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受不了国内大导演拍的电影了
(2006-12-14 22:04:05)
下一个
越来越受不了国内大导演拍的电影了!!
千篇一律。最终目的都是冲奥。为了冲奥而刻意将电影的文化和语言向西方靠拢,说白了就是讨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开始抽象化。好像越不明白越另类就含义越深。比如,刻意不用音乐背景,可能是想打造出真实场景的气愤。或者是没有台词,演员看起来都很心事重重,欲言又止,好像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太曲折了!我的情况太复杂了!!你们自己慢慢回味吧。王家卫擅长这种拍法。自从出了个<重庆森林>,就开始没完没了的另类。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紫蝴蝶>,作为新生代导演,娄晔对待电影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对传统充满排斥,一心追求另类。在<紫蝴蝶>中,莫名其妙的镜头层出不穷,太过刻意制造压抑和另类了。加上故事本身的枯燥老套,让人感觉肤浅。
几年前李安带着<卧虎藏龙>冲进了美国,打了很响的一炮。之后国内的大导演们就坐不住了。到了今天,好像在国内有点名气的导演谁要是没冲过奥谁就丢份!不管好的坏的,赶紧拍完一部赶紧冲奥。功夫片有市场就一窝峰都功夫片,到处都是飞人,长袍,长发飘逸的大侠,到处都是竹林,到处是紧绷的死脸,到处是深仇大恨,你算计我我算计你,到处是嘴角流血,手掌一伸对方就崩到几米以外。为什么咱中国人连拍电影都跟开中餐馆一样。除了左宗鸡就是炒饭。<卧虎藏龙>完了是<英雄>,然后<十面埋伏>,<夜宴>,现在又来一部沙尘暴代言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是那套,难怪很多美国人都说:“我再也不想去看中国人飞来飞去了。” 丢人!!!!对于<夜宴>不想多说,太昏暗,太复杂,故事的精彩和饱满并不在于是否曲折。沙士比亚式的电影不代表就得让中国人说蹩脚的英文式中文。就像让美国人看自己同胞在电影里点头哈腰的贫“你丫的。。。”感觉一样。那部<无级>我就不提了,提起来我胆固醇偏高。
其实这几部电影在某些方面还是不错的。比如<十面埋伏>,无论从场景,道具,服装还是主题曲都很华丽和精致。但是这么一部方方面面都作足功夫的电影居然失败在最重要的一点上--剧本。简单的情节,枯燥的对白,从头到尾就三个人。好莱坞里哪部片不是多于十几个人物的,这样故事才饱满。张导在讲自己对本片的感觉时也是吞吞吐吐,最后干脆说:“就这样说不清楚才是爱情,爱情就是没有道理的,说的清楚了就不是爱情了。”这也许就是对本片牵强的情节的最好解释了。张艺谋近几年的电影都太强调画面的华丽,而忽视了故事本身。
对比起张导的自负,李安就沉稳多了。一部<卧虎藏龙> 连同恰俸的时代造就了章子怡。非常喜欢她的外表,小脸,小骨架,细腿,好皮肤,好牙齿,高鼻子,还幸运的在小时候打下了舞蹈底子。只能说她生来就是给演艺圈的准备的。但是对于她的得到的某些荣誉还是觉得太过了。在电影里只看到她歇斯底里的狂哭狂喊,要不就是面无表情,要不就是恨咬着牙关,要不就是摆着脑袋扮可爱微笑。演技她不具备。那些夸张的表情是不难做到的。真正的演技是演平常人平常事平常表情还那么自然。微笑时不假,无奈时不假,说下一长句台词又有表演效果而不是平淡如水又不象是演话剧时的夸张的拖长语调。
现在的影视圈有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觉得只演电影比演电视剧要高级。甚至有位影星自豪的说:“我一直保持拍电影”。然而好的纯熟的演技是要用几百集的电视剧慢慢锻炼和积累起来的。电影有个较大的局限性----篇幅太短。有些故事必须要用足够的篇幅来交代。比如一个爱情悲剧描述两人在一起很久,但是结局却不得不分开。电视剧可以用十几集以上去演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充分感受两人在一起的感情。当分开时,观众也会体会到那种分离的思念和痛楚。电影就没有这种效果。一个小时描述两人在一起5年的生活,只是一些概括性镜头,比如一起追逐嬉戏,街头拥吻,相互调情,太多生活的细节不能囊括和体现,最后分手了,观众也不会有任何感觉,你们统共才在一起一个小时左右嘛。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多象华丽的时装表演了。不实用。看一遍就完了,没有看第二遍的需要。甚至有的就直接参赛吧,不适合老百姓看。电影本身是娱乐,本来的作用也是娱乐大众。可是现在看了电影让人堵半天,心里憋闷,要么太昏暗太血腥,看了更郁闷了,要么太含蓄,看完了出了电影院还得费劲心思琢磨半天,累人。我最喜欢的影视作品是<我爱我家><男妇女主任>。看了N遍了。当然还有好的作品就不列举了。
呵呵批评了一通,心里爽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