个与其它生物不同的大脑,它不仅存在生理过程,还存在心理过程,这是其它动物所没有的心理过程。大量的快乐体验来自于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的满足。
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人的基本需要也是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的统一。我们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六种(可称“六欲”)。其结构层次如图所示。人的心理需要应当主导生理需要,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底层需要是高层需要的基础。
实现理想的需要
求知审美的需要
社会交往的需要
趋吉避凶的需要
传宗接代的需要
吐故纳新的需要 图1 人的基本需要的结构层次

(一)吐故纳新的需要。饮食与排泄,呼与吸等是人的生理的最基本的需要。这是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
(二)传宗接代的需要。人类的种族需要延续,就要求偶、结婚、生儿育女。
(三)趋吉避凶的需要。消除危险,寻求安全、保护;消除疾病,寻求健康、舒适等。
(四)社会交往的需要。没有正常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就没有人们的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就没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在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的最大需要就是在社会交往中,被爱护、被尊重、被帮助,互爱、互尊、互助。个人对于名誉和地位的适当追求,应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这是有利于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的自强、团结与合作的。人的尊严是通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化行为来确立的。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苟且偷生,不关心他人的人是谈不上尊严的,这是丧失人性的一种表现。
(五)求知审美的需要。求知审美,探索人生、自然的奥秘,欣赏自然界最伟大的创作——人的完美,都是有利于人类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
(六)实现理想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树立和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的。这样,人们就能在促进“社会进步,大家同乐”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表现自己的能力、魄力和魅力。实现理想的需要,就是劳动创造的需要。这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人们满足一切需要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人们的快乐体验取决于这六种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可以用快乐的阈值L来表示。
实现值S ≥1 快乐
快乐的阈值L=
期望值W <1 不快乐
实际上,当L>1时,则乐极生悲,或贪欲伤身,或过度疲劳,或只是低层次的满足。因此,必须设定一个极限值M,于是有:1≤L<M。
M值因人因事而异,它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的承受力有关。前几天电视里演过一个老头打麻将时,因打成一条龙高兴得当即死去。这是激烈的情绪诱发心脑血管应激病变所致。
快乐是相对的。它是实现值与期望值的比值。当W确定后,L与S成正比;当S确定后,L与W成反比。不同的人由于期望值的不同和主、客观条件不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心理体验就不同,于是,在同样的情况下,一些人感到快乐,而另一些人则感到不快乐。
1、期望值 它反映了两类需要。一类是前面所说的六种基本需要,这是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另一类则是人为性的需要,亦即人们给自己制造的身体需要。例如,饮酒、抽烟的需要,生活资料的舒适性和高档的需要,丰富的文体生活的需要等等。无论哪一种需要的适当满足,就会产生快乐的体验。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则适得其反,快乐便让位于不快乐。
无论哪一类需要,都有对内(自己)和对外(别人和外环境)的期望值或要求。有的人要求自己毫不利己和一尘不染,同时也用这一标准要求与他共同生活或共事的人。且不说他的要求已经大大脱离别人的实际,就是他自己在现今社会环境里也不可能完全达到。其结果只能招致失望和不快乐。
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选择适当的期望值。《人生荟萃②》中“关于善的评价标准”一文,实际上讲的就是如何选择和实现期望值的问题。这里作些补充说明。
第一,期望值不能过高或过低。期望值应是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更高目标。要尽可能地改善现状,力争在现有水平上提高一步,以满足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符合实际的合理的需要。期望值过高,不仅难以实现,还会导致过分劳累和信心不足;期望值过低则激发不起当事者的积极性和热情,更体验不到奋斗和丰收的快乐。二者都会降低和减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赞成奉献与获得的统一、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仅当个体奉献大于获得时,社会才能发展,个体需要也才能真正得到满足。由此可见,把自己生产的东西吃光、分光、用光的确是错误的。
第二,在选择期望值中,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尽可能正确地估计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要充分估计并设法避免,以便把期望值建立在可靠的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这是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期望值要符合善内与善外(利人与利己)相统一的原则,有利于社会进步,大家同乐,有利于公平竞争,平等互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可过分向自然界攫取,而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正确的思路应是:“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第四,要实行内外有别的原则。定要求时要严己宽人,获功利时要先人后己,担风险时要先己后人。正如“快乐之歌”所言:“永存爱心见风格,常怀善念有谋略,尊老爱幼善性现,敬贤爱才大家贺。”
2、实现值 这就是期望值的实现部分,它反映了人的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如果经过实践实现了期望值的100%,甚至还能超额完成任务,那么,可以说,我们的某种需要得到完全的满足了!这种结果越是来之不易,我们所感到的快乐就越大越深刻。但是,有时过高的实现值是某种贪欲(如食、色欲)的满足,到头来还是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如果实现值小于期望值,那末,我们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有什么快乐,反而表现为“急悔怨恨恼怒烦”等不良情绪(即“七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待,认真总结经验,找到教训,调整情绪和改变思维倾向,提出改善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那么我们就会提高勇气和信心,减少或避免某些痛苦,最终必然会完全地实现期望值并体验到更大的快乐。
由此可见,如何对待实现值,对于人们快乐体验有着更直接、更巨大的影响。
第一,在争取实现期望值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不仅要跟“钢铁炮弹”作斗争,还要跟“糖衣炮弹”作斗争。要发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坚持战斗直到最后的胜利。
第二,用善良与真诚、乐观与自信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努力创造原来不具备的条件。还要耐心寻找知音,等待机遇。
第三,要努力学习,虚心学习,善于学习,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严格按计划办事的同时,还要不断修订计划,改善措施,以最佳方案和手段,去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四,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就是要正确对待实现值,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勇往直前,去开拓新局面。
以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人们的不快乐是如何产生的呢?简而言之,首先是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其次是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种不满足的状况。
具体说来,影响人们快乐的因素有三项:环境刺激因素,生理过程因素,心理过程因素或道德修养因素。
(一) 环境刺激因素。有两类环境,一类为自然环境,一类为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又有纯自然环境和人造自然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又有家庭环境和其它社会环境(主要的是工作环境)。这些因素不一定都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人类所需要的重要的根源物质和能源物质——各种负熵流(真气),同时亦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质——正熵流(邪气)。负熵流会给人们带来有序、健康和快乐。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空气清新,使人朝气蓬勃,心旷神怡。正熵流却起相反的作用。有时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如发生自然灾害,会极大地损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同时,家庭生活、学习与工作的自然环境,随时都可能影响人的情绪。
2、社会环境 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所谓社会大环境是指整个社会环境及其发展趋势、性质、水平和状态。所谓社会小环境是指个体直接接触的生活范围。如家庭、学校、住区、单位及社交活动的范围等。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
社会大环境的变革直接以强大的力量冲击着人们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社会小环境对人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人的个性发展与快乐与否也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人们既要依赖于环境,直接受环境的制约,又要努力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改造环境,使环境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般情况下,社会环境远大于自然环境对满足人的需要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的刺激是影响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生理过程因素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但是,人们在受到各种病痛刺激的时候,是很难体验到快乐的。然而,快乐之人有可能减少痛苦并很快康复。
(三)心理过程因素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同样的环境刺激因素的作用下或在同样的生理过程因素的作用下,有的人会痛不欲生,无任何快乐可言,有的人仍能谈笑风生地生活并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心理素质不同或者道德修养水平不同。道德修养包括品德、性格和才干的修养。
1、品德修养使人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和情趣,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能处处发现和创造快乐,能提高人的意志和耐挫力。
2、性格修养使人变得热情、开朗、豁达、乐观、自尊、尊人,善于与人交往,能获得更多真挚的友谊和真诚的帮助。因而易于摆脱困境,减少受挫的可能,并能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
3、才干修养使人提高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勇气和信心,能够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困难与挫折,疾病与痛苦,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开创新的局面。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快乐主要是心理体验,快乐确实是道德修养的结果。快乐有赖于道德修养,快乐又是道德修养的一个良好的心理条件。
因此,我们应当快乐地去进行道德修养,并在道德修养中获得更大的快乐。怀理想,讲道德,整己化人;解七情,寡私欲,静气平心。功在其中!乐在其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