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古典人文思想

(2007-02-11 17:34:07) 下一个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由来已久,各种经史文典莫不是于天人息息相关。九流十家,各路豪杰,都非常注重研究人的:形与神,心与物,知与虑,志与意,情与欲,智与能,性与习之间的关系。而最先涉及到这个领域的,当属周易。

周易包含了朴素的人文观和朴素的心理学思想,总括看来有以下几点:天人观;阴阳观;发展观。

天人观:即天人合一,并将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虽然天人合一这个成语出自北宋的哲学家张载,但这一观点却起源于易经。“夫大人者,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这种观念为以后的“道”作了极深厚的铺垫。

周易的总体思想是:天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必须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阴阳观:阳代表积极,进取,兴奋,刚强,阳性。阴代表消极,退守,抑制,柔弱,阴性

 周易里,我们大致可以斑窥到一些远古哲人的世界观,他们这样解释世界的形成,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太极。哲人们相信,地球诞生之前,本来只是一体混沌之 气,后一分为二“是生两仪”。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重浊之气下凝为地,于是阴阳分,两极成。中国神话曾借盘古的斧头展示过这个观念。

两仪即 天和地,也就是阴和阳,以阳爻“─”代表天,以阴爻“--”代表地。阴阳二气继续运动,再次一分为二,便产生了四象。这就是在一阴爻或一阳爻上再迭上一阴 爻或一阳爻,就形成了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种符号,这就是四象,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时(四季)。所以说:两仪生四象。混沌与四象构成了哲人们心 目中“至极”的概念,而这个“至极”的代表,就是传说中的黄帝。说他变相混沌,四面八目,明察秋毫,大智若愚。。

四象衍生了八卦:在四象 上再重上一阴爻或一阳爻,就形成了八个符号,这八个符号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形。他们分别代表宇宙间的八种最基本物质,即天、泽、 火、雷、风、水、山、地。也表示了西北、西、南、东、东南、北、东北、西南八个方位。根据他们的阴阳结构分别代表家庭成员中的父亲、少女、中女、长男、长 女、中男、少男和母亲,也叫做父母和六子。可见天和人的关系从来就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中长期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也是为什么,宗 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不能像西方社会那样,占据无可撼动的统治地位。

周易中包含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了知,情,意的各种描叙。它实际 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经验,并提出了理想的人格模式。从周易开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就开始提出了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以尧,舜作为代表人 物。可以这样说,周易的确是古代各种哲学思潮的本源。

 

如果说阴阳起于周易,而五行则是源于尚书。五行的观念,载于《尚书。洪范》
它认为,世界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也就是说: 五行中,水的性质润物而向下,火的性质燃烧而向上。木的性质可曲可直,金的性质可以熔铸改造,土的性质可以耕种收获。而这五种性质,又与五味一一对应。远古的人类 在自然的状态下能够看到的日月星辰的变化状态,春夏秋冬的循环转换,五行是对事物和自然的一种逻辑推理,把每一种物质作了这样的定义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顺 应天时,不可逆自然而动。人在了解自然的同时与之和谐统一,甚至可以基于对自然的理解,而找到让自然为人所用的法门。

然后五行就被推及到了四象:
日出东方而升腾,与木之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属木,木升发于春,所以春亦属木。
南方炎热,与火之特性相似,故南方属火,夏炎如火,所以夏亦属火。
日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的特性相似,故西方属金。秋至万物消沉,所以秋亦属金。
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似,故北方属水,冬寒致冰,所以冬亦属水。
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属于土地。长夏导致万物生生不息,所以长夏属土。

之后五行也就延伸到了人,这是思想上的一种演进,一种规律性的提升。因为古代人类意识到身体的内脏:肝、心、脾、肺、肾这五个重要器官,于是推导出:肝属木,心属火、肾属水,脾属土,肺属金。从而把人与五行息息相关了起来。

五行也被推广到了人类社会,它不光是揭示了五行与万事万物的对应关系,也发展了五行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也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之说。五行相生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的情志也与五行有着对应关系,并相生相克
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克木,所以悲胜怒
恐为肾志,属水;喜为心志,属火。水克火,所以恐胜喜
怒为肝志,属木;思为脾志,属土。木克土,所以怒胜思

这实在是人类心理学上的一次总结,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人的情绪的客观表现形式,悲伤是一种超越愤怒的情绪,所谓哀兵必胜。恐惧是一种超越喜悦的情绪,因为它能让喜悦瞬间消亡殆尽。愤怒的情绪之所以胜过慎思,是因为人在愤怒的情形下,就丧失了慎思的能力。

之后,孟子又将五行引入推广到了儒学之中,分别对应仁义礼智圣等各种人格。朱熹对这一理论的解释为:盖人之性皆出于天,而天之气化必以五行为用,故仁义礼智信之性即水火金木土之理也。木仁金义火礼水智,各有所主,独土无位而为四行之实,故信亦无位而为四德之实也。

可见,在我们古代哲人的心目中,不光宇宙物质是五行运行变幻的结果,五行与人文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