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請看第六段「起六觀」,第一小段「攝境歸心真空觀」。我們把這個文念一段: 【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真空義成。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又經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知諸法唯心。便捨外塵相。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如世有醫王。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以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當作此觀。智慧甚深。故曰攝境歸心真空觀也。】 這是第一段,我們前面學過,最後這一小節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講到,今天要把它補出來,就是從『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這個意思很深,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哲學裡面的最高峰,所以《華嚴》裡面有高等哲學、有高等科學。今天我們特別把「止觀」這個名詞做個簡單的解釋,「還源觀」末後跟我們講的是「五止六觀」。不修止觀沒有方法入華嚴境界,止,我在前面跟諸位介紹,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那個時候初學,我接觸佛法才一、二個月,所以大師沒有跟我講止觀,這是他老人家的善巧方便。因為他跟我講止觀我不會懂,聽不懂,所以他用方便話,跟我講「看破、放下」,實際上看破放下是似懂非懂,並不是真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入門?看破放下從哪裡入門?他告訴我從「布施」。所以是接引初機的善巧方便,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能真正受益。現在想一想,時間過得很快,五十七年過去,五十七年前的事情。 我們學到「還源觀」這一段的經文,止觀的意思是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知道這個非常重要。止的梵語稱為「奢摩他」,觀稱為「毘缽舍那」,毘缽舍那翻作觀,奢摩他翻作止。世尊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多。止觀,也可以翻作「定慧」,止是定,觀是慧;也可以翻為「寂照」,寂是寂滅,照是照見,觀是照見,止就是寂滅;也翻作「明靜」,光明、安靜,止是安靜,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以它有這四種名稱,都是講止觀的意思。簡單的講,「止是停止,停止於諦理不動」,這個話不好懂。諦理是什麼?諦是真諦,理是理事之理,這個理就是性,就是我們止於,現在我們聽經也聽了不少了,止於真如自性而不動,所以它是「就能止而得名」,這是一個意思。這種止,這個意思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到,我們凡夫做不到,為什麼?止於真理,我們用真理來講,大家好懂一點。佛經上是諦理,就是止於自性,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前面是止,這裡是觀,你就明心見性了。你看止,止的什麼?止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起心動念;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執著、不分別,這統統放下了,還要做到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真的止了,這就是止於諦理而不動,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這個止的意思是從能止,就是你真能放下,停止妄想分別執著的作用,真正停止。 在大乘教裡我們曉得,如果我們把執著放下,在一切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這是阿羅漢;能把分別放下,不再分別了,這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佛,你看這三個層次。也許有人問,我們是對一切事,這日常生活當中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還能幹活嗎?好像什麼都不能做了,那你就不是真正在修止。真正止,你這個幹事的時候比一般人就高明太多了,為什麼?這個東西是煩惱、是妄想。你看看,執著是大乘經裡常講的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六道凡夫全是煩惱當家,所以這個事情你是在幹活,都幹的糊塗事,苦不堪言。如果把妄心止住,放下了,真心現前,真心是什麼?是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得很清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是染污的,不清淨。放下這個,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那麼你處理任何問題是智慧處理,不是煩惱處理。這個智慧就是觀,有止才有觀,有觀才有止,止觀實在講是一體,這道理就深了。我們不能放下就是不能止,確實入不了華嚴境界,不但華嚴境界入不了,二乘境界都入不了。如果我們再說得明白一點,《華嚴經》上講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十信我們學過了,是佛法的小學,十住好比是中學,十行好比是高中,十迴向好比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我們現在連小學一年級都入不進去,小學一年級要怎麼能進得去? 那個止還有很淺的意思,很淺的意思,「止是止息,止息妄念」;換句話說,我們要把妄想放下。這就是我們一般很粗的念頭,只要起念都是妄念。我們淨土宗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我們的妄念?妄念紛飛,我們用念佛,所以念佛是止觀。我們念佛的時候,把妄念放下是止,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那是觀,觀是對事,我們執持名號,這個名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功夫怎樣才能得力?不懷疑,懷疑是痴,是愚痴,雜念是煩惱。所以念佛的時候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就得力。最難的就是放不下妄想,妄想裡面總不外乎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五欲六塵、是非人我,總是這些東西,有這些東西入不了佛門。所以這第二個淺的意思是「就所觀而得名」,止這個意思有淺深兩種,含義很深很廣。 觀是「觀達」的意思,達是通達,是講智慧通達,這個智慧,事跟理它能相應,能夠貫通。理體是空寂的,空,它不是無,它有,它能生萬法。宇宙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佛法裡面講,我是正報,宇宙是依報。我們依靠這個環境來生活的,是依報;正報只說我個人,不說別人。別人是我生活裡面的人事環境,都是環境,所以佛法當中,我們常常看到依正莊嚴,依正二報,這個要搞清楚。我們在此地學的,起二用先講依報、後講正報,先說宇宙的起源,然後再說我從哪裡來的,這個搞得清楚!這個問題到現在,確實科學、哲學都還沒搞清楚,都在那裡打問號。佛經上講得這麼透徹,而且佛經上講的,你可以去實證,你看信解行證。如果你不能夠證實它,你得不到受用;你證實它,你就成佛,就叫佛陀。所以佛法裡有科學的精神,因為它是實證,你必須親自證得。科學家今天用的證明是什麼?靠儀器,靠數學、靠儀器來證實。佛法不是,靠儀器還是靠外面境界,你有沒有證得?沒有,你是隔了一層。佛法是親證、是內證,不需要儀器,也不需要數學,叫你放下,放下之後,自然就是,放下就是。 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他三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大徹大悟!這是三千年前的事情。一千三百年前在中國又出了一個釋迦牟尼佛,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什麼都沒學過。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代表什麼?知識分子,所以你學的東西要不能放下,就變成所知障。這個障礙,佛把它分成兩大類,第一個是煩惱障,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煩惱障。你所學的這種東西不肯放下,叫所知障,都是障礙明心見性。佛把它放下了,表演給我們看的。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一天也沒有學過,一天經都沒有聽過。他到黃梅八個月,幹什麼?五祖忍和尚派他到廚房裡面去幹活,舂米破柴,他是樵夫出身,砍柴的,天天還幹老本行,幹了八個月。傳法那一天召見他,半夜三更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我們估計一下時間,頂多兩個小時,他一生就聽兩個小時經。他為什麼能開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向老師提出報告,性是什麼樣子?講了五句話,二十個字。跟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是同樣境界,釋迦牟尼佛講了一部《華嚴經》,《華嚴經》就是見性的境界,如來境界。六祖講二十個字,那二十個字展開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把它濃縮下來就這二十個字,不增不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二十個字,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佛千經萬論、千言萬語,沒有別的,就是叫我們回頭。 這篇文章是修行的方法,《華嚴》修行的方法。你看妄盡,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要把它斷盡,放得乾乾淨淨你就還源,還源就是見性。沒有一樣不明瞭,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本有的,沒有一樣東西從外面來的。從外面來的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裡面顯現出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到這個地方,我們現在真的是累積這麼長的時間,五十七年的學習,真理愈來愈清楚。雖然我們沒有親證,透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明白了。親證呢?親證是我們現在放得還不夠徹底,是放了不少;你要不放,這個意思都聽不出來。所謂囫圇吞棗,古人這個形容是很有味道,囫圇吞棗吞下去了,什麼味道不知道!法味不能體會。這個東西是要細嚼,慢慢的品嘗,你才能真正懂得法味。所以觀是智慧的起用,它對事的。這是「就能觀而得名」,這個意思就是講觀達這個意思,是從能觀。還有個淺的意思,有「貫穿」的意思,這是智慧的運用,用智慧貫穿煩惱。煩惱呢?煩惱就不見了。煩惱怎麼不見?煩惱就變成智慧了。所以煩惱跟智慧是一不是二,是一體的兩面,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煩惱。所以經上常說「煩惱即菩提」,轉煩惱為菩提,這對了。滅煩惱是佛的方便說,煩惱怎麼能滅得掉?煩惱滅掉,智慧不就沒有了,哪有這種道理?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這是大乘教裡面兩樁大事。 如果就所修方便來說,「止屬於空門、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一切相」。一切相存在,離相不是說跟相斷絕,不是這個意思,離相是什麼?心裡不著相,這叫離相。所以它起作用是隨緣妙用,隨緣是不離,妙用是不著,他心裡不著,不執著。知道是什麼?能現的心性不可得,所現的現相也不可得。這樁事情,我們學習了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我們明白了,這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般若經》上常說的「諸法實相」,這個事實真難懂。所以佛講般若講二十二年,這一個大單元,他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幾乎佔一半的時間。我們也就曉得,般若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科目,主要的科目,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真相。他那麼多的學生,學生當中有不少是佛菩薩示現的,做樣子給我們看的。在般若之前,我們一定要曉得,他有阿含十二年、有方等八年,二十年。也就是世尊教學教了二十年,才開始跟你講真相,講什麼?講空,一切法是空的,不是真的有。所以有叫妙有,妙有非有,空是講心性,能現的,有是所現的。能現的本性不可得,為什麼?本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所以你沒辦法知道它。你六根不能接觸,你眼看不見,耳聽不見,手也摸不到,心裡想也想不出來,它不是心法,但是它真有。在哪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因為它所現的一切現象就是的。 現的相,相是假相,我們總認為這個相是真的,哪裡是假的?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怎麼會假的?真的是假的,這不好懂。我們用現在這個科技來做比喻,你慢慢就能夠理解。譬如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電視裡面拍的什麼?拍的有我們自己,我們也在裡面,它是真的是假的?有我、有人,也有山河大地,也有一切眾生,你電視打開在屏幕上看,它是真的是假的?我們知道這不是真的,這是假的。它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有?現在我們懂得,這個電視是用電磁波,電磁波的點,點速度已成線,線再快速已成面,畫面就出來,它的速度太快。如果慢慢移動的時候,像畫畫一樣的一筆一筆畫,你就很清楚是這麼成就的;它速度太快了,所以你就不知道,你以為它真有。我們現在這個宇宙之間,它這個速度多快?彌勒菩薩講得很清楚。科學家現在發現了,說物質是無中生有,這很了不起,他們發現物質是無中生有。而且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只提出這麼個訊息給我們。彌勒菩薩提出的有確實的數字,它的速度是多快?我們從經典裡面把它推算出來,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我們怎麼知道是假的? 我們今天看電影,這個知識大家都知道,電影是幻燈片,一張一張幻燈片通過放映機,放映機鏡頭打開這一張照上去,馬上關起來再放第二張,一秒鐘放多少張?二十四張,一般電影二十四張。電視比電影快,速度快得太多了,所以我們在電視的畫面比電影逼真。現在告訴你,一秒鐘放映的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張,萬億是兆,萬萬是億,萬億是兆。十萬億,百萬億,千萬億。萬億是兆。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佛說出來了,要我們自己去證明,證到了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要是真正證到,看到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成佛了,就稱你作佛陀。大乘教裡面佛告訴我們,這樣微細的念頭,什麼人能覺察得到?你看那個心要多靜,心愈靜你才能夠感到很微細的信息,這個信息是太微細,佛說八地菩薩,阿賴耶,現相是阿賴耶,八地菩薩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七地菩薩還不行,八地以上,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八地是剛剛看到,感受到是真的,一點都沒錯。這個說起來也很不容易體會,現在呢?現在照相機很普遍,一般人都有照相機。照相機的快門,我們用這做比喻,不要再快了,千分之一秒,快門打開、關起來是千分之一秒,比一般電視螢幕快多了,千分之一秒。我們去照噴射機,噴射機飛行在空中的時候你去照,你照了洗了,它動了沒有?沒動。所以千分之一秒,你看它都沒動,你再第二張的時候它也沒動。你連續照個一百張,張張它都不動,它動了沒?沒動。 用這個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那個心地清淨,八地菩薩那樣的定功,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速度,在它那個快門裡面能照得出來,它照是什麼?沒動,所以他能證實。這不是用儀器,是用清淨心,是用定功,叫你去證,你有這個定功你證得了,他的定功也到這個地方他也證得,這不是一個人隨便說的,大家都可以證得!所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之後,你心裡面就不再著相,不再執著外面的現象,知道外面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真正能放下。我們今天放不下,是不知道事實真相;真知道,哪有放不下的道理!身,身有沒有生死?沒有,身是不是自己?不是自己。有沒有自己?有,什麼是自己?靈性是自己,真如是自己,六祖所說的不生不滅那是自己。宇宙呢?宇宙是自己變現的,怎麼變現的?一念不覺。 大乘教裡,我們在《華嚴經》裡念到的,「迷唯一念,覺止一心」,這個沒有理由,動了個念頭,什麼時候動的?沒有時間。如果真的有時間它就是真的事實,它不是的,就在當下,就在現前,念念相續。所以我們看宇宙的現象,佛告訴我們它是虛幻,不是真實,是假的,是一種什麼?相似相續相,它不是真的。如果你參透了,你就曉得沒有生死。時間跟空間都不存在,時間跟空間都是抽象概念,不是真的,這個現代科學也證實了。而是我們凡夫放不下分別執著,所以還受這個,就是不能夠超越時空。科學家講的維次,時空維次,時空維次是從分別執著變現出來;分別執著放下了,時空維次就突破,就沒有了。所以跟現在科學對比,你才看到佛法裡面的殊勝處。科學,對佛法,佛經裡面所講的哲學跟科學,逐漸都證實了。所以止,這個放下太重要。明暸諸法實相,這才真解決問題,徹底解決問題。我們要從這個層面上去努力,那叫真學佛,你修行證果。 「觀屬於有門(是現相的)、生滅門」。止屬於空門,屬於真如門,沒有生滅,那是自性的性體。觀是自性起作用,就是起二用,起二用時你要了解事相它的真實相。「緣有為之事相」,就是有生有滅的,也就是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最後說的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就是今天講的宇宙,在佛法講就是法界。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怎麼來的?自性變現的。我從哪裡來的?也是自性變現的,起心動念。我也說得很多,起心,宇宙就現,為什麼會有宇宙?法爾如是,你不起心它不現,但是不能說它沒有。能大師說得好,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自性裡頭本自具足。起心動念它就現了,不起心動念它隱了,隱現不二。不起心、不動念,這時候什麼狀態?世尊也為我們說出來,這什麼樣子?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在淨土裡面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裡面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你看寂光,寂是止,光是照、是觀。止觀要是修到究竟圓滿就是常寂光,這裡頭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全沒有。但是一起心動念,精神、物質都變現出來,顯現出來,森羅萬象,變幻莫測。這個我也沒有法子說出,所以我就想到萬花筒,萬花筒有這麼個現象,我們這裡有個萬花筒,有這麼個現象。我們把萬花筒比作什麼?比作自性,真如本性,這裡面千變萬化這個現象,你動,自性動它就起變化,不動沒有變化,動的時候起變化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怎麼轉它怎麼動,千變萬化,沒有一個相同的。 從這個原理上,我們也能夠體會到,自性起心動念的時候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我們在經上常講的,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是一真法界,這個不在十法界裡面。就是只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有了分別,起了分別,實報莊嚴土不見了,變了,變成四聖法界,就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那我們曉得,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如果再有執著,方便土沒有了,四聖沒有了,就變成六道,六道就出現了。所以你要曉得,六道就是四聖法界,四聖就是實報土,實報土就是常寂光土,是一不是二,都是在一個萬花筒,轉變不一樣。實報土裡面連染淨都沒有,那叫真淨土,染淨沒有;方便土裡面有染淨,沒有善惡;六道裡頭有染淨、有善惡,善現三善道,惡現三惡道。現在我們已經陷在低谷,我們怎麼出來?那你就要知道,我們慢慢向上提升,斷惡修善,我們不墮三惡道,我們要向上提升。這一生在人道,來生要到天道,欲沒有斷,欲界天;欲要是控制住,就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要往上去!這才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的功課要幹的,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都不是要緊的事情,有緣可以做做,沒有緣不要強求。所以隨緣妙用,這是什麼?這真學佛,他真有目標,真有方向,真的幫助自己不斷向上提升。對於性漸漸的體會到,對於現象漸漸的認識清楚了,相是幻相,如《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這個現象,佛說這個現象我們要細心體會,你時時刻刻都能夠領悟到。最明顯的是生死,生死是怎麼回事情?剎那生滅,不是一生從生到死,不是!那你是完全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把時間縮短,一天,一天是一個生死,睡覺不等於死了嗎?睡熟的時候什麼也不知道,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了,你都不曉得。你睡著的時候,這個世間哪一樣是你的?連你身體都不是你自己,你作夢去了,到夢中去了,又是一個境界出現,這身體沒有了,第二天早晨起來,你又回到身體來了,一個生死,這個你懂。然後我再跟你講,現在算時間秒為單位,前一秒鐘過去了,後一秒鐘又來了,前一秒鐘死了,後一秒鐘生了,你能不能體會到?我相信同學當中有人體會到,前一個小時的我跟現在這個我,不是一個我。相是什麼?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真的相續相是有關聯的。這個經文裡面跟我們講的,「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所以它是相似相續相。如果心境是一,那就是真的相續相;它不是一,所以它是相似相續相,絕對不是一回事情,這才叫事實真相。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一秒鐘已經換了多少個幻相?一秒鐘裡面已經換了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幻相,哪個是你?心境都不可得,心是能現,境是所現。我們這個身體是境,所現的,外面所有萬物都是境,都是心現的,心是能現,境是所現。 確實就像電影放映機裡面那個電影的影片一樣。拍攝電影的時候,我們年輕時候也玩過這個東西,一格就是一張幻燈片。我們看到一個人,從東面走到西面,你就給他拍,那時候在玩的時候,我們是一卷帶子四分鐘,四分多一點,四分鐘。拍下來之後沖給他看,哪一張是你?你看看哪一張是你?哪一張不是你?悟處,看電影會開悟,看電視會開悟,就是你會不會?你要會了,在這裡面就看出門道出來,恍然大悟。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可以悟入,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真的會了,這電視、電影你沒有白看,你看了成佛了。你確實能看到「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你真看出來了。我們面對電視的屏幕,你能不能證實這四句?這是你求證。所以事相當中,如果心地清淨,接觸之後他能發智慧,我們一般講開悟,開悟就是在境界當中,事相境界當中發慧,發智慧。在一般初學上,「修行次第上來說,止在前,觀在後」,止是放下,放下是什麼?「先伏煩惱」;觀在後頭,觀是智慧現前,智慧能「斷煩惱」,就是能轉煩惱為菩提,「正證真如」。 止伏妄念,古人有個比喻,這個比喻也好,「蓋止伏妄念,譬如磨鏡」。古時候的鏡子用銅做的,銅鏡,你們到故宮博物院能看見,鏡子要常常磨,愈磨愈亮它能照見。如果久時不磨,它上面就會有灰塵,照東西就模糊。愈磨愈亮,磨了之後鏡面上乾乾淨淨,沒有染污了,這就好比「斷惑」,鏡子能現像,這就好比「證理」,你覺悟了,這是觀的意思。所以用這個來比喻,說明止跟觀的意思。這是在初學過程當中,這個比喻很好。我們要懂得歷事鍊心,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你經歷這些事,修行人是什麼?鍊心,鍊什麼心?鍊放下。也就是說事要經歷,不能有執著,把執著放下,把分別放下,到最高級的時候,起心動念都放下;起心動念放下,你現前的生活是佛的生活。說老實話,釋迦佛在世,六祖大師在世的時候,他們過的是這個生活,最高的。他每天一樣穿衣吃飯,每天也為別人講經說法;六祖大師講經說法,他是叫你把經文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待人接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佛;如果他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菩薩,過菩薩的生活,沒煩惱。如果還有分別,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他過的是阿羅漢的生活,不是六道裡頭人,六道裡面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為什麼?他見思煩惱斷了。轉煩惱為菩提,他過的是智慧的生活。 我們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裡面,就明瞭,就知道,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哪有不圓滿的道理!怎麼會有做錯事情的道理!所以智慧,人有智慧處理一切事物會很圓滿,絕對沒有後遺症。知識不行,現在人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處理一切事物後遺症很多。今天這個世間,人生活得這麼苦,原因在哪裡?指導我們的人是用知識指導,不是用智慧。古人比我們幸運,社會安定,人與人之間互相謙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確確實實是和諧、是和睦,都能夠遵守倫理道德,都懂得因果的定律。為什麼?那個時候有許許多多聖賢用智慧來指導我們。特別是在中國社會,我們歷史記載得很清楚,一個王朝的建立,交替的時候是有動亂,時間都不長,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古人所謂是五年之內,取得政權之後五年之內,社會就恢復正常,長治久安。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如此,大多數是這樣的,總有一百五十年到二百年太平盛世,靠什麼?靠聖賢的智慧,不是知識。現在完全靠知識,全世界人都追求知識,知識爆炸不是好事情,知識爆炸那就是所知障的爆炸。所以現代人苦,貧賤人苦,富貴人也苦,在家人苦,出家人也苦,這苦不堪言。 末後把止觀,達到最高的境界真止、真觀,「若真止真觀必為不二」,止就是觀,觀就是止。為什麼?「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是一不是二。真明瞭,對於宇宙一切萬事萬法真的明瞭,他的心一定是定的,他才能照見。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照見,照見是觀。止即是觀,觀即是止。真止,那個心真的寂然不動,像水一樣,乾淨,沒有波浪,真的止了,自自然然能照見外面的山河大地,它像一面鏡子一樣。所以止就是觀,觀就是止,從照見說觀,從寂靜這就是止,它是一不是二。大師從《華嚴》教義裡面,給我們講「五止六觀」。第一段給我們所講的,「攝境歸心真空觀」,這一段所說的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再看第二小段: 【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即事不滯於理。隨事成差。謂前門中。攝相歸體。今此門中。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又前門中攝相歸體顯出法身。今此門中依體起用修成報身。故曰從心現境妙有觀也。】 法報妙有,前面一節是說攝境歸心,這個地方講『攝相歸體』,就是攝境歸心,相是境界、是有,體就是心性。『事不滯於理』,事就是能大師所講的能生萬法,宇宙之間萬事萬法,這是事相。事相是所現所變的,能現的是心、能變的是識,識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能變。我們在前面說過,我們今天所住的地球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有染有淨、有善有惡,統統具足。我們的心地染污,被什麼染污?被貪瞋痴慢染污,被自私自利染污。要知道這些東西自性裡頭沒有,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裡頭來的,這要知道,特別是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這些東西。嚴重的染污,導致我們的行為遠離性德,你看前面第四大段跟我們講的四德,隨緣妙用我們沒有了,威儀有則沒有了,柔和質直沒有了,代眾生苦更沒有。我們所看到的現象,與這四條是完全反方向的,就是諺語所謂背道而馳,不是順性德,而是遠遠的背離性德。果報呢?就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天災人禍。科學找不到災害的原因,它只看表面,它不知道真正的因素在哪裡?佛給我們說出來了,這是染業、惡業造成的。我們怎樣把這個災難化解?在佛法講化解災難是肯定的。如果我們地球上居住的眾生,不說畜生道,居住這些人類,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人回頭,這個災難就大幅度的減輕,那真的就是太平盛世了。一百個人有一個,就是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真正持五戒、修十善的,九十九個作惡沾這一個人的光,這一個人就能夠度這麼多人。 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將近六十多億人,將近七十億人,百分之一也可觀,找不到!也許萬分之一,萬分之一這一個人修福,九千九百九十九人造罪業抵不過,災難還有。還是有,認真修,加功用行,希望災難能夠減輕一點,不能完全化解,能減輕一點。佛在大乘教裡面,教導我們的不能不相信,不能不認真學習。災難從哪裡來的?水火風是三災,三災是從貪瞋痴變現出來,貪心是水災,瞋恚是火災,愚痴是風災。傲慢是地震,傲慢心不平有高下,我比你高,你不如我就要地震。你看現在這些災難多少?怎麼修法?所以學佛的同修要知道,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待人接物當中,這個煩惱一起現行,立刻就警覺到,我現在給世界製造災難。現在這個世界最明顯的,也是大家都擔心而無可奈何的,地球的溫度不斷向上升。昨天還有個同學,給我在網路上節出一段新聞告訴我,這個南北極的冰快速的在融化,特別是北極,科學家有說很可能在今年的九月,在下一個月北極的冰可能全部融化了。的確溫度在上升,科學沒辦法解決這問題;佛法說如果我們大家把瞋恚心息掉,馬上就降溫。所以我們一個不高興、一個發脾氣,立刻警覺到我給地球找麻煩,我在增加它的溫度,我幫助它升高溫度;我的貪念一起來,我幫助這個地球上海水上漲;一念貢高我慢,我幫助這個地球上的地震頻率上升,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境隨心轉,這境界是心裡變的。 所以我們講經,我也講了不少次,我說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地球沒有兩樣,為什麼那個世界那麼好?你看看世尊為我們介紹的,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邊的人心清淨,那邊人心裡沒有惡業,上品十善所感的,不就這麼個道理嗎?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三千年前,佛已經形容這個世界叫五濁惡世。五濁惡世是人造的,我們的人心不善、思想不善、見解不善、言行不善,所感得的這麼個結果。實際跟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哪有差別?我們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只要妄盡還源,我們這個地球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釋迦佛的淨土不是佛變現出來給我們享受,那就變成宗教,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佛講得好,這境界是什麼?是我們自己業力感得的。明白這個道理,縱然是逆境惡緣現前的時候,我相信那個心地還是心平氣和,為什麼?你了解,你能把境界轉變好。在歷史上我們看到舜王,他處的環境真的是非常惡劣,真的是逆境惡緣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這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真正有定功的人,他能轉境界。你看大舜的父親是個糊塗人,繼母跟繼母生的弟弟,把他看作眼中釘,時時刻刻想把他害死。父親也不懂事,做幫兇,你說他那個家庭,他在那個家庭怎麼能受得了?他真孝順,他沒有想到父母對他不好,他只想到自己做得不夠好,讓父母不歡喜。你看跟我們一般人想法不一樣,鄰居看到了都不平,跟他父親爭執,責備他父親,他還維護他,我父親沒有過失,勸鄰居不要干預,這是我家的事情,我自己做得不好。天天反省,天天改過,三年把他的父母、弟弟感化,鄰里鄉黨也感化,這就是境隨心轉。 在我們學佛的人來看,看這樁事情是菩薩示現,教我們怎樣處逆境、處惡緣,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我們明白了。在我們一生當中,會不會遭遇這個?也常常遭遇到,沒他那麼嚴重。他能轉,我為什麼不能轉?學了佛之後,這個道理更清楚了。我們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有冤親債主,除了這一生之外,過去生生世世都在六道裡頭輪迴,跟眾生結了多少惡緣,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逃不過!遇到了,遇到就要承受,要用什麼心態承受?要用智慧。智慧跟清淨心是連起來的,智慧是觀,清淨心是止,所以心地要清淨、要真誠、要求懺悔、要生感恩的心,不能有怨恨。縱然是我被他殺了,我也不怨恨他,我還感激他,為什麼?被殺沒有罪過,殺人有罪過,被殺沒有罪過。沒有怨恨心你就往上升,有怨恨心你還往下墮落,為什麼?來生還報復,這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彼此都痛苦。那被人殺了,被人害了,想到過去我就是對他這樣的,今天他對我,這一報還一報,這帳了了,歡歡喜喜帳結了,超生了。 現前這個世間,我們看到許多地方災難頻繁,大的災難會死幾百人、幾千人,甚至於上萬人的,共業。這裡頭有沒有好人?有好人,好人遇到這個共業,好人往上升,造惡業的人往下降,去路不一樣。你不能說好人也在這裡死了,好人他上天了,念佛的人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你要看到之後你才曉得,老天爺對人是公平的,沒有一個冤枉的。你懂得這些道理,這個災難怕不怕?不怕了,為什麼?如果有共業,逃不掉的,所謂在劫難逃。沒有這個共業,在這個地方你會很安全,你也沒事,所謂是有驚無險。經歷一次災難的時候也許你覺悟,也許你看淡了,真的放下了,放下就幫助你提升,是好事,不是壞事。 這個門中,『今此門中』,就是從心現境妙有觀,你看看這個講得清楚,境是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從哪來的?心現的。有,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真有,所以說叫妙有,妙有非有,非有而有。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妙有,它不是真的,實際上我們現前這是立體電影,真的是妙有。相有,性沒有,事有,理沒有,所謂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真放下、你才真回頭,回頭之後就幹真好事,好事是什麼?利益眾生,特別是幫助苦難眾生。今天眾生苦難的根源是什麼?你要找到,苦難的根源是迷失了自性,這是根源。那要怎樣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個功德就太大了,他能夠永離苦海。當然在佛法講,最殊勝的、無比殊勝的是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這一生成佛了。其他的法門,說實在的話,幫助他不失人身,他來生還得人身;幫助他生天,生欲界天、色界天,出三界太難了,那真不是容易事情。出三界,說老實話末法時期只有淨土,能了生死出三界,除這一法之外,沒有第二法,這個我們要覺悟,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我們的身體在這個世間要幹這樁事情。萬行從哪裡修起?從《弟子規》修起,真的,真得受用。你沒有其他的,你只是修《弟子規》,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念佛求生淨土是決定得生。為什麼?世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看經裡稱「善男子善女人」,落實《弟子規》這個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他就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弟子規》做不到,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做再多的好事,你所修積的是這個世間的福報,你能得人身,在人間享福;不能得人身,畜生道裡享福,餓鬼道裡享福,修羅道裡面享福,羅剎道裡面享福,多!畜生道裡面寵物,餓鬼道裡面的鬼王、山神、城隍、土地,這都是在鬼道裡頭享福,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你往哪裡去?學佛,今天不能把目標、方向鎖定在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錯了。不要說證阿羅漢,證須陀洹談何容易?須陀洹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你想想看,你有沒有這個能力?頭一個不再執著身是我,我們能不能做到?身見破了,小乘須陀洹,《華嚴經》初信位的菩薩,這第一個身見破掉,不再執著了。第二個邊見斷了,邊見是什麼?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對立。我們對人,跟一切人不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一切萬物不對立,邊見破了,不容易,說得容易,做起來真不容易。第三、第四就是我們今天講成見,它叫見取見、戒取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修因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無論是因、是果我們自己有成見,自以為是,這很麻煩。放棄成見,我們才能夠恆順眾生。 那我們想想,我們過去曾經念過弘一大師的傳記,弘一大師在沒有出家、沒有學佛之前,花花公子,他的才華是沒有人不欣賞、不羨慕的。人那就是非常執著,執著到什麼?執著到不通人情了。他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有一段故事,跟同學約八點鐘見面,八點鐘約他到他家裡來,這個同學也不過就遲到兩三分鐘,他不開門,在窗子上指著他,把他教訓一頓,「約你八點鐘,你為什麼不準時?」幾乎不近人情,那吃東西的講究沒有話說了。你看以後學了佛之後,我在新加坡,他曾經到過新加坡住在薝葡院,離我們現在新加坡的淨宗學會很近,廣洽法師是他的好朋友,廣洽法師前年過世了。廣洽法師告訴我,他到新加坡來看他,他們是同鄉,非常好的朋友,以前在廈門曾經在一起住過。照顧他,他說太方便了,吃東西,廣洽法師自己唯恐他吃得不好,住得不舒服,照顧很周到,嘗這個菜鹹了一點,就問他,他怎麼說?鹹有鹹的味道,淡,淡有淡的味道,完全沒有計較,對人一片慈悲。他字寫得好,有求必應,從來不像過去那樣的拒絕人,完全改了。所以他的成就,也是在末法時期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真改,徹底改掉,柔和質直做到了。 我們今天具修萬行,要從《弟子規》,要從《感應篇》,要從《十善業》,這才真正能夠紮根;如果不在這上紮根,那就不行。前面我們跟大家在一起學習過,小乘三千威儀,大乘八萬細行,那是什麼?就是十善業。十善業展開,在菩薩展開的時候是八萬四千細行,從十善業上展開的,歸納就是十善;小乘三千威儀,歸納也是十善業。十善是佛法的根,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沒有十善就沒有佛法,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十善做基礎,無論是哪個法門是真的。所以我們曉得,佛法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十善業道經》裡頭講得太清楚!經文不長,佛曾經兩次講到,提醒我們十善業道是人天法的根,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大根大本,都是依十善建立。把十善比喻作大地,這個大地上所有一切萬物都是從地而生。《十善業道經》你學不好,什麼原因?為什麼從前人都能做到?我們這一反省知道了,從前人有家教。 家教教什麼?家教就是教《弟子規》,所以《弟子規》是中國五千年傳統家教的集大成。家家家教有不同的地方,但是有共同地方,《弟子規》是共同的,是所有家族家教裡面共同的科目,必須要學習的,你說多重要?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弟子規》是孝道,《感應篇》是因果教育,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落實十善業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們今天這個十善搞得這麼困難,五戒十善這麼困難,是因為沒有這個基礎。所以一定是用儒釋道三個根莊嚴報土,這就對了。所以我們學佛,對這樁事情要很重視,決定不能夠疏忽;疏忽那就錯了,我們這一生要想成就,那就困難了。所以千千萬萬自己想在這上成就,真的修一點福,真正希望這一生當中能夠往生淨土,能夠親近彌陀,你疏忽十善業道,你就去不了,你就不能滿願,這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