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的夜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代沟与“类沟”

(2006-10-29 12:41:41) 下一个

                                                      文 /沈漓
 

                                        侨报副刊,2006年1月18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后人对历史难免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认识,例如《史记》里这桩著名的公案:在楚汉相争的鸿门宴上,年逾古稀的范增又是给项羽递眼色,又是举起佩带的玉块示意项羽快快下手,可二十七岁的项羽就是默然不动。范增急得跑出去把项庄招来,他对项庄说君王不忍心,你赶快进去趁舞剑之机把刘邦当场杀死!结果刺杀未成,刘邦逃脱。范增气得大发脾气,骂项庄等人“竖子不足与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必是刘邦,我们这帮人就要当俘虏了。

        项羽真心慈手软吗?或者说他为什么会偶然犯下这致命的错误

        据《史记》载,项羽自造反以来杀人如麻,砍下郡守殷通甚至自己的上司上将军宋义之头,毫不犹豫。斩郡守时项羽还乘乱砍杀了殷府一百多号并不抵抗的家人,平时倘有冒犯还把人丢到锅里煮死,何曾心慈?更为恐怖的是,克襄城,将全城军民悉数活埋;降章邯,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余万!更别提后来对阿房宫的烧杀抢掠、杀秦降王子婴、截杀义帝的阴毒了。整个一个杀杀杀!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何曾手软?又何曾看重什么诺言?可这鸿门宴他项羽是怎么了?

        与其说是项羽不忍心、守诺言,不如说是代沟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他身上起了作用。当初他伯父项梁在世时,对伯父言听计从,后来项梁战死,项羽就觉得自己成熟了,不愿再听长者的意见。不就是个亭长吗 ? 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力拔山兮气盖世呢,待大王我来慢慢地调理他。你这老家伙,胡说什么刘邦那边的云气呈龙虎之状五色斑斓,是天子的瑞气,胡扯!你越是着急要我动手,我就偏不动手!我今天倒要看看这刘邦到底有多能耐?比项羽更狡猾的刘邦趁人不备假借如厕逃走后,项羽还关切地问,沛公在什么地方?后来天下果然归了刘家,新登基的平民皇帝深有感触地说,楚霸王失败的主因是我刘邦会用人中俊杰;而他项羽有个范增却不听范的计谋。

        到了现代,因为年龄的差距,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因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等等不同而产生的隔阂就更为普遍了。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和观察,具体到海外移民的身上,除了代沟,还有一种“类沟”现象。

        “ 类沟”是笔者杜撰的一个词,指海外移民相同人种代与代之间因原住国和移居国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如谭恩美笔下的黄香蕉,虽然也是黄,可是白了心的黄,就和长辈不一样了。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对父母长辈的“东方式”行为模式发出“西方式”的嘲笑,就像嘲笑和他们毫不相干的人一样。因为这些长辈们和他们虽是同种甚至是血亲关系但却不是“同类”。毫无疑问,海外移民的下一代与父母长辈间的差异,不仅表露岀两代人之间代沟的问题,更因为两种文化不同所产生的“类沟”而使差异加倍地放大了。据笔者观察,一般说来上小学之前随父母移民的孩子,长大后与长辈间的“类沟”现象更为明显。

        所以海外华人移民面临着下一代带来的双重振荡——代沟与“类沟”——的合力冲击,华人家庭里往往具有这种双重的尴尬。我想,对于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来到北美的移民,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有个朋友居多伦多,最近回国途中顺便来温哥华看我,说起他那位四岁时随父母移民北美的独生儿子的故事,令人哭笑不得。儿子偏爱吃牛排,父母喜欢吃中餐,自从儿子进了多伦多大学后就不在一起吃饭了。儿子总是自己把一大块牛排放在烤炉里烤,烤得半生不熟的就拿来吃,“那种血糊拉滋的东西有什么吃头啊?”朋友抱怨说。儿子第一次打工挣了钱,请母亲吃饭。母亲看了一晕:选了最豪华的餐馆,点了最贵的菜,这些菜是他妈妈平时都舍不得买的。做妈妈的还没教导儿子几句,儿子就说开了:妈妈,今天是我请你吃饭,是花我的钱,又没花你的,你应该谢谢我才是呢。

        还有一次朋友的电脑坏了,急着用,赶紧要很懂电脑的儿子修理,不料儿子犟劲来了,就是不修,理由是爸爸没在“修”这个动词前面加个“请”字。

        “快点跟我修!”老爸说。

        “ Say ‘please’ !”儿子道。

        “快点修!”

        “ Say ‘please’ !”

        父子相持不下。当教师的母亲赶紧过来调解,最后硬是让老爸说了声“请你帮助修理”云云,才算功德圆满。对老爸来说,这个“请”字实在是脱裤子放屁;对儿子来说,这个“请”字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问这位朋友,为何当年没再生育一个女儿,女儿总比男孩子贴心些,能照顾父母。朋友苦笑着说,再生一个又有什么用?一个都多了去了,到时候没一个会管你的!

        我当时一愣:咦,他身上的“类沟”也蛮深的了!

                                                                                                         
                                                                                                    2006-1-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anahiyiyi 回复 悄悄话 只有彻底抛弃儒家思想,代沟与“类沟”才会消失。
我就能够做到。
sesame45 回复 悄悄话 我们飘泊异乡,首先要记得古训“入乡随俗”,如同林黛玉初进贾府,处处留心事事在意,不失为保护自己的好办法。
无论迁徙去哪里都会遇到看不惯你的人,自然不用去理睬偏见,可是如果过了很久还是这个样子恐怕要检讨一下自己才好。

所谓代沟,都是自己所挖,我以为。儒教文化熏陶的国民喜欢把生儿育女同自己的老、病、死连接起来,看起来像是一场交易,当对方反抗自己的想法时,那种沉痛的感觉其实就是做生意赔了血本一般,还赌咒发誓说这是天下最大的爱,着实可笑且可悲。

东方式的教育要孩子成为顺民,西方式的注重个性,对这个矛盾早就应该有心理准备。

我见过侨居多年仍然鸟语极差的父母被孩子训斥,甚至不许去学校出席活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已经融入了社会,而家长仍然沉在旧梦无法自拔,以年龄、文化、习惯坚定地拒绝其实是自己选择的社会,有些不可思议,不是吗?

更可怜的是,即使是回到故土,又要面对新的“类沟”,就像一块失去了皮的馅饼,索性夹到面包里面成为汉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呵呵,先生怎么看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