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真的是唯心嗎?
(2006-09-05 10:57:50)
下一个
宗教作為實踐的理性,是人心在人生中,意向之完善,目的之統一,係人性的盡理行為,為生命注入意義,開拓領域。理性實踐之宗教,抵抗非理性,轉化不理性,所以人若把宗教看成非理性或不理性或訴諸超理性,實皆大謬。
宗教是理性之人的現象,不是生物之人的現象,但也非超人的現象。作為理性存有之人才會有宗教,低于人的不是宗教,高于人的也不是宗教。當然這麼說,不意味宗教是唯人類中心。宗教也講眾生的平等,但由佛說三乘同一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北本涅盤經七),「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起信論),此是人在正等正覺下而說之眾生平等。宗教當也涉上帝的奧秘,然首當不離道成肉身的人子,「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上帝在肉身顯現」(提前3:16),「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道在哪裡?道就在肉身,這是不入于人性人情中無從認識的上帝奧秘。宗教所達之境,不管多麼徧在無別又多麼高深非凡,都無法離開人之為人的實際,宗教成就的永恒來生,必先歸回落實此在之現世。所謂佛國淨土,皆在三學一源,禪是佛心,教是佛語,律是佛行,此三學又不外乎念佛一門,發心證行,近而易生。耶穌宣示,天國近了,天國在門徒當中,教導門徒陡妫?瞧硗?咸焯茫??窍惹笊系鄣膰?k的義,願天國降臨,父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說宗教的理性實踐,但不主張理智的獨斷,自行其是;也非以宗教作行為的臨時設準,供社會實踐當權宜假定。那樣的宗教是理性主義的宗教,唯理性是用,理性是一把萬能尺度,合則是不合則非,以理性宰治一切,所以許宗教以存在僅因宗教存在有社會效益有產出效率有實用價值。宗教的理性實踐不是理性唯一的,而是以理性作為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終極的必要遭遇點。人生本不應該是非理性的,也不必一定是不理性的,也更不需要是甚麼超理性的,理性非作為超然的操作凌駕人生,而是在人生之內坦然面對奄至的一切無理性失去理性,學習在無法理喻不理性的人生中,仍有信心勇敢地活著。
宗教實踐中之理性,不是超然的理性,而是不理性中的理性,世之宗教正信必直面生之不理性的幽暗。佛學說無明,猶太嘆落泊,耶教論罪惡,穆民斥不義,儒家陳不仁,都是對生命中最無可奈之何的不理性所作的至深刻發掘。人心要求的盡是合理的安排,但人生收取的卻是無從理喻的澀果,這種生之困惑,科學對腦的剖析,無根本回答,宗教對心的透視,卻各有相應的修證。
純粹以科學眼光看人心,雖認為腦外無心而心在物內,但也得承認心之現象的真實,即我們當下經驗不斷湧現的意識、意向、意志、反思的心理整體。宗教經驗深入意識以至無意識的迷團,重新找回真我,達到人我、物我和諧。宗教治心,真正的宗教,必是心的宗教。真正心的宗教,不是唯心的宗教,宗教之真心,心物合一而物我和諧,是在人生中找回人心的理性實踐!宗教不唯心。宗教正信,不該像原教旨唯物者以物否定心那樣而輕言以心取消物。唯物主義自己執意要否定心,反認為宗教唯心想必用心否定物,乃一純以己度人的表現,即使真正的觀念論idealism,也非唯此一心。把心、物簡單對立,實為上三兩世紀機械宇宙觀的偏頗,當代知識結構,心與物非必背反,世之事事物物更宜放在相對相關的連續體中重新理解。過去宗教正信都是心的宗教,卻絕非唯心,宗教守護這心,以理性實踐,成就一身心無礙、心物相諧的幸福生活。數千年來人類累積的心物不二實踐經驗,如耶、回、猶、佛皆有精彩的證見。
基督教言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與樣式創造人,人乃有心靈與身體,可自由思想和行動,並與祂溝通,尊行祂的旨意。中文新約的心靈常譯作「靈魂」,希臘原文分作pneuma與psuche二字,一派釋經學家認為,前者該作靈後者該作魂,靈是靈而魂是魂,二者不得混,如帖前5:23譯文清楚說「靈與魂與身子」,這是神學論人的三義說,與人分心靈、身體的雙生說相別。認為人的構造有靈魂體者三,非僅是理論問題,而是具有靈修實踐的意義,因只有「屬靈」的人才能領會神靈的事,「屬魂」--中譯作屬血氣的人,難參透上帝的奧秘,反以為愚拙(林前2章)。經文用到魂之一詞,多是與人的悟性感情記憶欲望有關,而人的靈與聖靈的靈同字,是人神交往之所藉。敬拜上帝,須以靈與諏崳?荒芄饪咳说穆斆鳠崆椋?藛螒{自己的智慧力量以為即明白上帝侍奉上帝乃歸徒然,人除非讓聖靈在靈裡作工,否則人只能落在上帝恩典之外。不過經文中靈、魂二字,原文裡也非絕不通用,如耶穌在約12:27說魂裡憂愁,到13:21則說靈裡憂愁;耶穌在太20:28要為世人捨掉魂,27:50則說交出了他的靈,都是指他犧牲自己的生命。所以從語用看,靈與神往來,魂則為心官,只有作用的不同,非必要將二者斷然析離,成為不相通甚至恒對立的實體。靈裡的交通,需要魂之配合,思想更新,感情響應,意志支持,才能信靠上帝,帶動身體,人作聖靈的殿,成就神喜悅的事。屬靈人非終日靈中自閉者,而是身與魂協,魂與靈合的人。三義說的靈,非為否定魂或體,只是比雙生說更細膩,展示信徒的心身物我關係,如因以得到心靈為唯一之實在的想法,並不合聖經教導。
伊斯蘭以五功為中心,是身體力行的宗教,不尚為心作分析說道理。然以素菲道派最能保存認識心之活動的傳統,其中一位大宗師伊本.阿拉比Ibn Arabi,單一人留下散文五百詩作二萬,影響深遠。五功首為「念」:「真主,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2:255)乃為降服islam之請,準此我們可展開信仰iman的清醒理解,及美事ihsan的道德心靈。素菲本荒野中穿粗羊毛衣的苦修者,要在認主學論述的信仰理解之認知同時,復以敬畏之心實行美事之認知,真主外在的絕對超越,伴隨祂的內在親切相近,好使我們如同用雙眼觀看,形成整全的清真生活。真主唯一,無論轉向哪一方,都有祂的「臉面」和「跡象」(2:115另譯,16:13)。真主無可比擬,祂是全聰的聽,又是全明的見,有各種臉面,萬物同類相似與祂的至高無比,都屬于祂(42:11)。祂是一切,我乃無有,由無到有,心靈奮鬥之想像無法離開萬物,從宇宙萬象之相似類比直到無可比擬之真主,沉醉于層層穿透萬物的思維理解,達到人與神的合一。
猶太教的卡巴拉神秘學Kabbalah和素菲派一樣,以神本身不可知,隱藏的神性為無終點的恩索夫En Sof,散發層層神聖的真實之媒Sefirot下降塵世,作用于事事物物,呈現為人類自心之經驗,同為上達存在之源的意識過程。神與人因此被描寫成不可分離,只是猶太神秘學不太稱之神人合一,或僅說人為神所觸及。卡巴拉傳統中的靈魂不與人欲及物質割離,這種精神是猶太人既虔沼谄浣逃滞瑫r不拒名利無礙在諸世俗領域追求卓越之一因。秘教的靈魂觀比耶教的三義說複雜,乃作神秘的五合,由近于生理的魂nefesh開始以至氣ruach與靈neshamah(創2:7, 6:17, 7:22),取三者首字母集合為詞稱作naran,是人的生性個性靈性
的總和,推動人行動、成務、創造;繼以生chayah之發散,極致于冠yechidah之
統一,唯達于最高的第五層靈魂水平,需待彌賽亞來臨才實現。五合的靈魂,縮略成詞專名naranchai,今寄塵肉身,將來仍歸于賜靈的神(傳12:7)。
佛教修證講智慧,不是小聰小慧,而是般若,從根本了悟緣起性空。萬事皆空,此空並不是沒有,而是隨外緣起現,變化無自性。龍樹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宇宙間無獨立真實,故空;然確得緣生假相,非無;諸法亦空亦假、非空非假,才是中道實相。般若能離常識的實有破除觀念的固執,出入空有,呈現真俗無礙妙用境界。假名計執乃成思之形式概念,順俗權說為有,屬方便施設,獲世間知識,不執實亦見諦性,一樣是真理。般若智真、俗、中三諦圓融,心地自由活轉完全解脫,才能實踐利他的菩薩行,以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的六波羅密,得度彼岸。活智之不落戲論,因為由攝盡一切法的「識」生起轉出。識者明了分別,是真如染淨皆備之潛藏藏庫,分說有八識,前五識眼耳舌鼻身變現客體境相,第六意識與第七末那識,執持法、我主體之見,而這些若主若客,紛從第八本識分化,反過來又受前七識熏染始能現起,本識與七識互為因果。此萬法唯識,非同「唯心」,蓋當代思想中的認知與存在,早也習慣此類能觀與所觀交互作用的表達了。
(本文係原創,轉載或徵引,請說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