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摘自王小慧 :做你喜欢的事,爱你喜欢的人

(2007-01-17 10:26:27) 下一个
 前几天在杭州我给一个年轻女孩的题词就是:“做你喜欢的事,爱你喜欢的人”。
  1995年我去意大利南部,只有几天时间,但对我一辈子都有影响。意大利南部很贫穷,但我看到人们在贫穷之中也生活得很快乐,由衷地快乐,无论是村妇还是小贩,都可以轻松地享受爱情、友谊和简单的生活,也许他们每天只吃相同的西红柿酱面;一个退休老人也可以有他的女朋友,这个女人可能只是一个胖老太太,他们一起在阳光下聊着天喝着苦咖啡,日子过得悠哉游哉,没见过愁眉苦脸的表情。比起来德国人抱怨多得多。我忽然觉得我原先的生活太沉重了,老是在痛苦的漩涡中打转。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当中也有种亲近痛苦的倾向,欧洲不同地区的许多国家的人也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甚至在意大利北部都感受不到南部人的那种 “生活之轻”。我深深地被他们的乐观情绪所感染,突然发现旅行能带给我那么多乐趣,从此我爱上旅行。此后那五年时间几乎游历了大半个世界,四海为家浪迹天涯这也是另一种自由,我经常说我要追求我没有的东西,我有的是这种自由,没有的是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如果我要去苦苦追求不可能有的东西那就是不智慧。有时候放弃了就能得到更多。当时觉得失去了很多,经过一段时间后想法会改变,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摘自王小慧 《我的视觉日记》


                《鲁豫有约》王小慧
                   陈鲁豫

解说: 不少人通过王小慧的摄影作品记住了她的名字,而更多的人知道王小慧是读了她 2001年出版的一本书。这本用摄影与文字两种方式叙述的自传中,王小慧讲了她在旅德生活1-5年间不寻常的经历,好友为她殉情身亡,丈夫遭遇车祸丧生,车祸后王小慧大难不死,从死亡的边缘重新站立起来,走出了一自己的路,她的经历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王小慧 1957年生于天津,小时候遇到很多磨难,父母在她五岁时离异,她读小学和中学期间,又赶上文革动乱年代。王小慧的命运出现转机是在1977年,王小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 与王小慧同年级的另一个班里,有一名才华横溢的男同学,他的设计作业总会挂在建筑系的陈列窗里作为范例,这个男同学就是后来成为王小慧丈夫的俞霖。 1986年,王小慧读完研究生留校任教不久,她被派往德国慕尼黑大学做访问学者,恰好俞霖也考取了德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出国前已经跨入当时大龄青年行列的王小慧和俞霖办理了结婚手续,他们俩带着新婚的喜悦开始了旅德生涯。 那段时间王小慧有机会去了欧洲许多国家,能直接认识异国文化使她兴奋不已,照相机几乎成了王小慧的第三只眼睛,她的摄影艺术爱好不断升温。

主持人:每次你拍照片他都帮你当摄影助理吧,比如特别沉的机器都归他背着。
王小慧 :对。他开车,到了地方就帮我背东西,三脚架架起来,拿水平仪。他特别精确,我一般拍建筑拍风景,觉得差不多看地平线平了就行了,他一定要量出来,地平线和水平仪一样齐,然后弄上遮光罩。我觉得遮光罩有时候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有时候光不是直接射到镜头里,但是实际上还有一点影响,只是那个影响根本肉眼看不出来,可是他就太精确了,所以没办法,但是我觉得跟他学了好多东西,如果不是他那么严格要求,我想我也不见得能够拿到那么重要的约稿,因为德国人的约稿要求非常高。

解说:俞霖对王小慧的关爱十分细微,初到德国,他俩并不能经常见面,后来有很长时间两地分居,俞霖非常思念妻子,闲暇时他亲手雕凿了一只刻有王小慧身影的画盘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王小慧,每看到这个有着浓浓思念之情的画盘,王小慧就想起了俞霖。
王小慧 :那时候真的也没钱,又要出去旅行,就到处跑,我们打不起的士,就走很远的路。实在走不动他就把所有包背在他身上,然后我还走不动,他就在后头推着我,一边还唱歌鼓劲什么的。当时我就觉得那个画面特别形象,那些年他一直这样推着我,推着我走的。

解说:在王小慧的旅德生活中有过一段凄美的插曲,她到德国不久,在一次晚会上,认识了一位名叫安斯佳的演员,他们之间交往不多,但很谈得来,安斯佳非常迷恋王小慧,把她当作自己的梦中情人,渴望能够得到王小慧的爱,但是王小慧只能把他当作一个朋友, 1987年9月,就在王小慧一年访问学习期满,准备回国的前一天,安斯佳无法面对王小慧即将离他远去的现实,在王小慧的住所殉情自尽。
王小慧 :他看到俞霖帮我整理一些行李,问俞霖是不是他肯定跟我一起回去,他(俞霖)就毫不犹豫地说他要和我一起回去,放弃他的博士的奖学金(很难考上的)。最后安斯佳问,你是不是很爱她,他也说对,我很爱她。然后这个演员也没有说什么,他就一直在看那个窗子外面,我当时住的那个地方是五层楼,然后他就一直在看,突然他就跳下去了。

解说:安斯佳临死之前给王小慧写下了一句遗言: “我的唇永远达不到你的,他们之间有着沉重的距离”。安斯佳事件使王小慧精神受到了重创,虽然她和俞霖因为这件事未能如其回国,并最终留在了德国,但王小慧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走出这一事件的阴影。1995年王小慧把安斯佳的事情写成了一个感人的电影剧本《燃尽的蓝蜡烛》。直到那时,安斯佳事件才在王小慧心中画上了句号。

解说: 1991年10月31日,这一天是德国的圣灵降临节,这个节日有点像中国的清明节,出行的人比较多,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王小慧和丈夫俞霖约好驾车前往布拉格,以便完成一家出版社摄影专辑的约稿。为了赶时间,他们走上了一条常有事故发生的道路,路上俞霖一边驾车行驶,一边放起了自己喜爱的歌剧《阿依达》,当车行至距捷克边境还有十多公里时,车祸突然发生了……看着这几乎被撞成一堆废铁的汽车残骸,没有人相信,车里有人能活下来。
王小慧:我在医院里醒过来的时候,当时还不知道俞霖去世的事情,医生就给我说俞霖也受了重伤,还在抢救,在另外一个医院。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他们为什么不在我的病床旁边,实际上大夫都已经知道他不在的事情了。然后我就想拍下来这个护士,我先问她,我的照相包还在不在,她就把我那个照相包拿过来,我第一张照片就是她拿着照相包站在我病床旁边。后来我每天差不多都拍过我自己受伤的这种样子。

解说:有评论说,王小慧重伤时拍下的这组照片,是摄影史上最真实的自拍作品,也正是从遭遇车祸开始,王小慧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视觉日记。
王小惠:在病床上躺那么多天,想了那么多生命的问题。生命这么脆弱,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消失,就像我们在几分钟之前还在唱歌,最高兴的时候,然后几分钟以后,一分钟,一秒钟以后人就没有了,所以活着的时间,你不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的时候,你就太对不起这个生命了。所以那时候就下决心不再回大学里教书,因为教书不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我一定要做最喜欢的事情。

解说:王小慧最喜欢的事情,首推摄影,而经历了生死劫难后的王小慧不再犹豫了,她在日记中写到,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这两样东西是日记本和照相机。
王小慧 :后来我有一个朋友,他们给我画的的一个漫画,很有名的一个瑞士漫画家,他就画我的头是一个大的闹钟,背个照相机,有好多路牌,到处去旅行,路人就说这不是小慧吗。

解说:对艺术的悟性和勤奋,带给了王小慧许多成功和荣誉,十多年间她先后出版了 20多本个人摄影集和书籍,在世界各地举办了20多次个人摄影展,1998年王小慧作品入选欧美权威人士编撰的《摄影150年大师作品集》,2001年,她的作品又选入了《中国20世纪文艺图志·摄影卷》。

主持人:你这么多年就没有再碰到一个,你觉得你能够特别爱他的人吗?
王小慧 :碰到过,但是不是真正适合的。我挺相信张爱玲那句话的,她说选丈夫宁缺勿滥。

主持人:在我们采访间歇,小慧给我拍了几张照片,我拍过很多照,但是被访者为我拍照这还是第一次。我想摄影不仅是小慧的职业和爱好,这已经成了她的一部分。小慧曾经很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如今她用其他的方式圆了自己做母亲的梦,她说她正在策划一个新的作品系列,主题是红色孩子。

稿件来源:新华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