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来今雨轩茶社】
大姐的女儿去那儿喝茶了,贴上了来今雨轩的照片,其中有很多鲁迅和冬菜包子的照片,我很奇怪,就去网上谷歌了一下,才知道这个茶馆很著名,有来头。
来今雨轩2021年六月才重新开放,它位于“中山公园”里,南门中山先生像东侧,与故宫只有一墙之隔。在1915年建立之初,是集餐馆和茶座于一身的著名的宴请场所。与这里最有渊源的,当属鲁迅。 鲁迅在这里翻译了《小约翰》,一生爱喝茶的先生,寓居北京15年,1924年5月,鲁迅曾频频光顾来今雨轩品茗就餐、赏花会友。当时除了鲁迅先生,李大钊、叶圣陶、林徽因、齐白石也都是这里的座上客。如果回去一定去一次。
2018 年有位董先生写了 2012年后《来今茶轩》关门不开的原因后,另一位网友写道:
董瑞征 发表于 2018-12-7 18:35
敏感时期,敏感区位。唯恐“文化沙龙”在此复活。
天哪!老董啊!说起《文化沙龙》,这正是《来今雨轩》的一大历史功绩啊!真可以大书特书,“名传千古”矣!多少中国近代的大作家、大画家、大书法家在这里潜心创作,完成他们的传世之作啊。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可以说全书就是在《来今雨轩》完成的。鲁迅的《小约翰》也是在这里翻译的。新中国《中国画院》的前身 - 《中国画学研究会》,以及那时候的《文学研究会》,《书学研究会等》都是在这里成立并开始活动的。 不可否认,这一切,和当时的身为民国大总统。本人又是大书画家的徐世昌的大力提倡扶持分不开的。《来今雨轩》旧址的第一块牌匾就是他手书的。这样的文化沙龙,再说了,不但鲁迅,冰心等大作家,柳亚子等名人,连著名的共产党人李大钊。高君于等都是这里的常客,这样的文化沙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还是破坏的作用呢?是应该受到后世的肯定、继承、研究、和发展,还是连继承都不敢,反而要敬而远之、甚至否定和批判呢?再说了。即使恢复了,也不过是恢复了一个老牌餐馆。如今网络时代,人们去餐馆无非就是品尝一下红楼菜而已,不会有什么沙龙活动的了。至于我本人,并非对红楼菜有特别的兴趣,我只是特别关心于那个著名而有点神秘的“茄鲞”,我是不吃鱼类海鲜的,“茄鲞”里那个“鲞”实际不是鱼干,而是鸡肉。茄子我所爱,鸡肉也喜欢,既然红楼人物都那么欣赏着迷,耄耋之年的我,也想尝尝。
这位老兄还真是有学问,了解甚多。 n( O# B;
外甥女选了双人餐,有桃酥,冬菜包,花茶和豌豆黄,小菜,冬菜包最著名,我的反应是这包子真高,她说馅特多,有26个折。曾几回首,好久好久没吃冬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