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这是影像医学的一个专用术语。这段真实故事的全部情节实质是一堂科普课,懂与不懂非同小可:轻则皮肉之苦;重则性命之忧,抑或赔上你余生的幸福。
妻子年上五十后,一段时间腰痛频乃,还右脚发麻。门诊后,CT检测显示属腰椎间盘突出症。几周下来,吃药理疗收效不大。一天,弟媳来串门,聊起腰疼,她说认识东方医院神经外科的某专家,主任医师,可以介绍去看看。于是挂了号,带片门诊。
上海的医院总是那么忙,无论你挂的什么号。十几元的普通门诊,几十元的专家门诊,几百元的专家特需门诊,其实差别不很大,统统只能是三言两语打发了事,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基本一视同仁。那医生他问你答,寥寥数语,把诊也结束了。你想多问几句,他也没那么多耐心,因为排着队的病人都伸着脑袋在后面等着。接着便是检测化验,开单抓药。那次因为熟人介绍,临了,专家为你多看了几眼带去的CT胶片,表情严肃地说:“这腰椎不算严重。虽然报告上没写,但腰椎管里明显长了个肿瘤,得尽快手术,不然后患严重。”他接着强调,“人的中枢神经通过椎管传导躯体下肢,肿瘤压迫神经会直接导致半身瘫痪。”
真乃晴天霹雳!
肿瘤长在狭窄的腰椎管里,就那么去手术?不甘心。如果手术,也该找个权威的专科医院。如果手术,也不该仅凭一两位医生怎样讲,就让躯体任其宰割。于是,我们就决定再找几家著名医院的专科医生作一诊断,这该是家居上海的便利。
三天两头四出奔波,在3000多万人口的魔都寻医求医,个中艰辛且不赘表。一个多月后,各家医院的诊断结果及治疗建议出来了——
东方医院 (浦东新区):诊断为椎管肿瘤,建议做增强CT检查后,手术摘除(据说在椎管内把肿瘤切除,手术精细复杂,难度非常高。稍有失误触碰损伤脊椎神经,可能造成患者肢体瘫痪而且不可修复。)
长征医院(黄浦区) :诊断为椎管肿瘤,建议住院手术。由目前国内椎管肿瘤手术切除数第一位的肖XX主任,亲自操刀(门诊后第四天,尽管床位紧张,妻子还是接到了医生立即住院的通知。)
我立德(韩国)骨椎专科医院(虹口区):诊断为椎管肿瘤,建议住院,用微创手术进行肿瘤摘除。
第六人民医院(徐汇区):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尚不严重,建议采用保守治疗,或腰椎增生修正手术。
奇怪!骨科擅长著称的六院,慕名找的专家,同样拍了CT,只是诊断为一般的腰椎间盘突出,CT报告只字没提肿瘤。
难道医生疏忽了?
门诊那天,诊室门口和过道挤满了人。好不容易预约挂上的号,就诊也就匆匆几分钟。看着医生的诊断报告,带着疑虑,已经走出诊室的妻子,硬着头皮又返回去,问那位骨科专家,因为再次挂号可能又得等上十天半月的。她干脆拿了其他医院的诊断报告,直接问医生是否疏忽了?
“ 没有啊!我们医院的CT报告上没写。如果要查椎管肿瘤,再去神经外科看看吧!”医生说。
神经外科,当天已没有专家号,既然来了,挂个普通门诊先看看。
找到神经外科已近上午下班时间,诊室里只坐着一位医生,约摸五十岁开外。他有点不耐烦地听完我们的简单陈述,接过CT片子,顺手贴在灯板上。
“影像科那帮人成天在干啥?这么明显的椎管肿瘤居然没看出来。还高级职称的呢!”老医生气恼地把片子还给我,“找他们去,片子怎么看的。”
他随意说的话,似乎提醒了我们什么。
我们来到影像科时医生已午休。我和妻子没离开,空着肚子等医生下午上班。
不久,几位年轻的女医生午餐后回来了,见我们等着,问了来意,拿去了片子和报告。在电脑前她们轻声细语地讨论着,我们一旁听着,好像在争论着什么。其中一位说:“这是X主任读的片,他签的字,他还会错吗?”一位医生跑进去里面。
其实还没到上班时间,X主任来到我们跟前。这位看上去仅三四十岁的年轻医生很认真,显然他又仔细看过片子。
“椎管肿瘤,我看不像,当然不能写上去。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影,不用去管它。” X主任解释道,椎管内的液体有时会积聚成小的环流,概率极少;检测扫描也会有些干扰因素,CT上就会显示出阴影,很容易误诊为肿瘤,其实是有区别的。还有些人先天就有这阴影。他建议我们拿着CT原片,去上海读片最权威的华山医院影像科确诊。他叮嘱道,“挂耿道颖的号。”
华山医院耿医生的门诊很拥挤。在一楼大厅的专家墙上我看了介绍,她是上海市影像医学委员会主任,看年纪应该已有五十多岁。慈眉善目的她,照片上酷似后来得了诺奖的屠呦呦大夫。
影像科门口排着队,许多人嚷着外地的方言。一众患者怕听不清,拿着片子挤近门口等叫号,叫到号递片子,向窗口的医生讲情况,医生再把片子送进去。没有正面见到耿医生,只远远地见她坐在不很宽敞的诊室里,盯着贴墙的读片灯屏,身边围着几位年轻大夫。
交片几十分钟后,原片连同报告递了出来。见耿医生挥手示意我们进去,妻子和我赶紧迎了过去。她对我们说,六院的结论是对的,那个“肿瘤”该是个伪影,不能写上报告。其他医院的诊断不用去考虑。腰椎间盘突出也不很严重,可暂不手术,理疗应该也会有效果。我看了看手上的审片报告,诊断意见处有耿医生的签名。
前后奔波求医两个月,一场虚惊和担忧到此结束。妻子没去挨上这一刀。如今八年过去了,她的腰椎偶有不适去做做理疗,余皆安然。
一位好医生,他(她)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似是而非,他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给你一个明确的意见。这既是医术,也是医德。我和妻子记住了这个名字——耿道颖,还有六院影像科那位没记下姓名的年轻主任。
我后来查询过六院那位主任的资历,其中有:上海市医学影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那天耿医生百忙中特别跟我们说了那么多,原来他们是同一个学会的。
感谢他们!
2022.9.8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