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

(2007-08-09 03:35:12) 下一个

人都说:对称产生美。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对称的和谐带来的韵味,就像这个名字: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
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巴尔扎克:法国著名文学家;中国小裁缝:偏远山区的一个女文盲。
是什么能够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是什么可以让他们水乳交融。
知青,也叫知识青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也只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一切才可能发生。
知青的小说,知青的电影,知青的电视,知青的歌曲,也许还有更多。
我们已经被描写知青模糊了视线,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杜撰,毕竟对于我们70年代后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个什么也说不清的年代。
而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并不是苦大仇深的倾诉,也不是造物弄人的说教,而是娓娓到来的陈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不时冒出的黑色幽默让人并不感到那么沉闷,我想当大家听到“莫扎特想念毛主席”时,一定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我想,其实,人,对于文明的向往,对于美的追求,从来都是强烈的,不管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还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子中。
当我听到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旋律在破旧的屋子中响起,看到整个山上的人,无论老幼,都在侧耳倾听。
我想他们是听不懂的,但是他们体味到了那种美的旋律,心中一定被触动了,哪怕连他们自己都不明了。
一箱子的“禁书”,打开了山村里少数人的潘多拉之谜,从老裁缝到小裁缝,到那些并不知情的淳朴山民。
像大多数作品中的知青一样,我们的主人公知青也经历了爱的洗礼,而且是两个知青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
不出意外的,姑娘意外的怀孕了。情理之中的,暗中扼杀了新生命的萌芽。
然而最终,并不像大多数知青作品中描写的始乱终弃模式,而是山村小裁缝出人意料的抛弃了我们的知识青年。
说实话,我没有看懂,正像马剑铃旁白的那样,一切来的太过突然。
猝不及防中,小裁缝出走了。我想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感到了那种突如其来的仓猝。
对于小裁缝的出走,我开始以为,是因为她同时也爱上了马剑铃,处于无比尴尬地位的小裁缝选择了逃避。
可是她的一句话打消了我的这种想法:女人的美是天生的财富。
也就是说她是受文学的启发,知道了自己的美是可以成为财富的。
在两个小知青身上小试牛刀之后,她选择了更加辽阔的战场。
若果真如此,我们不仅讪笑了,文学的力量啊,真是不可估量。可是不同的人真的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体悟。
也许,这也是编者和我们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一个灰色的幽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