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80)
2021 (49)
2022 (69)
从语言看中西方的思维和文化差别
语言、思维、文化三者互相影响性很大,从中英文语言比较来看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的区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中国人侧重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而西方侧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式逻辑非黑即白,不允许矛盾,因果关系清楚。辩证法讲究全面地、历史地、变化地看问题。但常常中庸化,两分法、各打五十大板,面面俱到,八面玲珑。反映在语言上,汉语比英语模糊,歧义性强,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和文化语境。比如“清军大败倭寇和清军大胜倭寇”中胜败是反义词,这里却表达同一意思。不依靠语法和词义,完全依靠语境来区别。“剩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中两个原因不同,但表达形式却完全一样。英语更追求逻辑性,比较精确。汉语思维喜欢用同构律,在语言上多用推类法,很少用形式逻辑的三段式。只要列出两类事物的同构性,就可以断言它们有共同特性。所以中国文学中常用比喻、意象和比兴等修辞(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国的类推法违背了同一律,偷换了概念,在形式逻辑看来无异于诡辩。但中国人说这是更高一层的辩证思维。
中国人在思维上的同构和文化上的追求和谐反映在汉语中是注重词句对仗,讲究对称,音、义、词、语、句成双成对,用词重叠反复,语句多采用对立并联、对偶排比、音节匀称。例如,双声词指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连缀成词(美满、新鲜)、叠韵词指韵母相同的两个音节连缀成词(从容、徘徊)、叠音词(渐渐),体现了音节和字义的协调、和谐及匀称。汉语词汇中喜欢使用同类归并:冰天雪地、禽兽、桌椅、学习、头脑等;喜欢用叠音词做渲染或加强语气,喜欢用排比句加强效果。英文不太喜欢重复,尤其不喜欢重复相同的音节、词语或句式。所以英语中双声比较少见,很少的叠韵词(如walkie-talkie),而叠音词更比中文使用的少。
汉语能省则省,具有表达的简洁性,来源于象形文字的复杂结构,必须用少数的文字表达很多意思。特别是象形文字不能表达抽象词汇,必须通过联想(假借)来表达。汉语中抽象词比较少。很多现代的抽象词都是外来语,比如世界、科学、本质、表象、理性和概念等。汉语里面没有与“size”相对应的词。也没有与英语中的后缀“ness”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汉语里面没有“whiteness”——只有天鹅一样的白和雪白。中文简洁但容易有歧义,尤其是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来断句,缺乏精确性,不适用于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也是精确科学在中国起步较晚的原因之一。
西方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也反映在英语中强调形合。必须遵守刚性语法规则。必须具备完整的语法手段与形式。主谓一致、时态一致。而汉语重意合,高度重视词汇,不像西方重视语法。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依靠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结构的完整性,并使用表现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如 and,but,so,however),关系词 (如that,which,what,how,where),介词(如of,in,on,about)等。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体现,注重运用词义达到连贯。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没有英语意义的关系词,句子成分之间的辅助词要少得多,主要靠实词的本身意义和语序连接起来,因而语言直接与意义挂钩。英语多长句和从句,复合句,汉语则常用短句,简单句和分句,前者复杂,结构紧密。后者结构松散,富有弹性。汉语是高度重视上下文的语言,前后连接主要是通过上下文的逻辑意义来实现的。汉语的歧义性和高度依赖语感也使计算机的语言识别和理解更加困难。
汉语没有虚拟式,反映了中国人喜欢正面思维,不常运用反事实思维。有一个实验,当老师用虚拟式陈述一个故事,问其中的事件是否发生过时, 98%的美国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没有发生。而回答正确的中国学生只有7%。汉语没有虚拟式使无法轻易分辨出想象中的虚假世界。
中国人思维强调主观。西方思维强调客观。汉语思维多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差异导致了汉语主语常常用人,英语主语常常用物。汉语喜欢用主动语态;英语常用被动语态。
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西方突出个人价值。英语中我永远是大写,汉语里有很多我的谦辞:鄙、卑、仆、愚、拙、臣、敝人等等。中国人喜欢说“我们认为……”;而英美人则往往直说“My opinion is...”。西方语境常出自自我,中国人语境常出自对方:同样谦让的语句中国人说“您请”,而英语中是“After you!”
中国人面向过去区分时间先后,而英美人面向未来区分时间先后。英语中用back和forward指称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而汉语中“前”是指过去,“后”指未来。比如唐诗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文在时间观念上更精细,区分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而英文单词中只有yesterday,today和tomorrow。英文语法中动词必须根据时态和单复数变化,造成西人思维中更重视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动作者的数量区别。
英语词汇中区别词性,比如he,she,his,her,cow,bull等,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都没有性别区分。
汉语中亲戚称谓多而细,反映了中国人强调家族观念,对亲属的长幼尊卑辈分区分细致。而且重父系,轻母系,比如分叔伯,不分舅。而英文中,只区分性别,不区分长幼,对来自父系和母系都不再细分。中文分男娶女嫁,而英文只有marry。英语可以采用亲属称谓加名字的方法,比如“Uncle Tom”,而汉语中直呼长辈名字却是不被允许的。
英文中区分可数名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反映了西方思维强调对物体的分类。与中文对比英语中的形状词数量惊人,约有1万之多。
思维习惯上,中国人重综合,西方人重分析,汉语的基本单词大约有3千多,通过这些汉字的组合,就可以阅读普通书报。而美国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词语量大致为45000个单词,需要掌握更多的基本词语。
文化上,中国重名,英美重质。英文作品对题目比较随意,认为只是个标签,常常很简洁,甚至用人名和地名;比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电影名如Seven,Ghost,Speed,Forest Gump,Leon,Waterloo Bridge等。而中文多标题党,喜欢让标题表现出微言大义,从题目上抓住眼球。对应以上的电影名中文翻译为七宗罪,人鬼情未了,生死时速,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和魂断蓝桥。可以理解为英美的标题是谜面,让你一探究竟;中文的标题是谜底,给你提示答案。
As always, super nice.
很有深度,赞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