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了有关“信任”的话题,关于这一点,我以前写过一篇名为“信任的感觉”的文章。总的体会是:信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比较微妙,没有什么特定的规律。有的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信任某人,其实他并不值得信任;而有的时候,我们又会莫名其妙地不信任某人,也可能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所以说,谈到人的感觉,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由信任我又想到了信用,如果说,信任是一种比较虚幻的感觉的话,那么信用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信用在西方国家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就拿澳大利亚来说吧,政府、银行、福利部、税务局,无论什么单位,也无论是申报税务、还是申领救济金,在开始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管申请人说什么,以上所有的机构都会全盘相信,先认为申请人(或申报人)是诚实可靠的。这就有点儿像西方司法之中的无罪推论,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清白无辜的。
乍看起来,这个制度好像有点儿傻乎乎的,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如果对别人说的话一概都相信,那这人岂不是有点儿傻?但是,不要忘记西方的信用体系里,也有一种很强的监督机制,无论是银行金融机构,还是政府的福利部、税务局,都成立有专门的审核查询部门,每年都会针对相当多的个案,进行追踪审查,一旦发现某人说过一次谎、或者做过一次假,那他的麻烦就来了。这还不仅仅是针对本次查处的结果会伴有重罚,从今往后,该人的信用就开始出问题了。信用出问题的人会进入监控的黑名单,经常性地被优先审查,一旦再发现问题,很可能就会导致他信用扫地,不再被政府机构或者银行所信任。英文中有一个词是形容这种情况的,叫做:“Bankrupcy”,大意是破产倒闭的意思吧。一个人信用扫地,跟破产倒闭大概是一回事吧。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往事,自己还真是见过一个信用扫地的家伙。那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还在悉尼的一家空调零配件商店工作。有一天,来了一个拎着钢瓶充氟利昂制冷剂的洋人,他走进商店之后,先是跟我们商店的经理私下谈了一阵子话,然后才去充气,充完20公斤的制冷剂之后,他走到柜台跟前,用现金支付的方式,向我支付了全额现款。应该说,这种方式还是比较特别的,要知道,在我们店里买东西的客户,大多数都开用信用帐户,由银行担保的,每次买提走东西之后,客户只要在提货单上签个字就可以了,反正银行会定期与客户结算的。但这个人却是直接付钱,我拿到了实实在在的现金,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按照我在中国工作多年的习惯,能一次性将货款直接付清的客户无疑是信用最好的客户。要知道:在中国,追款是一件多么艰难困苦的事情,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殊不料,望着客户远去的背影,经理对我说:“Robert,今后,你一定要注意这个人!他是一个信用扫地(Bankrupcy)的家伙。”听了经理的话,我不由得大吃一惊:他这么快就用现款支付了全额货款,理应是信用很好的人啊,怎么经理会说他信用扫地呢?我立刻向经理提出这个疑问,经理冷冷地回答说:“很简单: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肯为他的信用做出担保了。他今天如果不是拿着现金来买的话,我是一升制冷剂也不会卖给他的!”哦,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澳大利亚的做法跟我们中国的做法是截然相反的,他们这里有信用的人拿着支票签名即可,因为有银行担保他的信用;而没信用的人就只好取现金来买东西,否则的话,没人会相信他的。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做法与西方的做法截然相反呢?我想了很久,觉得还是一个思维价值取向的问题。我们中国的商人往往只注重实实在在的金钱,认为只有真金实银才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对他们而言,信用是一纸空文;而西方的商人则注重对方的信用,只要银行认为对方是诚信可靠的商人,又何愁收不到货款呢?对他们而言,信用是皮,金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也就是很多国外的商人不了解中国的经商国情,来中国经商就栽跟头的原因;而很多在国内很有钱的人,到了国外,三下五除二就信用扫地了,也许他们手中仍然持有许多现金,但那也不管用。没了信用,在海外是很难混的。所以,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们,一定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那样珍惜自己的信用。
2009年8月15日
相关文章链接:
信任的感觉
中国还得走很长的路才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