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卧薪尝胆》说几句
(2007-03-22 09:54:34)
下一个
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了这部曾经大肆宣传的所谓历史正剧。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头重脚轻,而且感觉相当的严重。
陈道明的勾践演的不错,特别是兵败前后的性格鲜明。起初的雄心勃勃,桀骜不逊以及张狂霸道被他演绎得相当精彩。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丝丝的担心,如此刚强的性格如何做到后来的卑屈求全。不过我的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兵败之后,勾践受范蠡出谋决定委屈求全以换取国祚之不灭,性命之保全。入吴为囚的三年里,陈道明的演技得到了极至的发挥,特别是在他歌那首悔恨之曲时我感到了深深地悲凉。设身处地地为勾践想,别说是一代王者,就是我们普通的生斗小民,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再后来,侥幸返回故国,开始真正的卧薪尝胆。我觉得这部分戏仿佛被编者有意淡化了,其实应该更加强化一些,毕竟那不是一段极短的时间。想一想漫长的十几年如一日地,真是常人所无法想象。
胡军的夫差,还算可以,可是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在演《楚汉风流》里的霸王项羽,包括和伍子胥的关系,也有楚霸王和范增的影子。不过还算是演出了一代霸主的风采,尽管是一个失败的霸主。
其实我特别激赏的是王冰的伍子胥和戈治均的石买。
初识王冰和戈治均老先生是在名满论坛的《走向共和》里,王冰的李鸿章和戈治均的荣禄让人感觉非常老道。这次的伍子胥和石买同样让我眼前一亮。
我一直在疑惑,历史上的伍子胥也是如此的刚强,如此的刚正不阿么?面对一代君王的夫差,象训导自己的子侄一样强颜令色。面对夫差桀骜不逊的明目张胆的反抗和抵牾。不过后来释然了,一个在正史中明确记载的鞭尸之人,一个死后要求将自己的头颅(有的说是眼珠)挂在城头声称要看到自己国家灭亡之臣,做出那样的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我想,在伍子胥被赐自戕的时候,他还是希望夫差回头的。他希望用自己的死,或者说自己死前的那个变态的要求(眼挂城头)来唤醒夫差,可悲的是夫差没有被唤醒。
对于石买,我不知道史书是怎么记载的,不过剧中的石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贪生怕死抑或是顾全大局?我想是二者兼而有之吧。首先,对吴作战他怕,他认为越人毫无机会,战则必败;反过来,他也担心社稷的危亡,为了越国的安危他也反战。不过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对的,毕竟越人小胜之后遭受了灭顶之灾;但同时也证明他的惧怕和反战也是错的,毕竟最终卧薪尝胆的越王,忍辱负重的越人灭了吴国终成霸业。这种矛盾的心理,两面的性格,被戈老先生演绎得恰到好处。
另外,美中不足的是左小青的雅鱼和贾一平的范蠡。我觉得他们演的很努力,只是角色不适合他们罢了。剧中的雅鱼是一个识大体有高超政治智慧的女中豪杰,左小青太柔了,阴沉的脸色不能完全演绎出那种坚韧的性格。而范蠡是一个年轻的智者,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而贾一平怎么看都像是在演绎一个油腔滑调,夸夸其谈的花花大少。
另外安以轩还是基本演出了西施的病态,只是觉得她的美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惊艳。
最后谈谈它的情节安排,剧中多次提到越国有口20万,可是开始的吴越初战,越国竟然出动6万大军,我总觉得不太可能,想一想3人抽1,多么不可想象。
还有就是西施的入吴,剧中安排说夫差为了离间勾践和范蠡的关系所以强要西施。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勾践和范蠡都不是傻子,这种拙掠的手段肯定瞒不过他们。再者,范蠡为了报勾践知遇之恩不惜入吴为囚,不惜劝说勾践忍辱负重,遭人践踏,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女子而与勾践不睦。其实编者完全可以按照正史的记载去演绎,范蠡为了用美色麻痹夫差,不惜将自己最亲近的人送到吴国。
还有,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将卧薪尝胆后的勾践描绘成一个多么圣明的君王,他的忍辱负重说好了是为了越国百姓,说白了其实是为了自己。剧中最终将勾践弄成了一个为了天下和平而奋斗的君王,让人难免一笑。
另外,最重要的是,前20集其实完全可以压缩到5集以内,而最后的5集可以适当的发挥一些到10集左右。我想头重脚轻应该是该剧最大的败笔。所以如果还有没有看的,建议从15,16集开始看起,那样会觉得紧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