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向国民党点头哈腰的薄一波——自吹自擂太过份

(2007-01-30 09:34:33) 下一个
向国民党点头哈腰的薄一波——自吹自擂太过份

一,几曾回首有个贴子——薄一波——自吹自擂太过份(详见附件)。

二。北平草岚子监狱自首出狱,就是向国民党点头哈腰,还是改改题目吧。

三。共产党同阎锡山合作的经过,有关材料列下,薄一波不要贪天之功:

1。中共对阎锡山的争取工作。

  1936年5月,红军东征回师后,我党分析了在山西与阎锡山合作抗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决定把争取与阎锡山的合作作为一个突破口,实现山西局部合作抗日的局面,以推动华北乃至全国的合作抗日局面。

  毛泽东亲笔写信给阎锡山,陈述红军的抗日诚意,表示愿意联合一致,共同抗日。

  同时,中共中央委托“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负责人、阎锡山中学的老师朱蕴山入晋会见阎锡山,劝其走联共抗日的道路,并通过张学良、杨虎城敦促阎早下决心。

  阎锡山虽未对联共明确表态,但表示愿意抗日,并取消了一些抗日救国的限制。7月,日军进犯绥东,威胁山西。阎锡山权衡利弊,为保全自己在山西的统治,确定了“联共拥蒋”“守土抗战”的方针。

  中共中央相继派南汉宸、彭雪枫、周小舟等与阎锡山磋商联合抗日事宜,并在太原设立秘密联络站。

  中共北方局选派了大批优秀干部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到山西,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8月下旬,阎锡山邀请山西籍的中共党员薄一波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

  为早日实现华北联合抗战的局面,1936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再次提出了“促成北方统一战线”的任务,加快了对争取阎锡山工作的步伐。

  11月12日,中共中央代表彭雪枫秘密到达太原,开始了同阎锡山的正式谈判。双方在共同抗日的大原则下达成协议,决定互设通信站,建立电台联系。至此,我党与阎锡山的合作关系正式确立。

  ————来源:中共中央统战部网站

2。记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朱蕴山

多方奔走 推动联合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朱蕴山反对国民党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持民主抗日的主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福建事变时,为促成福建人民政府与正被蒋军“围剿”的瑞金红军联合抗日,朱蕴山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奔走磋商。他多次往返香港福州间,与李济深、陈铭枢反复商谈,取得初步成果,但终未能达成协议。福建人民政府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也被迫突围,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朱蕴山受到蒋介石特务的监视。他来到香港,与李济深、蔡廷锴等发起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朱蕴山当选委员。后朱蕴山由上海来到天津,担任华北民族革命同盟主任,与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联络,推动抗日工作,并往返两广、晋绥,进行秘密联络。1936年元旦,当朱蕴山听到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无限欣喜,赋诗庆贺:

喜闻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朝暾一出火熊熊, 三五欃枪没落中。

天与老夫缘不浅, 东窗日日早来红。

1936年,接受中国共产党委托,朱蕴山两次去太原,与阎锡山部秘密商谈,促进山西方面同共产党合作。

朱蕴山胃病严重,翌年4月,他再次抱病偕同中共代表南汉宸、彭雪枫,带着毛泽东的亲笔函,秘密与阎锡山会晤,商谈配合抗日及组织革命团体等问题,为推动山西方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5月初,朱蕴山回到北平就住进协和医院做胃穿孔切除手术。

————来源:农工民主党>>文献资料>> 党史研究

3。梁敦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梁化之)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梁敦厚(1905年—1949年4月20日),字化之,生于山西定襄师家湾村,毕业于河边高小、川至中学。

1931年山西大学文学院英文系毕业。

早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阎锡山的姨表侄,任太原绥靖公署少校机要秘书。

1936年任“自强救国同志会”总干事。同年9月任牺牲救国同盟会总干事。

1948年任特警处处长期间,共逮捕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等3300余人,秘密处死370余人。

1949年任山西省代主席,是年4月20日太原失守,率众集体在省政府仰药自杀后焚毁遗体,史称“太原五百完人”。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2%81%E6%95%A6%E5%8E%9A&variant=zh-cn"
页面分类: 梁姓

4。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八路军改编纪实》

第七章 觉悟的一日

蒋介石企图雀巢鸠占,日本人妄想华北自治,共产党希盼一致抗日,严重形势逼迫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阎锡山作出最后的决择,怎么办?“拥蒋反共”、“亲日反共”、“联共抗日”,他站在三条路的交叉口上迷悯着,这时郭登瀛带来了毛泽东的信……

“要老蒋发救兵,这一招果然灵验,中央军入晋才一个多月,红军便自退江山,后撤后撤再后撤,一直撤到了黄河以西,总算不在咱们山西的地界上了。”梁化之在赞扬赵戴文向阎锡山推献的妙计。

这是在山西省府的梅山会议厅里,阎锡山足下的臣僚们聚在一起开会。老资格的省主席赵戴文见有人夸他,当然也喜之不尽,“那里,那里,还是百川的决策英明。”

阎锡山坐在那里,看着从前线送来的红军回师五五通电——《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红军东征以来这两个半月,他可是最难熬了,眼瞅着自己苦心经营了多年的三晋大地,确让红军任意践踏,先后进入五十余个县,不仅筹粮征款扩红,而且大肆进行了赤化宣传,这可是影响很大呀。

阎锡山的防共可是做的最好的。

1934年,他就派傅作义、李生达等晋军将领率兵前往江西参与了蒋介石布置的“剿共”。红军北上以后,他更加积极了,红军到达陕北,老蒋集中兵力围剿西北,他又派出了5个旅的兵力西渡黄河陈兵于陕北。

阎锡山不是蒋介石的支持者,可是他这一次为什么这么积极呢?他当然有他的想法,秦晋相连,共产党占了陕北,这对山西是很大的危协,不保全陕西,山西也岌岌可危,唇亡则齿寒,这个道理他是最懂的,所以,陕北剿共他全力支持。当然,他在支援陕北剿共的同时,更忘不了加强自己的防御工事。北起河曲南到永济,千里黄河岸边,构筑起了连绵不断的明暗碉堡,并采用“三线”、“六区”的纵深配备,层层设防,围堵红军。不仅在军事上如此重视,而他还竭立推行“思想防共”、“经济防共”、“民众防共”,阎锡山多次在会上讲:“我们要剿除共产党,不能和剿除一般的流寇一样,他们有主义,我们也应有主义,我们的主义是‘公道主义’,他们有组织,我们也有组织,我们的组织是‘防共团’。”
阎锡山下了大决心,在全省所辖的十二个地区建起了“防共保卫团”,并自任总团长,为了在广大民众间宣传防共,他亲自编写了《防共应先知共》、《共产主义的错误》等宣传小册子,出版了防共课本,编制并下令传唱“防共歌”,来丑化共产党,蒙骗老百姓。

有一首歌这样唱:

共产党残忍杀人如割草,
无论贫富皆难逃。
富人要觉悟,穷人要知道,
共产党来了一齐都糟糕。哎哟!

可是,红军进入山西,来到了三晋的老百姓中间,人们才知道,共产党、红军并非向阎锡山政府宣传的那样青面獠牙,是一个个满脸绿毛的吃人凶魔,反而,他们倒象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所以他们热心支持红军,并且有七、八千人跟着红军走了

现在,这一切他阎锡山不用管了,红军来山西走了一趟,再搞什么蒙骗百姓也不灵了,他想,红军既然返回河西,暂也是不会再过河来的,现在重要的问题是让中央军迅速撤走。

于是,他安排说:“这一次老蒋派十二个师前来增援我们,确实帮了我们大忙,我看是不是在太原搞一个大规模的宴会,派飞机把各个部队旅以上干部请来搞一个答谢仪式,一来表示谢意,二来表示欢送,然后让他们撤回各自的防区。这件事情也算了结啦。”
会后,阎锡山的部下积极筹办起宴会来。

“我们红军回师陕北,可是,山西的斗争并不会风平浪静,你们想阎锡山多年闭关自守,不让中央军一兵一卒入晋,蒋介石为了进兵山西,早已煞费苦心,这一回他们将十二个师的兵力开进山西,还能轻意退出来吗?”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回师之后,中央在陕北延长大相寺村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山西形势进行的精辟分析。

毛泽东的分析引起了许多人的极大关注。

洛甫听了毛泽东的话,心中十分佩服他的分析能力,点点头说:“润芝同志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现在在我们的周围,张学良、杨虎城已经开始同我们谈判,而且在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看法,这对我们创建和发展根据地是很有益处的,如果蒋、阎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加深加剧,我看正是我党与阎锡山建立统一战线的大好时机。”

周恩来、博古、王稼祥等人也从后方赶来参加了这次会议。

周恩来说:“毛泽东同志对山西形势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据从西安方面发来的可靠情报,蒋介石已经密令陈诚,让他安排入晋中央军占据太谷、平遥、介休、洪洞、临汾、候马、新绛、运城等重镇,在适当时机将策划河东道独立,一来强占了山西的地盘,二来削弱了阎的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既有与阎统战的可能,更有必要,因为山西是我们走上抗日战场的唯一通道,再说阎锡山是中国一大有名的地方实力派,我们能同他联合抗日,当然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毛泽东十分赞同周恩来的意见,他笑一笑说:“恩来说的有道理,不过,要与阎取得联系,我看这一次我们还得用一个人。前一段与东北军联系,正好有个高福源,这一次我看那个郭登瀛团长也正是一个最佳人选。”

这个郭登瀛,是阎锡山部下66师392团中校团长。4月12日,在中阳县大石头村被我红75师223团俘获。郭登瀛被俘以后,心情极度紧张,以前他也并未见到过红军,只以为阎锡山宣传的红军就是青面獠牙的杀人狂,但事实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红军不仅不打不骂,就连他的怀表和几十元的晋钞也根本未动。当兵的不喜欢钱,这一点他还真没有见识过,在他的晋绥军中,士兵们在战场上一见到钱,就都悄悄地收归自有,红军这个举动他真是不能理解。

战斗结束以后,红十五军团的领导徐海东、程子华、周士第听说前卫部队俘获了一名晋绥军团长,程子华马上说:“把他带到这里来。”

在村外的河滩上,有一片平地,这就是我十五军团的前方指挥所。郭登瀛被带来以后,见徐海东、程子华、周士第坐在那里,知道那都是红军的高级首长,以为这下可要定他的罪,他是一名团长呀,同红军对抗,今天当了俘虏,难道红军还会轻饶他吗?

这时,程子华过来,并搬过一个小凳子让他坐下,“郭团长。你不必害怕,红军是仁义之师,是优待俘虏的。其实,咱们都是中国人,日本鬼子占了东北,又要占华北,可老蒋不去打,偏要在这里打内战,而你们又为啥偏偏助纣为虐,何必在这里自己打自己呢?”

徐海东也站起来,来到他的身边,并面带微笑地说:“郭团长,你们这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也是不得以而和红军打仗的,你们是无辜的,红军不会难为你们,对于俘虏我们的政策是宽大的,愿意回家的,我们放他回家,并发给路费;愿意参加红军的,我们欢迎;还有愿回晋绥军的,我们也不反对,一定集中送回去。”

周士第也把红军的政策给他作了认真的解释。

郭登瀛听了红军领导给他讲的这些政策和主张,心中的恐惧感渐渐地消除了。他的表情也变的缓和放松了。这时程子华说:“郭团长,我想请你给被俘虏的晋绥军官兵们讲一次话,安慰安慰大家不必害怕,要相信我们红军的优待俘虏的政策。”

“好,我愿效劳。”郭登瀛终于张了口,点头应允。

之后,部队转移到大麦郊休整。程子华又一次找来郭登瀛团长,和他交谈。程政委言词坦率地说:“郭团长,这几天来你对我们红军有什么看法?通过这几天的认识,我看咱俩应该交交心,我也是咱山西南路解县人,在太原国民师范念过书,后来参加了红军,在红军中我当过师长、军长、军团长,也做过政治工作。在我们红军队伍中,没有薪水,官兵一致,一天只管三顿饭,心里只是想普天下穷苦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现在日本鬼子占领了我们大片的领土,而且他的胃口越来越大,还想吞并全中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目前大敌当前,国难日深,我们不能再这样打内战了,而应该团结一致,奋起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有武装出武装,我们红军此次渡河东征,就是要到第一线去抗日。”

听了程子华的话,郭登瀛不住地点头,这些充满激情的言语,在他的内心引起了一种震颤。现在他作为一个俘虏,最关注的是他个人的命运和出路,这位红军高级领导人与他推心置腹的交谈,确实是给他指明了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他也真诚地说:“我接受程政委的教诲,愿为红军和晋军两军的合作与共同抗敌而努力。”

“好,”程子华笑了,“我叫你到窳里村多住几天,没有别的意思,只想让你好好学习学习,更进一步明了我们的主张。”此后,程子华派人将郭登瀛送到红军总部保卫局驻地――康城附近的窳里村,并参加了红军大学的学习。

现在,毛泽东提起了郭登瀛,当然是最适宜的。因为,毛泽东早有通过他与阎锡山勾通关系的打算,那还是在山西康城,毛泽东就曾亲自接见郭登瀛,并对他说:“在中国进入抗日的新阶段,全国的力量是应该搞大联合的,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不管这个党,那个派,这个社,那个军,这个部,那个会,都要搞统一战线,现在我们的最大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民族矛盾上升到极点的时候,国内各党派,社团之间的矛盾,既然也就随之而减缓下降,所以,我们红军希望与阎锡山先生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周恩来也几次接见郭登瀛,并与他进行了交谈。对于郭登瀛的思想转变,中共领导人都十分清楚,他完全可以来做这个工作。周恩来说:“毛主席提出这个意见,我认为是最合适的,现在阎锡山正处于一个极为复杂的环境之中,第一,蒋介石的援晋中央军赖在山西不走,并策划河东道独立,这样,使他感到目前对他最大的危协并不是共产党和红军,而是蒋介石;第二,日本帝国主义目前已经在平津大量驻军,一但得手,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晋、察、绥,这可是他统治数十年的地盘呀,眼看着自己的利益惨遭损失,自己统治的地盘也将沦为敌手。这一切当然都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正因为这样,造就了我们与其合作的大好机遇。”

毛泽东说:“前些天,北方局曾委托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的负责人朱蕴山先生到太原与阎锡山会晤,张学良将军也亲飞太原,向阎锡山通报了同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阐述了张学良自己准备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的想法。阎锡山对此虽没有明确表态,但基本上默认了张学良的主张。”这些情况充分表明,阎锡山完全有可能被争取到统一战线中来。”

洛甫、博古、彭德怀等人都同意毛泽东、周恩来的这一分析。毛泽东说:“如果大家都同意这个方案,那我就找郭登瀛再和他谈一次,派他回晋当说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他对红军的认识都给阎讲明白,我还可以给百川先生带一封信。”

5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再次召见郭登瀛团长,把这个想法讲给他。
周恩来简单给他介绍了国内国际的大形势和中共与阎锡山团结的诚意,毛泽东接着说:“郭团长,你在红军中住了四十余天时间,不知有何感受?我想应该是改变了你原来对红军的看法,我们不仅不是青面獠牙杀人如割草的刽子手,而是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正义之师,现在我们准备送你回山西去,我们的愿望是:希望你回去后能够在晋军中宣传我们红军的思想、主张、观点,使更多的人来认识我们,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尽快形成。”

郭登瀛点点头,“我愿把我在红军中的所见所闻介绍给晋军官兵,促使早日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毛泽东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我还想让你带一封信给阎锡山先生。”

郭登瀛说:“甘愿效劳。我不仅可以给您带信,而且还想把我对红军有认识,都讲给阎主任,好让他能够真正认识红军。”

“好!”毛泽东与郭登瀛握手相告。

日本方面已早已对山西垂涎三尺,二月份,日军方就向太原派驻武官和知鹰二,红军东征以后,日又派武官今井武夫和曾是阎留日时的同学土肥原贤二来太原,与阎锡山密谋反蒋、反共,华北自治。以后多次派武官、参谋等军事骨干人员到山西来,日本方面的企图昭然若揭。特别是在红军回师陕北以后,阎锡山末与日方达成其华北自治的协议,日军方很不满意,陆军参谋次长西尾寿造和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便给阎送来了“必要时准许行使武力”的最后通谍。

现在,阎锡山深陷于三对矛盾的纠缠之中。一是红军东征掀起的抗日浪潮,冲击着他的封建专治;二是蒋介石策划河东道独立,面临着鸠占雀巢的危险;三是日军加紧进犯察蒙绥,直接危协山西。面对这样的形势,他必须正面地对待联共还是反共、拥蒋还是反蒋、和日还是抗日这三对矛盾的命题。他十分清楚,这一切他的幕僚们是分析不透的,还必须由他来思考,由他来作出决断。面对三对矛盾,摆在面前有三条出路:

一是“拥蒋反共”,这一点在政策上是轻车熟路,然而反共并不是那么好做的事情,陕北剿共他毫无建树,反而引火烧身,红军还来山西扎腾一番,如果重蹈覆辙,前途安在?况且蒋介石使用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计,借此机会进入山西,占据了河东,这更令人担扰。你在这里拥蒋剿共,老蒋反而借剿共之名把你吃掉,岂不是做了怨大头?

二是“亲日反共”,本来晋方与日方关系密切,中原大战之后双方便来往频繁,而且日方早已表示让阎在华北组建傀儡政府。但他深深地懂得,那样会戴上的帽子,中国人最痛恨做,一但那样将会成为千古罪人,而且他在山西的利益也终久得不到保障,日本早有灭亡中国之心,亲日之政策实在是风险太大了。

三是“联共抗日”,即表面上服从中央,事实上陕晋停战,一致对外。这样虽然从长远看与其阶级利益相佐,但现下来说最符合民族利益,广大民众最为欢迎,而且红军战斗力强,与其联合,或许能顶住日军入侵,他自己的实业也不会受侵犯,同时也会因此为自己在百姓中树起威信。然而,共产党昨天还与其刀兵相见,怎样合作?实在是无从着手。

这三条道路如何选择?他还是召集臣僚们进行研究,高干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今日华北之事,应该找着配为、当为、能为三者合一的事,方能进步。谁能给我指一条最佳的途径呢?”

在这些高干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发言,实际上这个态也实在难表,在红军东征时,赵戴文提出了一个向老蒋借兵的建议,结果老蒋赖在那里不走了,使赵老无法交帐,这一次谁还敢再提什么呢?阎锡山等了许久,没有人发言,只好说:“难哪,我现在可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而且那一颗也不能踩破。”

就在此刻,郭登瀛回到了太原。

阎锡山正在他的五妹子的陪伴下吸烟,侍卫进来报告说:“被俘的郭登瀛团长被红军放了回来,说有要事求见。”

“哦?”阎锡山立刻意识到了什么,可是这个人老奸臣滑,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迫切,他慢腾腾地说,“让他进来吧。”

郭登瀛进来便给跪在阎的面前,先是一顿自责,接着说了他在红军中的一些感受,然后掏出了一封信:“我临走时,中共的毛泽东主席专门见了我一面,并委托我给阎主任带一份书信。”

阎锡山淡淡地说:“呈上来”。

五妹子从郭的手中接过信,交给阎锡山。阎锡山向郭登瀛摆了摆手说:“你先下去吧。”

郭走后,阎锡山迫不及待地才打开信一阅,原来这是中共首脑毛泽东的亲笔信,他认真细致地读了起来:

百川先生:

敝军西渡,表示停止内战,促致贵部及蒋氏的觉悟,达到共同抗日之目的。微日通电或恐未达,抄上一份,托郭团长带回,即祈审览。
救国大计,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集事,敝军抗日被阻,然此志如昨,千回百折,非达目的不止,亦烊先生等终有觉悟的一日。侧闻蒋氏迫先生日甚,强制晋军二度入陕,而以其中央军监视其后,是蒋氏迄无悔祸之心,卖国贼无以为匹,三晋军民必有同慨。先生如能与敝方联合一致,抗日反蒋,则敝方同志甚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除此中国人民之公敌。
郭团长及贵军官兵一律优待,同属同人,胜之不武,敝方绝无骄矜之心,武器弹药,楚失楚得,谅先生及贵军领袖亦当不致有所芥蒂也。今遣郭团长返晋,面致手书,如有所教,乞令郭君再来,以便勾通两方,成立谅解,对付共同之公敌。吉县县长暂留此间,稍缓亦当令其返晋。国难日亟,谅三晋贤者决难坐视也。
专此。即颂
勋祺。不一!
毛泽东
五月二十五日

看完毛泽东的这封信,倒使阎锡山胸中一亮。是呀,既然中共有此诚意,愿意与他团结合作,看来联共是最为适合选择的一条路了,在西北,张学良、杨虎城已有和共产党合作的迹象,而且张学良还专门来劝过他,现在共产党的要人毛泽东又给他送来了书信,亮出了合作的底牌,现在日方步步紧逼,老蒋又虎视眈眈,与其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倒不如试着走几步,缓和一下和共产党的关系,或许可以趟出一条路来。

于是阎锡山终于在怪圈中选择了一条主线,来试着走。那就是“拥蒋联共抗日”的三合一道路。当然阎锡山可是不会一条路走到黑的,他早已作好准备,一切事情不能做的太绝了,抗日要准备和日,拥蒋要准备拒蒋,联共要准备反共。这样才能达到攻守兼备。

阎锡山召集了他的核心组织,“自强救国同志会”的干部委员开会,会上阎讲道:“现在日军进逼日甚,大有侵夺我晋绥之图谋,共产党决心抗战,红军仍有再渡东征之举,处于此等紧急关头,采取什么良策对我们更有利?是联日反共还是联共反日?提请大家讨论。”

经过激烈的讨论,人们都认为联共抗日是明知之举,这与阎的想法是吻合的。那么怎么同共产党接触。他还是不愿直接去接触。还是赵戴文张了口,他曾做过阎的老师,阎一向对他尊敬,“百川呀,前一段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的负责人朱蕴山不是专门来当过说客吗?他不是共产党,确又同共产党有联系,何不通过他来同共产党搭这个桥?”

“好,我马上派人去天津邀他来。”

朱蕴山在阎锡山的心腹、秘书梁化之专门邀请下,于8月初再次来到太原,与阎进行了密谈,这期间,张学良也第二次亲飞太原再次与阎商谈,杨虎城将军也派他的秘书蒲子政到太原向阎锡山提出联合逼蒋抗日的建议,阎表示,张、杨两将军联合抗日我赞成,不过具体做法还需从长计议。逼蒋是一步险棋,万一失败可就把大家都搭了进去。

就在此时,毛泽东给傅作义将军去信,使他来太原给阎锡山进谏,阎锡山终于放开了手脚,随即派人到陕北,要求中共秘密派人来太原洽谈。

中共中央的领导同志看到阎锡山有意,对此当然十分高兴,当即答应了这个要求,马上派遣曾任军政委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工作者彭雪枫秘密赴并。

阎锡山见到他以后,就让彭雪枫住下来慢慢地谈。过了几天,毛泽东又派周小舟以他秘书的身份来太原,协助彭雪枫工作。

这一个时期,太原的政治形势是十分复杂的,来同阎锡山进行政治接触的代表人物很多。阎锡山这个人园滑的很,当然也很会应筹,在他的会议室里准备了各派领袖人物的肖像,与那一派的代表谈,就挂起那一派领袖的画像,这就叫“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用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左右逢源自如意,随机应变信如神。”

彭雪枫和周小舟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阎锡山同意了共产党在太原进行活动。

此时,阎锡山还听说关在北平监狱中的薄一波出了狱,这个薄一波,原名薄书存,1925年在山西国民师范读书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任过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委员,阎锡山曾几次下令通缉他,1931年在北平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和其它六十多名共产党员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院,也就是草岚子监狱,此刻正有中共多方营救出狱,他与阎锡山是同乡,两人的村子只离几里路程,而且他对薄的映象还很好,既然要让共产党活动不如就让薄一波回晋,他总是咱的老乡,联系起来更方便些。于是,他又派他的亲信郭挺一到北平邀他。阎也专门给他发了“共策保晋大业并让他组织一个新的能抗战的力量”的电报。

此刻,薄一波刚刚出狱,他知道阎锡山这个人心狠手辣,用着共产党,便请你去帮他组织一个“新的能抗战的力量,”而用不着的时候,或许会马上一脚踢开。接受不接受这样的邀请,回不回山西?怎么回?他为难了。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薄一波去请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胡服(刘少奇)同志。

胡服一听这个消息,马上说:“机会难得,一定要去!现在形势正在发生大的变化,日本要灭亡中国,蒋介石继续搞不抵抗主义,阎锡山在动摇之中。当前,党的任务是既要搞好基层群众工作,又要搞好上层统一战线,阎锡山找你去,是个绝好的机会,找上门来,不去,就失掉了这个好机会。”

遵照胡服同志的指示,薄一波于9月初回到太原,他一方面受阎锡山的委托,筹备组织能抗战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四十余天的调查研究,对山西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深感胡服同志对形势的估计和做好上层统战的要求是非常正确的。于是他返回北平向北方局作了汇报。

根据胡服同志指示意见,认为我党的抗战工作在山西大有可为。之后,又加派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等四人,第一批去太原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

薄一波临行前,胡服同志指示道:“一波同志,你就要回山西去了,我有几句话要对你讲:
第一,这次回山西,首先要站稳脚跟,不要冒险,不要提阎锡山不能接受的口号。
第二,要做好群众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争取抗日民族革命的领导权。
第三,北方局决定,

成立由你负责的山西工作委员会,以上层工作为主,

同时派张友清去成立山西工委,以组织地下工作,发动基层农村群众为主,

你们俩一个公开,

一个隐蔽,

相互间不发生横向联系。”

这个“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是怎么回事?早在1932年,阎锡山怕我地下党在山西有所发展,于是他就先后组建了中国青年救国团,建设救国团、山西民众监政会、文山读书会等一系列民众团体,

以此来与我地下党争夺群众。

特别是成立了主张公道团,更是把防共反共作为主要目标。

红军东征以后,他为了对付红军,便将上述许多团体合并成立了“自强救国同志会”。

针对阎锡山的动向和企图,我党曾先后向山西上层文化界派遣秘密党员,利用学者身份,讲学方式来宣传革命,

先后有张友渔、邢西萍、候补庐、温健公、杨绍宣、杜五秋、李毓珍、孔祥祯、史景苏等。

在这些人的宣传鼓动下,为山西一部分上层人员思想能转变到抗日救国方面来,

特别是在他们中涌出了宋劭文、戎伍胜、张隽轩、刘岱峰、张文昂、牛佩宗等骨干。为响应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他们向阎锡山建议,组织抗日救国群众团体的主张,

阎出于利用之心,马上同意改组自强救国会,但为避讳“抗日”一词,有抗日的含义,又不直接提抗日,他定名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于1936年的“九一八”纪念日正式成立。

阎锡山的这一举动创了破天荒,全国各地的抗日团体乃至印尼、新加坡、檀香山等海外华侨都来电、来信表示祝贺和赞助。

毛泽东对山西问题是十分关注的,半年多来,他多次与阎锡山通信、通电,特别是西安事变以后,毛泽东致信阎锡山,阐明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肯定了阎锡山反对内战的正确态度,称赞了他实行绥东抗战和开放民众运动的政策。

为了进一步团结阎锡山这支抗日的力量,毛泽东还指示住在山西的中共代表彭雪枫:“你在外间交接,态度务需诚恳,立场务需坚定,用费务需节省,与阎先生妥商大计。”

同时,毛泽东也指示北方局,乘阎锡山邀朱蕴山赴并之时,由彭雪枫、周小舟与朱蕴山一道前往,和阎锡山商谈配合抗日问题。

在中共的极大努力下,阎锡山终于觉悟,他不仅答应中共正式派彭雪枫在晋设立秘密办事处,以便勾通联系,同时还乘周小舟回陕北之机,给毛泽东回信:

“大札并述及先生抗日主张,至为钦佩。国事危急,非集合全国财力、人力不足以渡此难关。愿与先生同赴国难也!此间情形,均已面告周小舟君,归后当能代达也!端后并祝抗日胜利”!

——————

附件:
史海:人不传奇枉少年 让国民党点头哈腰的薄一波

看到北京薄一波逝世的消息,终年九十九岁,比国民党的老寿星何应钦还长两年。尽管在政治上不同阵营的人可能给他完全不同的评价。但是,薄一波确是一个太传奇的人物了。关于薄一波生平,悼词里面已经写得很多了,且写两件此公早年的轶事吧。

抗战前,薄一波就是有名的才子。因为是共产党,被捕关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南京曾拟立即枪毙薄一波等十二重犯。可是。。。华北的国民党当局不干。

理由非常有趣 -- 这个大才子太厉害了,碰到内政外交经济的问题解决不了,华北的国民党当局就要上监狱去求教薄一波(这个国共双方都有记载)!而薄一波也很有趣,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告诉这些国民党大员 -- 是否给你们出主意,需要我党同意。

国民党那边没办法,只好替他去找组织。就这样薄一波和中共华北局(北方局?)取得了稳定的联系,同意有限度地给国民党“支招”,但是有条件的,给监狱中被捕同志争取了政治学习的条件,中共瓦窑堡会议文件,这些人就是在监狱里看到。

国共合作,在华北地区,西安事变之前就颇有建树了,其中,这个坐牢的才子功不可没。

好像因为这个原因,薄一波还担任了国民党北平第二监狱支部的中共支部书记。

吃人家的嘴短不是?薄是策划兵变的“要犯”,哪个国民党掌柜的都不敢随便放他,可也不敢慢待,一说薄一波在监狱里享受中顾委待遇,说话比监狱长还好使。这时候华北局的刘少奇(胡服)和柯庆施想出了一个“假自首”的模式,和国民党华北当局取得一个默契 -- 让狱中的党员作假自首书,国民党这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人。

薄一波一听就不干,要不怎么说是才子呢,他认为这样以后就讲不清楚,清白也不清白了,牢底坐穿我也不出去。这一来国民党高兴(又能多请教几天了)共产党可不高兴了(好好一个人才放在那儿给国民党用算怎么回事儿啊),最后说到中央批准记档,薄才勉强同意。出狱以后,五大常委之一的任弼时,还专门和他们谈话以安军心 -- 不过,再小心也没办法,到了文革,照样打成“六十一人反党集团”,那时候别说中央批准了,就是毛公亲自封的 “彭大将军”还不是一样?政治需要从来不讲道理,估计这是薄一波最郁闷的一件事儿。

不过,当时释放薄一波,第一个迎接他的可不是共产党 -- 组织上动作快,还有更快的。阎锡山的特使梁从熙在监狱大门里头就堵上了,毕恭毕敬,请问是薄一波先生么?请问您老家是山西的么?都对就好了,阎主席想请您帮忙 -- 老阎的话是要和薄一波“共商保晋” -- 土皇帝还要“共商”,这面子够大的吧。

可薄一波偏偏不卖这个面子 -- 不行,有事儿跟我们组织商谈去,我自己做不了主。-- 这个一方面是党性,另外一方面也是人家肚里确实有货,满世界都有人找我呢,我是卖方市场阿。

生生把梁特使给晒在外头了。

还好,后来共产党还是同意和阎锡山合作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么。派了一文一武,都是阎老西心仪的。这文的就是薄一波,武的就是徐向前。老阎和薄一波谈了一回以后就一句话好形容 -- 相见恨晚。此后老阎有话:“政治上依靠薄一波,军事上依靠徐向前” -- 这二位都是山西人,老阎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土比党亲,早晚这二位还会因为这个矛盾跟自己走。

别说,这二位山西人帮老阎抗日守土还是真卖力气的,不过,可不帮他继续当土皇帝,这方面,党比土亲,等后来徐向前代表党把山西的土打下来,这个矛盾就更不是问题了。。。

手里有一张薄一波的老照片,黑须飘飘,看来有些特别,这是《山西晋城文史资料第一辑》里面的。看过《太行山上》,那里面的薄一波没有胡子阿。

后来才搞清楚,是,刚出狱的薄一波的确没有胡子,长胡子是练新军时候的事情。薄一波的专长是经济,不过抗战了,你也得带兵,国共双方都接受,薄一波作了新军决死第一纵队总政委。不过他手下多有阎锡山的旧军官,这书生薄一波虽然厉害,毕竟是念书的,震不住场怎么办?

薄一波有办法,留了这个形象去上任。军官们本来以为来的是个秀才,一看却是个大胡子,反差太大,愣没反应过来。行,只要你们开场不闹就好,等到见识了薄一波的本事,就没人闹了,连当纵队司令的鲁英麟(傅作义的亲信将领,外号“鲁蘑菇”,后来担任三十五军军长,因战败自杀),只要薄一波在,就不敢动兵符。。。

这段带兵经历对薄一波很有好处,所以开国的时候,他能当北京卫戍区政委 -- 他有军事经验啊。

是非成败转头空,无关政治评价,一段历史传奇而已。

——————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