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与-中華之聲-商榷关于简体字的某些问题

(2008-07-08 08:31:59) 下一个
-中華之聲-提出简体字的十大问题。我们来逐一看看他提出的问题: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  许多汉字原来是形声字,简化后失去了表音功能,而这正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特点。


从传统的角度看,好象是有这个问题。但从简体字在这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来看,简化的好处远远大于某些字的表音功能。也就是说,学习者(包括大量的教育程度很低的农民等)因为简化而记住的字比因为表音功能而记住的字要多而且容易使用(尤其是书写)。


》二、无理简化
  
》  许多汉字的部首被毫无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优美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


这类简化多来自于古时行书的简化。而且是否无理、是否优美、是否不伦不类是个很主观的认定。在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看来,他们一样优美,并非不伦不类。即使他们后来又大量使用繁体字(如在下),也没有觉得繁体字更优美(只觉得繁体字黑漆漆的一片,不甚美观)。


》三、割裂汉字体系
  
》  许多汉字是自成体系的,常用字简化后割裂了与非常用字的联系,致使从小学简化字的人一辈子也记不住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如:
会写“扑(撲)” 不会写 “璞”和“蹼”,
会写“还(還)”和“环(環)”不会写“寰”和“鬟”。


这确实是个疏漏。应该把同类的字做类似的简化。对于不好简化成同样边旁的,可以简化为另外的形式。

其次,“与非常用字的联系”其实并没有那么一成不变的。在文字的演化过程中,有些旧的联系失去了,又会有些新的联系建立起来(尤其是随着发音的变化)。

另外,“非常用字”就是使用频率低的字。为了那些非常用字的偶然使用而死抱着繁体字,让社会大众每天多花时间和工夫在写那些繁体字上,是低效而不值得的,尤其是在现代讲求效率的社会。


》四、形体笔画不美观
  
》  许多汉字原来是非常方正美观的,简化以后失去美观

这个本来就是非常主观的认定。许多从小学习简化字长大的人还觉得很多繁体字不美观呢。所以这个论点只对于那些思想僵化的遗老们成立。


》五、合并偏旁,字不达意
  
》  像“貓(猫”)和“豬(猪)”简化以后都成了狗类了。

这个新的边旁是“兽类”的意思。下次发言前请多了解简体字再说,以免再闹这类笑话。

另外,在社会大众来说,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细分什么动物是“猫类”、什么动物是“狗类”的吗?那对于现代科学搞出来的混血动物,如“狮狗”,你又要用什么边旁来描述它们呢?


》六、同音字合并,字义混乱
  
》  汉字本来是有精确分工的,人为地让一个字去承担本不该它应该具有的含义。


Again,你举的的几个例子在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

另外,我相信会有某些情形是会造成字义混乱这个问题的。但应该去改进简体字而不是退回到繁体字去。


》七、汉字进行切割,音形皆损


音损了什么?形有损了什么?这些大多是主观认定。Again^2,你举的几个例子在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


》八、简化后出现表音错误

》如:鄰(邻)賓(宾)
  
》韵母本是in,但简化字是用韵母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让人读错。


简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学习者能容易记住这些常用字。记住了,也就不需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再从这些边旁来发音了。

而且,这类问题在繁体字里也有,比如“編”,你说它实际上发什么音?而根据它的边旁,它又该发什么音?


》九、有些字笔画本不多,完全没必要简化
  
》  如:減(减)涼(凉)於(于)時(时)國(国)


我对于“減(减)涼(凉)”的简化不是很了解。但仍然认为“於(于)時(时)國(国)”的简化大表认同。

尤其是“國(国)”,简体字有更好的传统意思---其中的“玉”代表的是“皇帝玉玺”。这不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吗?

另外,照你的表音做法,“國”字是不是应该发成类似“或”的音?


》十、使汉字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
  
》  汉字简化以後,使原来差别很大的字变得非常相像,导致经常被人搞错。
  
》  如:鳳(凤)和風(风)厲(厉)和歷(历)


实际上,这是对简体字不够熟练的人的问题。Again^3,你举的几个例子在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来说都不是大问题。

当然,如果能够把它们的形状再分开点,效果会更好。

另外,在繁体字当中,这个问题也不小,尤其是比划多的,呈黑压压的一片,更不好分清字形。比如,“瞏”跟“寰”、“龎”跟“龐”(请问这两个字如何发音?),等等。


如今的简体字方案定案时间好象很短,但其源头和来历却很久--往往有至少几百年的历史--很多是从古行书来的。而且,民国政府就曾经提出几个简化的方案。只是民国政府来不及完成这个任务就被赶到台湾去了。如今的简体字方案很多就是根据那些方案来的。

另外,简化字是否你所说的“过渡形态”,不在你、我或者某些专家的认定,而在于社会的使用情况。如果能用上几百年,你还会说那是“过渡形态”吗?

-----------------------------------------------------------------------
附:-中華之聲-的原文: 不合理的簡化漢字: 請諸位冷靜理性地讀後再評論...

《不合理的汉字简化》
-- 敬请冷静理性地读

首先,中華的“華”字工整端庄秀丽。简化后的“华”完全破坏了原有的神韵。
这是本人强烈要求更正回来的第一个字。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许多汉字原来是形声字,简化后失去了表音功能,而这正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特点。如:
  
  際(际)價(价)標(标)僅(仅)歡(欢)
  
  隊(队)屬(属)劉(刘)燭(烛)敵(敌)
  
  
  二、无理简化
  
  许多汉字的部首被毫无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优美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如:
  
  鳳(凤)風(风)漢(汉)僅(仅)難(难)
  
  權(权)歡(欢)聖(圣)對(对)樹(树)
  
  
  三、割裂汉字体系
  
  许多汉字是自成体系的,常用字简化后割裂了与非常用字的联系,致使从小学简化字的人一辈子也记不住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如:
会写“扑(撲)” 不会写 “璞”和“蹼”,
会写“还(還)”和“环(環)”不会写“寰”和“鬟”。

其他还有:
  
  仅(僅)谨瑾盘(盤)磐牺(犧)曦
  
  彻(徹)澈撤蜡(蠟)猎(獵)鬣
  
  歼(殲)纤(纖)谶伤(傷)殇(殤)觞(觴)
  
  声(聲)馨磬罄梦(夢)懵甍
  
  
  四、形体笔画不美观
  
  许多汉字原来是非常方正美观的,简化以后失去美观。如:
  
  讠(言)钅(金)车(車)龙(龍)汉(漢)
  
  刘(劉)华(華)长(長)拣(揀)东(東)
  
  
  五、合并偏旁,字不达意
  
  像“貓(猫”)和“豬(猪)”简化以后都成了狗类了。
  
  
  六、同音字合并,字义混乱
  
  汉字本来是有精确分工的,人为地让一个字去承担本不该它应该具有的含义。如:
  
  后:“前后皇后”原本为“前後皇后”
  
  发:“发现头发”原本为“發現頭髮”
  
  面:“面部面粉”原本为“面部麵粉”
  
  板:“木板老板”原本为“木板老闆”
  
  
  七、汉字进行切割,音形皆损
  
  如:掛(挂)蠍(蝎) 槨(椁) 櫬(榇)
  
  
  八、简化后出现表音错误
  
  如:鄰(邻)賓(宾)
  
  韵母本是in,但简化字是用韵母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让人读错。
  
  
  九、有些字笔画本不多,完全没必要简化
  
  如:減(减)涼(凉)於(于)時(时)國(国)
  
  
  十、使汉字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
  
  汉字简化以後,使原来差别很大的字变得非常相像,导致经常被人搞错。
  
  如:鳳(凤)和風(风)厲(厉)和歷(历)
  
  特别是“凤”和“风”,经常出现姓名中的“凤”和“风”,简体的两个字一旦稍微写潦草,就容易让人分辨不清。
  
  如今的简体字方案是从1956年1月份起,用仅短短的时间,完成的《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其中拼音方案的目标,是推动扫盲识字运动,待时机成熟后再废汉字以代之,而简化字则是汉字被取代前的过渡形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