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龍”與“龍種”與我們

(2006-09-05 10:57:55) 下一个

三四十年前,韓星港臺,經濟起飛,洋人稱之亞洲四小虎,中譯改成“四小龍”。那時神州本土,文革龍戰于野,其血玄黃,但世界舞臺,國龍尚無踪。今非昔比,中國的經濟GDP可年以雙位數字躍升,何只是小龍,自比巨龍,當無誇張!

龍為象徵,舉世皆有。洋人傳統,雖多取負面義,當代他們略懂東方文化的,明白東方之龍非番龍,故知為美稱。我們中國文化,龍為瑞獸,日韓亦然,連不丹小國,國旗赫然一大龍,因不丹雷龍之地,故此龍徵並無專利。國人如想用龍代表自己,首先須知中華文化的龍,絕非唯一。華夏之龍文化,已廣被東亞,中國人可用作吉祥符號,東亞受感化之民,也可自行代表其所受之意。轉至東南亞,龍已是印佛宗教文化的龍,連樣子也不是我們的龍;再自中亞以西,那些龍更非我們管的。

解放後推翻封建習俗,龍遭冷落。如今崛起,為尋根也好,趕時髦也好,突想找回龍代表自己,還得補補荒疏的功課,認明龍的神粹所在。須知龍之意象,在我華夏,原非孤獨一條巨龍。麟鳳龜龍四靈,合為四方之瑞。再者要龍鳳成雙,才能呈祥。商周禮器紋飾群龍畢現,並與鳥獸共處,乃為合群動物。而龍之本身即一綜合體,稽諸文物,新石器時代晚期有豬婆龍之鱷型及纖體苗條之蛇型二基本,然後合流成粗狀型。定型之龍,鹿角馬鬣鱷棘魚鱗蜥腿鷹爪蛇尾,說甚麼像甚麼,又說不像甚麼便不像甚麼,想批評它道是雜種,要讚美它可稱博採眾美!到了漢代群類觀念之龍開始進化,漸變獨龍。史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以皇帝前額飽滿,眉骨圓起,十足龍相,到宋代龍終正式代表起真命天子。仙人世界龍本可豢可禦可屠,明清變作帝王神聖不可侵之徽,百姓毋得僭分,除非龍寵賜贈。五爪金龍乃由聖上專用,封賞送出去的龍都要減去一二爪,因皇恩儘管浩蕩,但仍要大家記住,唯有誰方算是真龍!龍寵最多給你個有點龍徵的“龍種”,龍種不是龍,為龍之餘種,只當仰龍之寵,更切勿妄想去成龍!如看漢朝的龍,基本還體態玲瓏,神情俐索,惹人喜愛。去到明清,龍變了長身盤纏,張牙舞爪,無不欲使觀者懾息以待。至尊皇帝搖身變了神龍,結果連東來守護佛法澤潤眾生的龍王,還待真龍冊封。龍種尊文殊菩薩的上智勇猛實修,庶民更懵然不知,只懂膜拜頂禮恩準過的龍王。

當知《易經》所象之龍,非僅剛陽盈滿,定位九五之尊,而是自然變化,合德君子。其龍非一態,亦不一人:潛龍勿用遯世無悶;田龍存诚天下文明;乾龍進德與時偕行;躍龍在淵進退及時;飛龍在天同聲相應;亢龍有悔當不為首;群龍無首乃見天則!希奇是龍隨境化,或有悔或無咎,唯到最後群龍無首,現民主非極權格局,經文才斷言“吉”!故真吉祥須我們人人成龍,非任由尊者為龍,眾人甘為龍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