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馬克思離之是遠是近?
(2011-05-25 18:28:21)
下一个
跟《資本論》版本不同一樣,所謂之馬克思主義更存在不同版本:人文關懷,階級鬥爭,暴力革命,階級專政。解放和鬥爭暴力專政,馬克思本人全提到過,但哪樣才是他的基本?從其前後期的著作看,人的自由解放,才是念茲在茲,始終無改,餘之設想,未必堅持。雖最熟稔其人又熟讀其原稿的二位老朋友,思格斯力倡階級鬥爭,但晚年不贊成暴力革命。另一位考茨基批評過恩格斯的非暴力只屬改良非真改革,然他後來也否定俄國暴力革命道路,警惕階級專政將成黨領導的官僚專政。故恩、考晚年,均屬意憲政民主多黨政治。最先掌握馬克思思想並最具實現其理論條件的西歐,馬克思熱降溫最快。東歐緊跟發燒,挨過半個多世紀方知大夢一場。現只剩文化認知距馬克思最遠的國度,才當馬克思教條是明燈,指向未來天堂。
標誌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文獻,是《共產黨宣言》,屬于馬克思最為通俗易讀好懂的文字。此乃應時之共產主義同盟邀請,馬、恩合草的黨綱,略鋪陳理論,主要指導實踐。其題目數易,原始底本作「信條」,後改「問答」,再名「原理」,到馬、恩之手終定名「宣言」,于馬氏1844《手稿》後四年問世,當時二人皆年未過卅。《宣言》先講資產者與無產者階級間矛盾的存在,鬥爭的必要。繼而闡釋無產階級與其先鋒隊伍共產黨爭取的目標,實踐的方針,進行革命,甚至不惜用暴力奪權,再由獲得解放的無產階級專政,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推行社會主義的改造,消滅階級存在的條件,因乃宣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終將勝利,共產主義一定實現。最後批判反動的保守的空想的社會主義,論述共產黨對反對派的態度和鬥爭策略,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因《宣言》是獻給廣大工人的行動指南,鬥爭!革命!專政!理論方面的哲學問題便保留不詳深討,故缺馬克思人道的那部份,此書後來老給說成是馬克思思想之系統嚴密而又完整之作,乃言過其實。綱要的性質是為實踐,提出目標、方針、策略,若把這些概視作原理或答案乃至信條,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便成為無可避免的結局,而在馬克思身後,其思想多是這樣被發展的。馬克思思想本身,肯定是豐富的,終身探索,不斷變化充實。後人傳播馬克思主義,卻偏愛逆向自宣言再簡化,以之指導黨建,有若信仰團體。故共產黨在一定程度上之會像宗教,因其來源有所宗崇之信條,有必踐行之真理,而思考方法用與唯心主義一致的辯證邏輯,關心的是與人道主義共鳴的自由和解放,全力以赴的更是深合猶太﹣基教教彌賽亞精神,肩負救贖人類的使命。
馬克思認為,意識型態「有與自我表白不一的隱秘歷史」,這對馬克思思想本身,尤其正確,他真正的思路、關懷、使命,實非如他宣言式黨綱式的主義那麼唯物,難怪馬克思晚年,說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意謂掛名馬克思的主義,已超出馬克思本人所想。即使是他自己認為唯物的見解,也非後之馬克思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不易之真理。社會的階段發展乃被治階級與統治階級鬥爭的歷史,他雖曾言之鑿鑿,然晚年的人類學轉向,對先民實行的自治模式,和古今出現的許多不同所有制,產生濃厚興趣,「階級」之存在對立,又似未如他想像之簡單與必然。
「革命」是《宣言》一重點,但該詞原文含義較今漢語寬,也不等于湯武革命順天應人承运變革,釋作起兵叛主改朝換代。哥白尼那部不朽名著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中譯《天體运行論》,其revolution即运行,這是該字本義,後才拿來形容巨大變革,如工業革命。若用之言政治,初有Glorious Revolution光榮革命,是英國政黨成功逼退違背法例的國王,為不流血政變,和平過渡政改,由于非暴力,故以此革命「光榮」。革命即變動,大事興革,我們取這「革命」的通義重讀《宣言》,馬、恩說的革命就是鬥爭的最高形式,帶來了政治變革,但沒說要革命必須暴力。雖該書論革命也講過「用暴力奪取政權,消滅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但勿忽略也提過「工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隨著工業發展,動搖資產階級的基礎,資產階級滅亡,無產階級贏取勝利。雖宣言結語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前有過「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佈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但不能抽離再前的那一句「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可見應走工人結社與民主政黨團結的革命聯合,是馬克思的基本革命道路,暴力屬無奈的另一選擇。革命何時要改用暴力呢?按照宣言本文,乃對應「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而發,在民主政黨政治走不下去,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便通過革命成為統治階級,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係。《宣言》的革命有兩條路,結社組黨的鬥爭和暴力鬥爭,前者是革命之常道,後者是不得已之非常。十年之後,在他《資本論》撰寫前被視為其提綱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他更明白說到,任何的社會型態,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在它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更高的社會主義新生產關係,它物質的條件在舊社會胞胎裡成熟以前,也是絕不會出現的。馬克思卅而立到中年,逐漸看清時之資本主義方興未艾,與資產階級的鬥爭,須長隨生產力發展,便不再提暴力了。
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其一階級鬥爭,但馬克思晚年似欲專找階級分化不突出鬥爭不尖銳的例子。其二奪權革命,中年後不復多提暴力。其三為階級專政,革命後獲解放的工人掌權專政,推行社會主義,消滅私有制,建立無階級的社會,實現沒有國家的大同世界。專政dictatorship即獨裁,權力為少數專有,獨自裁決。革命功成,便由革命政府專政,大權在握,過後又自願交出權力,天下為公。對此美麗新世界,宣言白描輕擬,鈎勒輪廓外,並無具體,再無論證,後來也無多少補充。專制獨裁,在西方的語用裡比較中性,沿襲古羅馬逢戰爭便中斷共和,授軍事統帥不受羅馬法約束的臨時特權以應急,此dictator可據風雲幻變的局勢隨時作出裁決,任期概半年,若延期須經再授權。dictatorship非autocracy,專政不等同專制。專制乃主政者擁有無了期的絕對權力,他人無緣問政;而專政者執政,應在短期後交代交職。專政也非為政之寡頭oligarchy,由所謂影子貴族真正優秀的少數憑彼之深谋遠慮長期主政。專政者其政之專,于一定時段內發號施命,是在位谋政的裁決者,一旦渡過危機就立即要交出專斷的權利。《宣言》講工人無產階級專政到交出權力進入無階級社會,顯然仍屬這傳統義的理解,不過,何時交權?真會交權嗎?
「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無產階級自身」,乃通俗馬列教材中習為人知的一句名言,此確也是馬克思多番講過類似的話的不錯概括。他畢生「人之解放」的主旨,在一句話裡得以表露無遺,解放全人類,人人自由了,也就自己解放了,這是無產階級的高貴情操。不過如相信暴力無可避免,崇尚暴力百試百靈,鬥爭、革命、專政這類馬、恩熟語,便立即變得刀光血影,滿佈殺機,原來依法、仗理、共和的意味一掃而空。用此類槍桿子方式思維的馬克思主義「解放」,推崇仇恨,信奉暴力,促進歷史巨輪轉動,由列寧貢獻。以暴抗暴,以暴易暴,冤來又冤往,暴戾恣睢無歉意,冤冤相報無了期。史太林為這樣子的階級鬥爭革命專政,作過個很生動的比喻:「不打破雞蛋,做不出煎蛋。」但人要問:「那你的煎蛋呢?」
貫串起馬克思階級、鬥爭、革命、專政、解放這些思想的,是唯物主義史觀。史觀以物質決定精神,故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的總合,構成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意識型態和政法制度的總合。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相矛盾的,作用與反作用辯證發展,推動社會按階段前進,其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經濟地位懸殊權力分配不公的階級社會,導致階級矛盾,被壓迫的階級便要鬥爭革命,奪權專政,提高生產力,挖掉階級的基礎,人人自由解放。此唯物史觀,本針對黑格爾唯心哲學而發,從批判宗教入手,以批判宗教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題。宗教作為意識型態,逃避現實,對抗苦難,故宗教會生存,作受壓迫生靈的嘆息,人民的精神鴉片。不是宗教創造人,而是人創造宗教,批判宗教,助人擺脫幻想,促進現實行動。像猶太人問題,實際為宗教狹隘和政治解放的問題。他肯定資產階級革命行政教分離,政治解放,不再受宗教束縛,但無要求公民放棄宗教,宗教信仰係人權。想猶太人政治上獲解放,不必他們離開其宗教,宗教的實質,屬世俗問題,要從社會找。因生活決定意識,人之宗教意識僅意識到的存在,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把經驗世界變成思想中的本質。所以宗教掌握現實的方式顛倒了異化了。澈底進行政治改革,宗教也就不得不改革。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改造社會的理論利器,然人手上工具如只這一把錘子,自會把任何問題概看成釘子。萬有唯物的真理上方寶劍一亮,鋒指凡是緣心現境的一概唯心,凡顛倒的要顛倒過來。如心物非鬧矛盾不可,由質變到量變,質量互變,否定又否定,顛倒復顛倒,不也似邊嘆息邊啃藥的呢喃麼?唯物辯證豈非是想和它批判的宗教看齊呢?
CC-BY-ND-NC ( 本文係原創,准作非商業性共享,轉載請保持完整,註明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