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的夜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猫杂说

(2006-12-03 19:16:55) 下一个

文/ 沈漓 

(1)猫步与Z形步

  猫很女性化,哪怕是只公猫。形容那些在T型舞台上扭动腰身的模特们是走着“猫步”,就很发人遐想。美国盛产世界级的疯子,眼下就有滥杀无辜的枪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四处杀人,已夺去九命,引起华盛顿地区一片恐慌。在警方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有专家出来告诫民众说,要改变通常走路的方式,走Z形步可避弹逃生。
Z形步大概和猫步有异曲同工之妙。倘若满大街的美国人都走Z形步了,这个世界就很艺术很女性化了,不光能躲过冷枪,恐怕还可以减少战争。

(2)博爱与专一

  猫和狗在主人眼里的最大区别是猫可以和主人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它去哪儿用不着向主人请假;而狗却往往要用根绳子拴起来,它不能跑出主人的视野之外。有的英国人家的房子就挖有一个专供猫出入的门洞,装有活动门板,来去自由。那洞口很窄,一只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狗要想出入大概就不行。
假若一个英国人家里没有养狗,十之八九也有只猫在屋里呆着。猫在英国家庭中也被视为正式成员,地位和狗一样,为猫特制的罐头食品也琳琅满目地挤满了超市的大货架。
一到天黑或是半夜三更,猫就会悄悄溜出来散步。它们的步伐是慵懒悠闲的,看上去像初出家门的富家子弟,既不明白要往哪儿去,又有些羞于见人,但绝无饥肠辘辘跑出来觅食的神态。它们就是要出来走走,透透新鲜空气,见见世面。待玩够了,再悄然回家。夜晚在英国静谧的街上走着,冷不丁就可以看见一只猫在昏暗的灯光下优雅地踱步而行。英国的猫有点像寂寞隐士,步履无声,澹泊名利,毫不在乎狗老兄把它的风光都抢了去。它的夜间出行,哪怕是猎杀比它弱小的飞禽走兽大概也不为觅食,而是为了活动筋骨帮助消化。而狗的夜生活呢,往往是趴在主人的脚边,或是打盹,或仍是察言观色地不时看看主人,一边警惕地竖起一只耳朵留神窗外的动静。于是乎猫给人一种博爱的印象,而狗只是专爱于一。猫观察人生世界是用一种泛泛超脱的眼光,并非专注于某个人的好恶;而狗就专情于主人的一举一动,对整个世界反而漠不关心。猫是“国际主义”的,狗是“爱国主义”的。

(3)它猫即地狱

  我住在英国小城路腾的时候,当地报纸“HERALD & POST”在1999年9月9号发了该报记者所撰的三篇有关猫的文章,其中之一的大标题是:说得好,福雷德,给我一个家!
兹摘录几段如下:“福雷德是一只头尾有斑纹的白色公猫,在其主人搬家时遭到遗弃。他和其他的猫相处时很紧张,非常渴望有个家。现在他的屋子里仅有他一只猫,以避免和其他的猫打交道。他爱狗,并且对人充满感情,但他却不高兴和小孩相处,因为他害怕那种突如其来的动作……福雷德年龄在18个月到两岁之间,对年纪较大的单身或夫妇来说会成为一只真正可爱的宠物。”“布莱基是只年龄4至5岁的公猫。他曾是流浪汉,遭到虐待。他确实需要许多体贴爱抚,但有时也会冲昏头脑抓人——所以最好是要个没有小孩的家庭。”“三只小猫霍桑、克列曼蒂斯和波利,现在有7周大了。人们是在悬挂在邮筒上的一个提篮里发现他们的,当时他们才刚刚生下来21天。因为完全没有他们母亲的线索,只好每隔两小时用奶瓶喂他们一次。现在他们由超级大妈甜豌豆照看,甜豌豆是后来不久来到救援中心的。甜豌豆同时还要照看另外4只4周大的母猫。她们确实漂亮,正如照片所示,她们与7周大的小猫玩耍正欢。”
文章还配了5幅照片,照片上的猫个个美貌动人,活泼可爱。甜豌豆是个有雷锋精神的母猫,这样富有博爱之心的母亲在人类社会中已不多见了。甜豌豆肖像上的题词是“不知疲倦”;福雷德的是“无家可归”,足见记者编辑们用心良苦。
英国人还真把猫当人看,对它们和潜在的收养者都很是认真负责。其他的文章介绍了另外一些需要家的猫,呼吁读者与保护它们的单位“宠物关怀——动物救援避难所”联系。
这些文章也让我想到由于狗的亦步亦趋愚忠到底,想遗弃狗是不容易做到的,这就是忠心耿耿所得到的补偿,正所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而若即若离的猫就不同了,以上遭到遗弃的都是猫。可是正如西谚所云,“猫有九命”,虽遭遗弃亦不坠青云之志,仍然对人“充满感情”。同时也觉得那个福雷德有些发怪,自己本身明摆着是只猫,可它宁愿爱狗爱人就是不爱猫。它一定是具有了“它猫即地狱”的萨特理念,或者是天生有“生活在别处”的诗人气质。假如它是个人,说不定就可以成为愤世嫉俗的尼采、萨特或者兰波。

(4)除了猫还能有谁

  尝见一《世界排行榜》上列有12位著名的爱猫者,南安普敦伯爵三世榜上有名,说是因为他在伦敦塔蹲大牢时带着他的猫日夜相伴。不过窃以为素食者和没有肉吃的人纯粹是两码事儿,何况那也不是他的猫。“光荣侍女”本是女王的禁脔,而狗又不能飞檐走壁钻烟囱。伦敦塔里的囚徒,除了猫还能与谁为伴呢?

(5)孩子和小动物

  好几次在深夜骑车穿过英国蕊汀大学校园,总看见一只肥硕的大黄猫在校园中漫步。有一回我见它伫立路边向我行注目礼,仿佛欢迎我的样子,我连忙下车招呼它过来。它果然缓步上前,温和友好地接受我的拥抱和爱抚。我觉得这只大黄猫实在可爱,忍不住掏出相机要给它拍一张近景照。当闪光灯唰的一下亮起的瞬间,它突然触电似地惊跳起来,窜入路旁的丛林之中。以后见到它,任我再怎么打招呼也不理睬我了。我想一定是闪光灯刺伤了它的眼睛,一霎那间光明变成了黑暗,迫使它体验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恐怖和痛苦。
小动物对人类的友善和不设防,完全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伤害过的经验。一旦有了,这个世界对它们来说就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为我的疏忽至今感到惭愧。
孩子的成长和小动物的成长有些类似。我们都是在形形色色的爱护和伤害中学会了生活,变得成熟起来。由此又想到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里的悔意,明白他的心为什么会 “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但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受过伤害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可能又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下一代。终日忙忙碌碌的大人们,有几个能为了孩子认真地像鲁迅那样反思一下,因为自己过去愚蠢透顶的行为向孩子们道个歉呢?

(6)陈年旧帐

  由于历史的原故,中国现代一些著名的文人多是“仇猫”“仇狗”主义者。据鲁迅《朝花夕拾》中《猫·狗·老鼠》一文自述,其自小仇猫是因为猫吃掉了他的宠物——一只小小的隐鼠,他主要是憎恨弱肉强食,同情弱者;另外也是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后来鲁迅才知隐鼠是被长妈妈踏死的——他其实是上了中国人说谎诿过的劣根性的当了。但是猫改不了叫春,鲁迅也改不了他的攻击性,尽管由长竿攻击、飞石击头改为“在门口大声叱曰:‘嘘!滚!’”
过去鲁迅先生“痛打落水狗”的政策妇孺皆知,因为他和大骂“狗头军师张”的郭沫若都是革命者,所以不足为奇。有点奇怪的倒是被鲁迅痛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梁实秋先生,也很憎恶猫和狗。梁实秋先生在《猫》一文中说:“……猫的生活习惯和人不同,每每在午后和子夜人们甜睡的时候恰是猫们社交公开的时候。鲁迅先生最不喜欢这一点,他每逢这种情形就拿起‘长竹竿’上前拼命的‘攻击’。我没有鲁迅先生这样大的勇气,假若我是在睡觉,我就把被捂在耳朵上忍着,因为睡得昏昏沉沉的披衣起来,拿‘长竹竿’就猫交战似乎不是怎样有趣的事。假若我是在看书,我就拍桌打凳的虚声恫吓一番,恫吓无效,我就把书放下,休息一下。君子讲究‘犯而不校’,所以我也不敢不勉。鲁迅先生自称不是‘正人君子’所以常常半夜里拿‘长竹竿’和猫打架。……据云伦敦的阔寡妇们捐了巨万的英镑——组织‘爱猫协会’,专以谋取猫之福利为目的。内中包括猫的疾病治疗,起居设计,饮食分配,择偶,分娩……。据该会表示,这是个惊人的人道措施,希望世界各国群起效法云云。我不知道这个会的详细地址,否则我必要打一个电报给‘爱猫协会’,上面只有一句‘国骂’,舍此而外我就更不能表示我的情绪了。”
鲁迅文章发表在1926年,当时先生在大学教书,束脩甚丰,所以没有猫与人争食的烦恼。而梁实秋抗战时在四川,有过一只猫“每天从大家的伙食里扣出一块大得令人心痛眼红的肉”的生活经历,他的文章发表在1947年底,正是经过抗战的艰苦岁月又步入解放战争国统区物价飞涨的时期,都民不聊生了,所以一句国骂抛到伦敦上空颇有点像“关公斩秦琼”,活该英国人倒霉,八竿子打不着还白挨上一刀。
至于梁先生屡屡提及鲁迅的与猫交战,鲁迅早已明白解释自己不过是因为嫌猫们太吵,并无什么恶意和性趣管猫们的交配的,他说自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问世,教授们(指章士钊等人)就要拿来在他身上运用了,“我自信我的嫉妒心还没有这么博大”。而且鲁迅在文章的末尾声明其战术已改为在门口一嘘了之,不想再替人受过。可是梁实秋抓住鲁迅自白童年时如何打猫的前半截不放,三次用引号标出颇涵阳具意识的“长竹竿”来,恰恰说明梁先生被鲁迅好一阵“痛打”,伤筋动骨,鲁迅死了11年还在那里痛定思痛,希图用春秋笔法加以还击。由此可见,一个人要真正做到“犯而不校”,哪怕谦谦君子如梁先生者,也很难。

(7)水涨船高

  前人借猫狗说事儿的恩恩怨怨暂且放下,只说英国结束二次世界大战不久,当时伦敦被德国轰炸几成一片废墟,百废待兴之际,英国人就以如此大的热情来提高猫的生活品质,不能不说人家的人道主义水准和当时的中国确实不可以道里计,国情不同、文化价值观不同使然。现在西方猫狗们的幸福生活,也是因为它们的主人温饱过剩,使宠物的生活水平随着整个社会的物质条件一起水涨船高,猫狗们可以跟着享福罢了。想想看,如果在布莱克的时代,一些孩子的生活就像他的诗歌《扫烟囱孩子》那样,“我母亲死的时候,我还小得很,/ 我父亲把我拿出来卖给了别人,/ 我当时还不大喊得清,‘扫呀——扫!’/ 我就扫你们烟囱,裹煤屑睡觉。”/ 人尚且如此,整个猫狗大众的生活可想而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宠物以及绝大部分动物的生存状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富裕和文明的程度。

(8)叫春与叫床

  由此又发现一件令我深感奇怪的事情。以我亲身的体验,英国的猫儿数量众多,可是每到春天很少听到它们“叫春”,春风吹拂下听见的只是夜莺婉转悠扬的歌吟。干扰和苦恼着中国文人的灾难,在英国竟然完全不是一个问题。耳不听为净,创作起来文思奔涌一泻千里,难怪英国的世界级诗人作家比中国多得多。
大概英国的猫文化程度高,知道叫春很不文明,经过主人一代代驯化,就改变了这一陋习。英国的猫已经习惯于无声的做爱,而把叫床的权利拱手让给了主人。

(9)大批判

  20多年前,打倒四人帮不久,掀起了揭批四人帮的高潮。记得当时揭发张春桥的材料上说他年轻时就有罪行,不光化名狄克攻击鲁迅,还发了一首同情猫儿叫春的歪诗,诗云:连猫都要叫春呢,/ 何况我们是活生生的人!
看来年轻时候的张氏比较西化,笔名也取得很洋气,身上的“力比多”也比较多,和他后来的形象大不一样。也真奇怪,那些义正词严的大批判文章鄙人早忘得一干二净,唯独这两句邪门歪道的“诗”还是牢牢地附在脑子里。
可见叫春是多么的反动。
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忘了。

(10)女人的格言

  我在离开英国之前的最后几个月,有幸搬进了一位女房东的家里。那位英国女士是个普通职员,离婚数年没有再婚,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情人陪伴,从未间断,我住进去以后她的“如夫君”(请允许我杜撰了这么个词儿)是位英俊潇洒待人和蔼的绅士。房东女士出于人道的理由收养了一对双胞胎猫兄弟,它们的皮毛是庸俗的黑褐相间的颜色。巧得很,不远处有一家喂了一对双胞胎猫姐妹,是黑白相间的颜色,很漂亮。
猫兄很懒,我常见它到中午还在呼呼大睡;而猫弟则勤快过了头,每到半夜也不见影儿,早晨也见不着它,大概是夜不归宿在外寻欢作乐,房东说它有“女朋友”。
我的窗户正对后院,常常看见那两位猫姊妹悄悄翻过院墙来拜访猫兄弟。它们无法进屋里来,因为女士的猫门上安有高科技电子识别产品,只有脖子上挂上了特制项圈的猫兄弟才能开门出入。两个“小美人”就很乖巧地趴在屋外静静等候,有时候还跳上窗台向屋里窥探。猫老弟当然很好客,马上出门相迎,在门口和女朋友缠缠绵绵;然而猫兄仍是高卧不起。当它睡够了,便爬起来大嚼主人备好的蚕豆大小黑乎乎的猫饼干。
它们的床在餐厅里。靠墙摆着两只大柳条篮筐,里头铺上了人造毛织物,便是它们的窝了。我刚搬进来第一次吃饭时,这个猫兄对我这个陌生的吃中餐的人有些害怕,起身走开了。第二天它显然很不情愿地爬起来走了几圈,又趴到窝里去睡回头觉。第三天我坐在它旁边,它只是将头半仰着睁开眼睛,懒懒地看了看我,连身子都不动弹了。再以后呢,什么反应也没有了,完全像死过去一般。
它是不知道我的底细。倘若它晓得新房客是来自世界上一个什么都敢吃的地方,而且那里还发明了一种叫“龙虎斗”的玩意儿,它一定会像弹簧一样蹦起来,飞快地逃到外面去,再也不敢露面了。我想是房东没有告诉它。
就这么个懒东西,尊敬的女士如获至宝,把它们的猫脸定格下来,精心制作成肖像,还配上镜框高悬墙上,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来欣赏瞻仰。她觉得还不过瘾,又在冰箱上贴上了猫的一帧标准照,照片下面是一句令全世界男人都义愤填膺的 “格言”:“我对男人了解得越多,就越爱我的猫!”

                                                (摘自《从伦敦塔到多佛港》)

附录:
                                   “珍奇之旅”人文随笔丛书(英国卷)

《从伦敦塔到多佛港》

沈漓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目  录

作者简介

第一辑 在历史的画卷面前
伦敦塔
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头颅行万里,失计护国公”——记难以盖棺论定的克伦威尔
伦敦蜡像馆——悲喜交集的历史舞台
是特立独行的精神叛逆,还是碌碌无为的有趣家伙——记南安普敦伯爵三世的传奇生涯

第二辑 伦敦履痕
    特拉法加广场与独臂将军纳尔逊
流金溢彩的白金汉宫
历尽沧桑的议会大厦
伦敦的戏剧岛
伦敦元旦大游行

第三辑 英国人与小动物
    
天鹅散记
猎狐乱弹
“喜”鹊的怀旧与浪漫
猫狗杂说
松鼠和野兔

第四辑 杂俎及其他
庄园笔记
“人民公园”随感录
从几件小事看英国人的自律精神
移民、种族与多佛港
英国的同性恋

后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anahiyiyi 回复 悄悄话 猫杂说,说得真好!
anahiyiyi 回复 悄悄话 窟馒弧????????35828;眔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