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講理的人們,來看看這在理不在理?

(2006-09-05 10:57:54) 下一个
有謂:我鄙視基督徒,所以叫他們基.為甚麼鄙視基,因為他們說上帝慈愛公義,而不顧他們聖經裡的上帝殺嬰,所以他們都丟了良心!

說這話的,自以理直,還挺氣壯.但在理嗎?

口直,不即理直,尤是在訐直使氣之下.率直,如只是輕率亢直,不是講理的方式.講理非憑口直,不在語調高亢,出口率速.道理究竟何在,要一條條好好細看.看頭一條是,我鄙視人,就有必要用鄙稱惡語相向嗎?看又一條是,我憑人家口頭裡及經面上的事,就足以說識透了人心,判定他們都丟了良心嗎?

首先,第一條.鄙視人,不是不可以,每個人有這自由,要鄙視,沒人管得了他.但鄙視一旦訴諸語言,以鄙稱惡語與人,便不是沒有條件限制的自由.發現了老板原來信基督,是否該對他說:你是基?人即使果自以理直,于是就口直表達鄙視,對老板說你是基,我不幹了,我先炒你這老板魷魚!這種勇氣,值得讚賞嗎?人有小孩,會不會說:看哥哥多偉大,你要好好學習?鄙視人,應該還不應該,姑擱置不論,即使心中鄙視,也沒有道理定需以言鄙稱,尤其不分時間,沒完沒了,泛泛對守法沒有犯事也是公民一般的,當眾橫加鄙辱,這是做人正常的說話方式嗎?

第二條.信上主真神慈愛公義,以為埃及長子若暴斃,實也無違上主完美的屬性,作如此認識者,最早的是猶太人,信仰千多年了,基督徒、穆斯林加入,形成所有的阿伯拉罕宗教對一神的基本信仰認知.如真要討道理,只顧專罪耶徒,放著始作俑者的猶人及同聲唱合的穆民,反若無其事,這在理不在理?此第二條之一.

第二條之二,阿伯拉罕信仰的三教,信眾共逾全世界人口之半,一把嘴多張幾下口,便退卅三億人所信,果然牛!有小童軍回家,媽媽問:今日步操,你學習得怎樣?“好,太好了!我伸左腿,他們整隊全伸出了右腿,都錯了!”這是小童軍的理.瞟上一眼,人家這樣,便必定是人錯,這種看法出來的理,是不是在理?

第二條之三,上主的慈愛與公義,如何配稱?這是神學裡非常細巧的道理,在下的有限閱讀,見猶、耶、穆三教,確有很不錯的詮釋.坦白說,我即使不同意他們的每一點,但總體上他們都各有可以說通的表述.卅三億教眾,對這慈愛與公義問題在出埃及歷史過程內表現的微妙,有所理解的應非全數,把握準確的也不可能太多,有本事說清楚的更少,但絕不是沒有.他們看埃及長子亡于以色列人脫離奴役的解放运動中,正正是上主的慈愛加上公義,人要持守這樣的信仰權利,有何不可?他們服膺,你不服,但你憑何干涉?他們因宣稱了這信仰,有為此出來宣揚:來吧我們可以殺嬰啦,有這事嗎?沒有!反而我們看到人家舉世恤孤育幼的慈善事業,在落後社會對殺嬰的抗爭,如何移風易俗!對著人家的信仰內涵不會說自己不理解,反要都說人無理必錯,在理嗎?有不理解的理不去理解,放著可理解已實踐之理視若無睹,終日卻老盯著熒屏敲打字節:基沒良心啊!沒良心!這是幹嘛啊?

各位願講理的朋友,筆者這趟寫了這些,並不提誰說,一來絕非要針對任何個人,只為單純評理,二來是說這類話的,實在也不只某一人!看文學城,再環顧各中文論壇,及更遠眺神州,我們今日的說話方式,特別是青少年中,這思維,這口吻,怎不熟悉?口快過腦,一輪數落,自以把人射倒,遠至美帝小日本,近至同胞網友,一不高興,口不擇言可也!稍見人的說法跟我想法不同,定是你錯;你錯了不只口誤,也是人誤,更是心壞,道德良心都丟了;你是壞人,我是好人,鄙視你,是道理,罵了你,你活該!唉,大家想想,我們所謂的理,怎麼這麼陋與蠻?

拜網絡之賜,並感謝網民的現眼真情剖白,使我們可目驗時下人心底的意緒情結,這類于己有理而于人毫不在理的奇想怪談,是怎樣鑽出,好供我們攬鏡自省!當知我們思考,並不比劉翔跨欄,可以隨便飛身而過.概念有分際,詞語有定指,話是話,事是事,人是人,都不得唤y.要作好分析與綜合,需要跨欄時,也不可踢欄.觀念理路裡的人事物,欄目分明永遠在那兒,瞎踢欄即使不犯規,也沒身段.

所以說這些,非為人言思上的小事計較,乃因有深憂!我們的崛起,我們的盛世,如果連受過教育的,也太多這等德行,牛勁我是人非,最終不過自外于國際社會與人類文明!所以感慨,不僅是語言問題,也是思想問題,更怕成了全民族心習問題!這麼些年來,我們自己的聖人,早就不要了,人家的聖人,聽人家一提也要毀了,只剩下意氣風發的“我有理”.句句像是道理,實在是執情不化,“我”放大得不得了,目中無人.我們喃喃自語或叮咚咑啦,原來還是孔乙己,不過多了些現代包裝,反倒更少了點文化.人不只這麼唸唸又念念,人還要這麼天天到網上去交叉感染.如此的語言行為,倒底是季候症呢?還是經已變種的疫症?

話像是越說越遠了,別跨欄也變了踢欄了.好,回到本題上,就是我們要講道理!管它風候傳染,或是變種病毒,防範還是要本自身起,自己無妄言,壇上攜手正風!佛友慈播,耶朋福音,穆民勸正,眾教人等齊心努力!說的,要說好了,聽的,也要聽好了,創造共容的語言環境.這樣,信仰家園,或也不失一桃花源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