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不即信仰,也不等同道德
(2006-09-05 10:57:58)
下一个
信仰,宗教,道德,三者雖常相涉,然各有分際,不得混同.茲回放舊作以明之.
《宗教,都一樣是勸人為善嗎?》
吮露鶴
宗教都助人行善,做好人,對嗎?這一看法,不能說盡錯,但也不完全盡對,因為宗教與道德二者之間,還該有個分際。
宗教是信仰,然而不僅是信仰,它更須是實踐,所信奉的道理,必見諸行為。道德是實踐,但不一定訴諸信仰,一個人自覺須義不容辭為所應為,直下肯定,可不必一定有甚麼信仰推動,就當仁不讓,如我們中國人慣說的憑良心便是。人或追問,此一良心,有甚麼依據?乃道這是天理,于是就應付開去,至於天理到底是甚麼?最多是模模糊糊的信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天理,作如此肯定,藉以鼓勵行善去惡,是待佛教來華,「業報」思想通俗化深入民間後才有的見解,若照傳統儒家,天理良心,主要都是講應當如此的不移之義,不需設因果或非要去問上天對我的行為會有怎樣的報應。西哲看道德,是一應然ought to be的問題,實踐理性按照著
應有之義付諸行動,自律的道德法則,決定其必然的目標就是善。善不是現成預先擺好在那裡的東西,等待我們以行動去獲取,凡憑外在之物決定善者,非真謂知善,善德之建立,須從個人裡頭意志之自律與自由直接完成,才能是真善。康德以為,人意志的自律與自由,是一種義務本分,用他的說法,叫做「無條件的命令」,以達無條件的純德極善。康德是用「善的意志」說善的本體,即絕對的道德,以盡道德之真義。
正因為康德認為,人類貫徹善的意志而作的踐履,是我們的道德使命,為注定如此的本分,所以人踐履盡分,精進不已,這一成德的道德原則,便與宗教信仰之成聖原則,釐然有別。這樣去辨析宗教與道德,釐清宗教與道德之分際,一面可以維護宗教的超絕神聖,一面可以保持道德的現實必要。
渾同宗教與道德,容易使信教者自命為有德。西方社會曾有好長一段時期,把沒有宗教者,即等同不道德者。這一偏差,使耶教傳入中國,不信教者皆為罪人的教理更滑向一般道德義。如此宣說,論救世的動機非必不善,然而容易在有意或無意間暗存傲慢,不僅本身或成不道德,還為外人瞭解宗教真義,平添非必要的一重障礙。道德是人人涉及的生活中事,異教徒及非教徒,都可以各有自己的分寸,不能由任何一教獨專,昔之基督教會嘗未進入多元文化社會,沒法子明白這道理。
反之圖用道德代替宗教,以為只要提倡道德,宗教便不再重要或不復需要了,此為自五四邉右詠恚?簧賴?怂?挚捶ā5赖碌墓爣??蠖嘞抻谄剿厣?罹秤觯?兄?邜倶罚?苤?吒屑ぃ?鐣?敿醇{入倫常秩序,立德實為不朽之業,可以千秋萬代。然生于亂世,遭逢橫逆,方知硜硜自守之志難得。試看東漢後佛教能逐漸在中土植根,蓋因儒、道的做人之道,因漸失超越的一面,雖可處常,不易應變。東來的佛教若干要義,與中華文化不無間距,但因有起信之功,此尤為時之儒、道所缺,為撫慰人心,要提澌精神,民情終轉去皈依宗教,貞定信仰。
大凡宗教信仰,必有所宗之旨,先行起信;道德重在踐履盡分,無需要深究超越、絕對的必要,此二者之大別。道德教化,不論是社會的共識規範或習俗的潛移默化,必歸諸甚麼是應當或不應當的實際踐履;宗教因宗施教,信仰接著下來須講教路,守教儀,不能免怎樣該作不該作的行為,此係道德宗教二者之所同。從本質說,道德非信仰,而是為所當為的實踐。反之信仰非道德,乃是對于所認為當然之事的黙識或宣示。至若宗教,既是信仰又須實踐,所以一邊不能不無信仰,一邊又不得不問行善踐德。
不過宗教是持守信仰、實行真道,雖言做教徒也要做好人,但其指歸並不在成德,倫理道德非宗教的基本訴求。宗教是超絕圓滿的終極關懷,其要乃在成聖。聖徒之生活,教內教外人與人不免接觸,不能不講道德,但聖徒要求的道德,究其本更是超出一般凡俗道德的神聖聖潔,其實是超道德。惜今之宗教團體,常未必能夠看清這一點,混淆宗教道德和絕對道德,信徒不辨,落得常要在聖俗之間矛盾掙扎。
絕對道德,乃為實踐中自由、自律的善之意志,這種善之意欲,按中國人傳統說法,吾欲仁斯仁至矣,發乎情,止乎禮,不待外求,不假外力,乃是作為主體之人的良知良能。不同宗教依自己的教義,對人類這善之意志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但不能從基本上忽視否定,不然到踐履之時便會出現問題。只講宗教道德,不問絕對道德,光想成聖,忘了成德,宗教生活便很容易變得不近人情,動輒拿來宗教的大道理壓人,結果連起碼做人的道理也都要站不住。耶穌有一次曾經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弟兄?他為傳道,暫時拒見至親,並藉以教導信徒遵行天父旨意,成為屬天弟兄姐妹之重要(參:太12:46-50)。但如有教徒因此話銳意成聖,變得六親不認
,便連一般世俗人也不如。又或有宗教談宗教道德,但不認識絕對道德自律的意義,整天說教,叫人樂善布施,勸人忠孝诚信,他律之下該這樣做人那樣做人,既成不了德更成不了聖,說來說去,結果只剩下關懷怎樣做人,宗教的終極關懷反而在無意間落空,漏失宗教的本義。又或有宗教講宗教道德,卻不承認絕對道德自由的意義,將主體自覺應成之德,皆轉作外在考究之框框條條,教徒該不抽煙該不喝酒該不賭錢……不這不那一大套,宗教原是精神的解放,結果竟成精神的壓抑。
基於信仰,宗教都會有自己一些成聖的功夫神修的法門,信徒怎樣吃喝,怎樣穿戴,怎樣婚嫁,都多多少少有自己各別的規矩,但那些該是回應信仰而有的精神之需,及由信仰引生的應行之義。宗教道德的根源完全是信仰,踐履結果乃屬超道德。不過因宗教有滌盪心靈之功,激發擇善的意願,信徒生活中流露嘉言懿行本是自然而然,但道德絕不是宗教的最大目的。只是有等信徒,竟以德行暗喜,乃有違宗教初旨,如自矜自誇,則尤屬高傲,若進而認為非信其教便無高尚道德,更成道德上的獨斷,要是再拿超道德去作為普遍道德標準,執之要求社會,自己不賭,社會皆不可賭,教徒不墮胎,运?t院也不許墮胎,如此就無異要與多元現代社會為敵。世人或心存僥倖,或不尊重生命,宗教如懷悲天憫人之心,人多會尊敬之,但要是不尊重個人擇善的自由,人則敬謝不敏算了。
宗教的團體和個人,好人好事很多,但壞人壞事亦不少。救傷扶危興教助學,論人力之多、物力之大、效率之高、範圍之廣,民間團體甚至政府,往往都不能和宗教相比。尤其世之主流宗教,如猶太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每每在人類歷史最困難的時期,以喚醒良心的信仰,移風易俗,扭轉世摺H欢?瑫r世之殘酷戰爭,由古至今,不少又在宗教聖戰名義下重複又重複。即使當和平盛世,孌童的神父、虐兒的修女、嫖妓的牧師、姦淫的僧侶、斂財的尼姑,同時屢見非尟。攻擊宗教的,慣找來負面消息,宗教界自辯,每舉出正面例證。其實宗教若站不住腳,或緣於自己的腐敗,但想宗教全面崩潰倒下,並不會僅僅為了道德上的失誤,因為宗教的存在理由,並非道德。
宗教所以存在,乃基于其特有的超道德訴求。只是無論任何宗教,卻不能以其自身超道德的訴求為由,忽視一般的道德原則。世人不懂你的超道德,教士、教友私德有傷,總使宗教蒙羞,成為慕道者之跘腳石。或有的宗教,為了要追求其超道德,不惜違背一般道德原則,對信徒施以精神或肉體監視,對社會正常的咦鬟M行干預,超道德到一地步,竟有違做人倫常,這種宗教的合法性便自然要受到公眾的置疑了。所以宗教與道德分開太遠是問題,誤把二者混同一樣出毛病。最重要的是宗教和世俗社會都要看到,宗教、道德,是二不是一,但宗教、道德雖二,卻應當互相通氣,和諧並作。宗教之目標,絕非行善成德,也不保證他的信徒人人必是好人。宗教給教外有光是勸人為善的印象,以為皆專事施醫贈藥周濟貧苦的團體,這固是社會裡需予糾正的觀念,但教內的人也混淆了宗教與道德二者,便更是亟待澄清的嚴重問題。宗教如不能還道德以應有的地位,以為有了宗教,便不需道德,或以為宗教就是道德,如此含糊雜揉下去,宗教之自身,也將要受到無可彌補的傷害。
(本文係原創,轉載或徵引,請說明出處,並保持完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