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一挥手的博客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招几个人生知己,能否?
个人资料
挥一挥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上海传奇(十九)牛上架梨出书田香

(2008-03-25 07:52:11) 下一个

老上海传奇(十九)牛上架梨出书田香

 牛上架梨出书田香

鸦片战争结束甫久,大英帝国驻大清朝上海首任领事巴福尔走马上任了。这时在伦敦的麦杜斯和艾约瑟等人也迫不及待地赶往上海。他们是基督教伦敦会的传教士,看中了大清朝子民们的信仰园地,决心在这块荒芜土地上播种主的食粮。

一到上海滩落脚,他们觉得来对了。上海滩异常繁荣,鸦片馆妓院林立,赌场麻将馆遍地,于是他们选中了麦加圈这块地方(今山东路)开设墨海书馆,印刷基督教读本和小册子。

随船运来的印刷机器装好,机械师才发觉上海滩还没有电,这不是开玩笑?搁下挑子就回伦敦了。这可急坏了几个传教士,拯救灵魂的事拖延不得啊。

书馆雇的门房工黄使土,是本地松江府人氏,种地人出身,但因家庭信教于是托了关系来为书馆看门,为的是与上帝靠的更近;为此,把名字也改了,种地的意思变成使徒,有点和上帝攀亲戚的意思。

看到几个洋大人整天愁眉苦脸,工房大门紧闭,使徒打听到原来是机器转不起来。他进到工房里围着机器转了半天,看出一点窍门。他看到两只大铁轮盘,牙齿咬牙齿连在一起,想起来最近刚刚流行的脚踏车,道理大概差不多。于是毛遂自荐对洋大人说自己可以使机器转起来。

洋大人不太相信,没有电,等于没有上帝的手,怎么推动机器?

使徒英文讲不来,通过翻译,说了一声:

牛!

到底是种地人出身,使徒记起乡下牛拉磨,磨碾粉,现在用牛拉齿轮,齿轮一动机器不是也动了吗?他兴匆匆赶回松江乡下,从自己家牛棚里牵出一条壮牛,骑在牛背上像牧童放牛往城里赶。到了书馆他赶牛上架,然后嘴里“哞”一声,那牛移动脚步,只听得“哐当”一声,齿轮转动了,带动了印刷机字模版的移动。

洋人翘起大拇指:牛!

“哐当”一声只是证明牛能拉动机器,接下来要计算牛步和印刷机运转的同步,这个技术问题更难解决。

使徒变成牛了嚒,他也只有拉到底一条路走了。牛走一圈正好齿轮转一圈,印刷机一送一推正好印两面。如何训练牛走圈不紧不慢还不能半当中停下来,倒是伤脑筋的事。书馆购进几条青壮牛,供使徒驱使。并在书馆后面空地盖了牛棚,使徒就住在牛棚里,与牛朝夕相处,真正是坐牛棚。

使徒研究出几匹牛三班倒,牛不能劳累过度,转一小时要轮换保持气力和精神,然后好吃好喝伺候好。这样基本解决了步调一致的问题,误差不大。但是接下来几天他发觉大问题,这些牛都是产于南方的水牛,善饮水,而且还习惯了每天在河浜里泡澡戏水。几天不见水四脚就发软,走几圈就要牛饮一通。没有办法只能将这些水牛解甲归田,使徒北上去陕川地方购买黄牛。

黄牛产于黄土贫瘠高原,生性吃苦耐劳,又力大憨厚,不比南方的牛那样精乖嫩相。买来一试果然比水牛好用,套上辕子就转圈,不吆喝停下来就一直转下去。试印几天都没发生故障,于是洋大人决定在复活节这天正式开印圣经小册子。

决定刚刚作出黄牛发怪了,懒洋洋病恹恹的样子。原来春分时节到,牛开始发情。洋大人充满人性博爱,火速从北方运来一头公牛,连夜交配,让几头母牛稍安母燥,安心转圈拉磨,终于在复活节这天正式开印。

这一天,英国领事巴福尔亲自来剪彩,当他看到老牛拉磨一圈圈转,印刷机“哐当、哐当”一进一出,沾着油墨香的纸张飞出来,他认为这也可以算一桩世界奇迹。

Great News! 他称赞道。并且翘起大拇指,对着使徒:黄(huang)!牛(new)

 

牛,如何会引申成利害、神奇、大顶的意思,估计就是这么流传开的。

当然,还有牛的咧。

随着信徒人数增加,原来的印刷速度跟不上了,需要加快加急。这时的使徒基本已经成为牛专家,他不慌不忙将公牛套上辕,然后牵一匹黄花雌牛立在一旁,那匹公牛眼见雌牛在侧,急急转圈,看看要上手了,一弯又是一圈,于是牛眼发红口冒白沫,心急火燎脚步更急,圈子转的飞快,而后面印刷机“哐当哐当哐---哐哐哐---当当当---”声声急,只嫌慢,洋大人笑歪了嘴。

接下去,还有更牛的。

那些拉磨印书的牛,每天闻着油墨香,眼睛里看多了密密麻麻蝇豆小字,竟然和人一样也变得斯文起来,有文化气息了。拉了几年磨解甲归田,它们耕不来田了,也合不拢群,变成清高一族,走在田埂上,慢悠悠摇头晃脑带书生气,还时时长哞一声,很像是吟诗呢。

黄牛(使徒)一直伺牛,直到墨海书馆打烊,前后二十年。他引导牛群耕耘了无以计数的宣教品,还梨出了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科技的书籍。他自己也成为一个牛专家,对牛的脾性、品种、繁殖交配了如指掌。

据说,在墨海书馆打烊后,他回到松江老家,做起牛郎中,也就是如今所谓的“兽医”。

 

 越剧迷捧角骂山门

三娘子是卓老三的娘子,受阿婆影响喜欢听越剧,而且还着迷捧角儿。每到两、四、六晚上婆媳俩就到生平楼或者聚宝楼去听戏。早先喜欢筱桂花的戏,每戏必听,每次去总要带上文火篤的银耳白莲红枣羹,还有一块家乡千层糕,到后台直接送到演员手里,奉作宵夜。卓老三看见两个女人一出门心里就高兴,因为他可以去隔壁王格里家搓麻将了。

有时演员唱连本大戏,往往要唱到深夜,老太精神抖擞满脸含笑听到结束。还要等在茶楼外等筱桂花出来。

阿妹,阿妹,妮唱得滴滴刮好啦,嗓子糯滴唻-----那亨嘎糯滴啦!偶真正欢喜死啦------

筱桂花咪咪笑走过去,还有戏迷在等她捧她。等她上了包车离去,聚拢的戏迷才依依不舍的各自回家。三娘坐在黄包车上,不声不响。阿婆心里有点不睱意(不满意)。

乃不喜欢筱桂花?阿是呀?

偶嗯不说些啥,乃阿要冤枉死人哉。

阿婆猜得其实不错,三娘喜欢的是月月红,和筱桂花唱对手戏的搭档。月月红是艺名,其实是个男生。那时流行男女混唱,男的唱女声扮女装很普遍。三娘对唱腔不是十分在意,对扮相却很计较。她喜欢上月月红是因为他的扮相娇妩中有一股英气,眼睛一瞪像有一道电光射出来刺穿人的心脏。每次看他的戏,三娘的心总要仆仆仆、咚咚咚跳几跳。

戏迷捧角和信徒信领袖一样,热情会慢慢加温直到沸腾,激情疯狂。于是戏台上演大戏《碧玉簪》,筱桂花一亮相,水袖甩几甩还没开口唱,台底下戏迷就大叫:好!好在哪里都不知道,反正就是好,就是好!月月红的戏迷有点吃鳖,闷声不响,等到月月红上台了,水袖都不用甩,双眼一瞪放出电光,戏迷们像中了魔,齐声高叫:宰(好的意思)!嗲(也是好的意思)!声浪要盖过桂花迷。

三娘比较羞涩,再说阿婆在旁边也不便放肆,不敢放声高叫但在心里面叫好,最多么拍手跺脚暗暗使劲。阿婆看在眼里了。

散了场,戏迷们分成两堆围在后门等偶像出来。过去是筱桂花在前月月红在后,现在名声差不多大小了,两人一左一右同时现身,这边是“好”派,那边是“宰”派,立场鲜明爱憎分明。今天晚上三娘终于和阿婆分道扬镳,站到“宰”派那边去了。

等坐到黄包车上,阿婆熬不住了,开口数落:

月月红宰在哪里?歇歇(刚才)我看他抬脚的时候出偏差,立不稳差点跌落来!没有桂花帮衬,他一世红不起来滴!

阿妈。三娘规矩还是有的,先叫一声再开口。

刚才桂花甩水袖只甩了两哈(两下)子,原来要甩三哈子滴,乃阿看见?台上总归有出偏差辰光,没有月月红,哪里来桂花香?阿对?

软钉子顶上来,阿婆心里厢火气辣辣交窜上来。

啥么子月月红?月月红是纱线(什么)?格么事(这东西)是偶女人家老朋友啦,一月来一次登门拜访。格男人不要面孔,为了名气拿女人家裤裆里东西当招牌------无种(多么)不要面孔,将将(真正)无作胚(下流胚)!

阿妈,唱戏和女人家东西有啥么子搭界?月月红是客气得啦,叫天天红才对头乃!

回到家里,卓老三还在隔壁搓麻将,三娘进房作歇了,老娘气没消坐在客厅里吸闷烟,等尼子(儿子)回来。午夜时分卓老三回来了,偷偷摸摸溜进门,想不到老娘在等他。

阿三,乃将将没出息得啦!屋里厢事体不管,家子婆(老婆)在外面疯乃也不管,偶屋里厢没有家教规矩得了!

卓老三一听知道是为了看戏捧角出事体了。小夫妻倒是一直恩爱的,于是说:

娘,只有三娘教子故事,三儿管三娘要慢慢学起来。娘不要为什么桂花菊花茉莉花生气,是花么,总有一天要败的,看戏听戏么嘎嘎(解解)餍气(解解闷的意思),是开心事体。

听听尼子(儿子)讲得有点道理,想想花真是有败的一天。转念一想,火气又窜上来。

乃家子婆要月月红!天天红哉!哼!

挑拨小夫妻关系,是阿婆的杀手锏、拿手戏。好在卓老三是明白人,而且心思在麻将上,听过算数了并不计较。

自此婆媳两个各走各的路,看戏分两搭地方坐。每当筱桂花上台,戏迷叫:好!月月红那一派戏迷就叫:好个屁!当月月红亮相了,戏迷叫:宰!嗲!另一派就嘘:不要面孔!下作胚!戏迷们根本没有想到,筱桂花和月月红在台上是搭档,台下是相好,是同居多年的姘姘(姘头的意思),看到戏迷们为自己争吵吃醋,两人心里厢乐死,钞票摸姥姥(大量)进来,他们在台上演得来劲,夜里在床上也来得责劲(兴奋高兴)。

戏迷们更不会想到,自己在捧角儿的同时也创造了语言和文化,譬如:老朋友这个词,就成为上海女人对月经的昵称;好和屁,竟然和几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有牵连,当时有造反派,就命名为“好”派和“屁”派,这是戏迷转化为政治信徒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密码,值得专教授探讨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挥一挥手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武兄光临。周末好。
武生 回复 悄悄话 好看。用黄牛为例,侧面印证你的“激活”理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