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客栈

临时客,澳籍华人,职业工程师,曾任“澳洲日报社”社会新闻版记者。
个人资料
正文

千万不要忘记课堂挣扎

(2007-11-06 11:28:04) 下一个

列位读者,乍一看这标题,可能会把人吓一跳。但本文其实不过是一个轻松的小品文。先敬请各位,不要大惊小怪。

本文说的是1997年敝人所经历一件小事而已,那一年,本人自费出国留学,准备到位于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此之前,不得不在该校的语言学院突击学习英文。由于本人大学毕业,工作十几年之后才出国,英文水准自然是一塌糊涂。有成绩为证:我的托福标准考试分是507分,但要进入研究生课程学习,得有600分左右的水准方可。所以,英语的补习就成为我出国之后的第一步。

废话就不多说了,话说上课的第一天第一课,进来一洋老师,操起熟练的英文就讲得飞快。我除了认出他在黑板上写的自己名字叫“MARK”(马克)之外,一句别的也没听懂。偷眼看别人,好像都听懂了,有的人还不住地点头呢。情急之下,脱口用中文问旁边的人:“这老师说这么快,都在胡说八道些什么呀?”旁边这位看着我说:“Sorry. I am not Chinese. Please speak English!”(对不起,我不是中国人,请讲英文。)我这才无可奈何地意识到:俺这是到了国外,中文已经是不顶用了。没办法,听不懂也只能竖起耳朵听,能听懂几个字就算几个字好了。

那马克老师口若悬河那大吹了半天之后,开始打听起我们的情况了。这几句英文倒还好懂,无非是:“你叫什么名字?”、“从哪儿来?”之类的简单问题。问到我时,也是先问我:“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我本来还想告诉他我的中文名字,忽然灵机一动,憋出一句刚学会的英文:“It's up to you.”意思是:我叫什么名字就随您的便好了。这话虽然说得轻松随意,倒也算实情,我刚到澳大利亚,又没有英文名字,还不如让老师取个名字呢。马克老师很快就明白了我的意思,想了一会儿,便决定了我后半生的名字:“Ok, you are ROBERT from now on.”(好吧,从现在开始你就叫罗伯特了。),值得一提的是,从那时开始,我就真的叫ROBERT了。

还是回到那第一课上,问完每个人的简单情况之后。马克老师要考察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口语能力,就让每个同学都说一段英文,不论什么内容都行。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有的背诵英文课文,有的还能讲英文小故事。有的同学讲出来的英文流畅程度跟马克老师也差不多了,速度快得我连听都听不懂,我简直不明白:这帮人还用得着学习英文吗?我一边看着同学们的表现,一边紧张得心里直打鼓。暗暗祈祷:最好老师能把我忘了,因为我实在是没法张口说出什么像样的英文句子。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越是这么想,老师就越盯着我看。我赶紧把眼光挪到别处,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但老师仍然没有放过我:“ROBERT, Could you please speak English?”(罗伯特,请你讲英文,好吗?)我只好硬着头皮,摇摇头,表示自己不会。马克老师仍然热情鼓励:“Come on, ROBERT, just one sentence.”(来吧!罗伯特,只说一句话也行啊!)

没有办法,只好慢吞吞地站起来,我感到全教室的目光都在盯着我,紧张啊紧张!背上开始冒汗了,大脑飞速运转、绞尽脑汁地、搜肠刮肚地回忆,要寻找一个比较连贯地、简单扼要的英文句子。不知怎么搞的,一时间有点返老还童,脑子里冒出来的全是小学课本里的英文句子。但此时此刻的我已经没有退路,就像大冬天的早晨,猛地一下钻出了被子,断无再缩回去的道理。片刻犹豫之后,我鼓足勇气,一举手,喊出了一句我从小就学会的英文口号:“Lon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万岁!),教室里先是沉闷了一下,继尔爆发出一阵大笑,班上虽然没有其他中国同学,但是这句话实在是太浅显易懂了,所以,人人都笑了。马克老师也被逗乐了,继续鼓励我:“One more, one more”。(再来一句,再来一句。),再来一句就再来一句,灵感来了门板都挡不住,我又一举手,再呼一句口号:“Long liv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么长的一句,应该完成任务了吧?没想到,马克老师仍然不满意,摇着头说:“No political. No 'Long live'. one more.”(不能有政治内容,不能喊“万岁”,再来一句。)

还要再来一句,这下可难倒我了。我竭尽全力地冥思苦想,冒出来的仍然是小学课本的句子,不说“Long Live”倒还可以,但非政治化就难,没办法,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学过来的。打定主意,我盯着马克老师,一字一顿地说了一句标准英文:“Never forget the class struggle!”(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句话,把连同马克老师在内的全班同学都整得面面相觑。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祈使语句,之所以把大家都蒙住了,关键在于:“Class struggle”- 阶级斗争,这个词组没有人能搞得懂是什么意思。列位:这“Class”固然包含有阶级的含义,可是英文里面很少用这层意思,更多是课堂、班级的意思,而“struggle”呢,除了有斗争的意思之外,也有战斗、挣扎、努力的意思。而“Class struggle”作为一个特定的英文词组来使用,表达:“阶级斗争”的中文意思,很大程度只是反映了我们中国七十年代末期,泛政治化对教育影响的结果。

要说这马克的名字虽然跟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只差一字,但是思想水平就差得有点天壤之别的意思。我估计,不仅仅是马克思的著作他没读过,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语录,马克也没念过。所以,他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从他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英文的含义:那就是,以前在中国,由于教育水平落后,学习英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同学们在课堂上苦苦挣扎努力,才能学好英文,所以,用这句话来时刻提醒大家,要在课堂上好好的“struggle”。按照马克老师的理解:“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句口号就翻译成了,“千万不要忘记课堂挣扎”的意思。

马克在那儿按照自己的理解,一个劲儿地给同学们胡诌,同学们搞不清中国的情况,也听得频频点头,我呢,虽然勉强听懂了马克说的英文,也明知道他的解释是“驴头不对马嘴”-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但是我也有我的困难,自己根本就是个英文哑巴,好不容易蒙混过关了。再要指出马克的错误,把正确的意思说出来,还不知道要讲多少句英文呢!所以,干脆就装傻,一本正经地点头表示同意马克的分析,心里却自言自语地说:管他这些乱七八糟的解释呢,“课堂挣扎”就“课堂挣扎”好了,我先自个儿“挣扎”出目前这个课堂困境再说。

没想到,“千万不要忘记课堂挣扎”这句冒牌译文,倒真的成为了我在语言学院学习英文的真实写照。凭着那点可怜巴巴的英文基础,在马克等外籍老师们的强化教育下,我一堂课接着一堂课的拼命挣扎,挣扎了10个星期之后,居然能结结巴巴地说出一些连贯的句子了。口语虽然很差,笔试成绩倒还勉强,两个成绩一加,居然涉险过关,从语言学院毕业了,而“课堂挣扎”的岁月也就这么结束了。事隔几年之后,我回想起这段日子,不禁哑然失笑。


阅读我的更多博客文章>>>

先生贵姓?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回国手记之三:老爸用手机

是男人都想当的FBI

对“品三国”中“永安托孤”的质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seebluesea 回复 悄悄话 你莫把人笑死.哈哈哈哈哈!
lanchan 回复 悄悄话 kakakakakaakkakakak

搞笑!
职业女人 回复 悄悄话 原来你大学学的是日语,你这么一解释,就可信多了。真是难为你还能记得“Never forget the class struggle!”毛主席他老人家知道了该多高兴啊:)
临时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职业女人的评论: 写文章有点夸张难免,不过这个故事是真的,我是70年代末期上的高中,读大学的时候,因为专业的缘故,没有学英文,学的是日语。
职业女人 回复 悄悄话 这是你编的吧,很难想象这是真的。不过还是很有趣。
roarforward 回复 悄悄话 我看你实在编故事。
以你的年纪,上大学一定是在八0年之后,那时的高中课本已经不是那个样子了。82,83年的essentian english, new concept english 在大学已经初步流行了。
大连海运学院、上海交大编的外语教材,被80年代初期大多数高校采用。根本不是你说的样子。
你说的外语是70年代的外语!
陈子坡 回复 悄悄话 好有意思,我都笑出声了。
培香 回复 悄悄话 呵呵,你让我想起自己的课堂挣扎。比你还惨啊。:)
rayboll 回复 悄悄话 Mark is right by what he menat. Mao's quatation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Never forget class warfare". Unfortunately, it is poorly translated.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