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效率很高了,为什么我们还是来去匆匆显得如此忙碌,每天充斥在眼中的除了奔走的人群就是一刻不歇的车辆。我们真的有那么忙么?我们到底在折腾什么?
清华教授宁向东: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
文/宁向东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来源/历史学教授
前几天,乘飞机回到北京。飞机还没有停稳,大家就纷纷打开手机。我身后的一位女士,听上去是一家知名体育用品公司的高管,脾气之大令我吃惊。她显然把机舱当成了办公室,呵斥着下属,说自己马上就到。
飞机停在远机位,摆渡车姗姗来迟。这位大姐开始发飚,大声训斥空姐,说耽误了她的事情,要投诉航空公司。我劝了几句,大姐愤怒地看了看我,偃旗息鼓。
其实,我内心也蛮同情她的,因为我也有约。我只是觉得,冲空姐发脾气,一是没教养,二是没有用。更重要的是,徒增噪音,让人心烦。
01
我曾读过一本德国人写的书《速度病毒》,翻译成中文后,名字改成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这本书并没有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完全否定,它只是揭示了方方面面都在变快的事实,努力让读者看到生活变快的优点和缺点。
生活越来越快的这个事实,没有人会否认。往上数四、五代,他们与我们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那是与大自然的规律息息相关的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没有闹钟,那时叫“鸡叫头遍”。太阳下山,就意味着休息了。如果不休息,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属于折腾。
折腾不会影响万物生长,庄稼不会因为人着急而快速成熟,鸡鸭也不会多生几只蛋。所以,那时的人不折腾,缓慢地生活。据说,天不下雨的时候,没有人会跑在路上。
02
前几天,有一位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去不丹度假,拍照片、写文章,劝大家把生活节奏慢下来。有图有真相:空旷的酒店,悠远的山野,安静的画面都带着美妙空灵的乐感。我依稀觉得,幼年的家园就是如此,有山,有水,有马,有鱼。
那时的我们不用去不丹获得心灵鸡汤。直接坐在房子里,下过雨后,就能闻到泥土的味道。不过,那时的人是闲的,也是穷的。今天,大自然的感觉从我们身边消失了,但我们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曼哈顿。
从早忙到晚,我们口袋里的钱也多了。这时,我们开始注意到了不丹,仿佛那是世外桃源,我们开始怀念缓慢和悠远的生活。我很想知道:假如有可能,不丹人是愿意继续活在山野里?还是愿意来中国和我们一起折腾呢?
我们现在已经很会自己折腾了。从上到下,无一例外。前几天,因为参加一个会,我天不亮就出发了。来接我的人已经是处长了,住在北京五环外,6点多就从家出来,接上我在早高峰之前到达他们位于东二环的总部。会议结束时,已接近20点,但这位处长还不能离开,要处理工作。第二天一早6点多,她又随着车准时来接我开会。
这不是特例。在这些没日没夜的公司高管、处长官人之外,还有无数更加平凡的人过着没有质量的生活。5加2,白加黑,人们一天到晚忙工作,没有正常节假日,法定休息不过是“法定”而已。
我猜他们并非不想慢下来,只是,慢下来的结果就是老板的一句:“以后好好休息吧,不要来上班了”。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更惨。前几天,和一个出身农村的媒体朋友聊天,讲起留守儿童的状况,讲起孩子因为长期不能得到父母的爱,有些已经变得有点冷血。在他的家乡,男人们都走光了,只留下女人和老人支撑家庭。
他给我讲了一个笑话:
大约二十年前,一位首长到下面调查精神文明建设,问农民:“你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怎么样?”农民不解其问。
陪同领导就解释:“首长问你们干活之后,都做些什么快乐的事儿?”
农民顿开茅塞,回答了一个字“……”(此处省略,你懂得)
首长没听懂。陪同领导尴尬地对首长解释:“这是土话,就是男女之事”。
首长不甘心,又慈祥地问:“那还有其它的精神文明活动吗?”
农民想了半天,说:“…了又…”(此处再省略)
能够有机会“省略”一次,是那一代农民的幸福。而今天,又有多少农民能够留在家中,白天种地,晚上搞些精神文明活动呢?他们需要远走他乡,打工赚钱。
虽然没有城市户口,但进了城市,他们也要学习建立产业工人才有的时间观念,按照规定的时间劳作。他们干一天赚一天钱,每周干满七天。
我痛恨这样的生活。在蛇口的时候,我偶尔会在那块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标语牌前沉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早些年,我觉得一切都是这标语闹的,后来,才知道并不完全是。
03
最近50年来,全世界都加快了速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首演时的时长是60分钟;1987年,同样的曲子用43分钟就演奏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作家把这个时代称为感染了“速度病毒”的时代。
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呈现一种病态。我们思考事情的方式是倒推的:从每一个个体算起,扣除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全部用来工作,我们需要花多少时间,然后整个组织按照这个编制预算,互相比较。
久而久之,所有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的观念深处,不能允许任何低效率行为的存在。我们一旦看到手下的工作不够熟练,一旦看到事情的进程有些缓慢,就会内在产生焦虑,不由自主地发飙。
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真说不清。被别人卖了,还帮着别人数钱,这是我们经常用来嘲笑傻子的话。但在每天忙碌的身影里,我不敢保证自己不是那个傻子。
按道理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但事实上,却引发了更大程度的匆忙。而且,这种匆忙伴随着权力,从拥有支配权的一方不断传递给更加弱势的群体。
也许是性格所致,我一生最恐惧的就是没有方向感的时刻。我害怕被趋势裹挟着前行,不知最后会走向何方。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自然一点点消失了?连清洁的空气都没有了?在我们的生命里,还有多少时间和空间能够安放从容和缓慢?什么时候,我们才不用自己驱使着自己去加班?
防失联请务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