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一挥手的博客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招几个人生知己,能否?
个人资料
挥一挥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历史人物忽悠:张学良(下)

(2007-01-06 17:04:53) 下一个
蒋中正在撤离大陆的时候,曾说过:我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是被国民党自己打败的。似乎教训惨痛,有逃避责任的嫌疑。说起来,西安事变的起因,也是中正自己酿成。蒋中正自与宋美龄结婚后,凡有外出视事、集会团宴,均伉俪同行,且警卫森严。独这一次西安巡视,只身前往,随行十数人,包括三四个贴身警卫。

这一切反常吗?事变发生后,世人当然议论纷纷。之前,却一致赞总司令的胆魄。中正这么做,其实是一种姿态,表示了对学良的信任,也是对学良的忠诚的一个回报。

这是西安事变的第一个因素。

事变过后,世人问:为何要派张学良驻守西安、围剿共产党呢?派了别人,国民党里会打仗的将才多多啊,就不会发生西安事变这样的事变了。

中正委任学良为西北剿共总司令,自有他的一番算盘。自学良归顺国民政府后,他就和苏俄打了一仗---中东路战役。学良没有从他父亲张作霖身上学到什么本事,却继承了其父反共的立场。中东路战役,就是拿苏俄和共产国际开的刀。当然,开仗的结果,东北国民军全败。其后又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关东军侵略东北,在国民政府调谴下,张学良从东北全线撤离,东北锦绣江山尽失敌手。这样一支号称十几万大军的东北军,抗俄抗日不行或是不能,驻守在古城西安,静待来敌,对付惊魂甫定的共产党,应该绰绰有余。

蒋中正还有一个考虑,这些撤离家乡的东北军,得有点战事搞搞,太平静了,乡愁加怨气定会出麻烦。用时髦话说,东北军放在西安对付共产党,也是消气战。当然,也是消耗战,这是蒋中正的一点私心。

这是西安事变的第二个因素。

以学良的忠义和反共加上消气因素,坐镇西北,中正自觉算盘划的精当,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西安事变的第三个因素不由蒋中正操纵,而由他的死对头中共自己一手促成。

中共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仓皇从苏区撤离,一路跌跌撞撞,直至退到贵州遵义地方,经过一番角力,毛泽东坐上权力交椅,然后清点人数,整装再行。一样是躲避追剿,血路逃生,其实历史到此已经翻开新的一页。

毛泽东率队到达陕北,落脚在杨家岭一带。他抬头一望,四面荒山,满目黄土;前有驻军,后有追兵。革命形势依旧低潮悲观,可是有浪漫激情的他却看到前方有一线曙光!

泽东是中国众多马列信徒中罕见的一个,信而不迷,为我所用。他是中国活学活用的鼻祖,也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典范。他把事物矛盾解析得透彻无比:主要和次要;上升和下降。日本人的入侵让他看到解结的活口:当下是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那一线曙光就系在这主要矛盾上,曙光的焦点就聚焦在张学良身上。

张学良反共不假,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当时的苏俄在东北(满洲)积极输入革命,中共满洲分局积极策应,发动工农策划造反。这一系列行为直接损害张大帅和张家的基业,虎口拔毛,张少帅岂有不反共的理由?

现在局势起了变化。大帅被炸死,东北三省沦陷,《松花江上》的歌声响遍全国,悲音绕缭。学良局促在西北,带不抵抗恶名,真个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不抵抗!”的悲情。家仇国恨成了学良的心病,反共倒在其次了。这就是泽东矛盾的主次和上升下降理论,在死局中看到的一线曙光。

曙光只有一线,而且要拨开乌云,才能云开日出。泽东看出生机,但他从来是动口不动手的君王人物,现在是天时地利都到位了,就缺一个人和。谁来会一会学良的登临意,鼓一鼓他的家国恨,解一解他的反共结?用中共的行话讲,就是要做通张学良的思想工作。这是个极端艰巨的任务,做通了,全盘皆活,就是曙光普照;不通,就是雪压冬云,或是死路。

各位高手自然明白,这样的任务,非周恩来不行。周恩来纵横捭阖,每每在重大关头打开局面,靠的不单是聪敏才智,他的人格感召力占了成事的一半(或许是20%-40%吧)。面对毛泽东,人们只有敬畏,当年尼克松见他,亦有面对上帝的感觉。周恩来则让人产生亲切感,服了,贴了,就像走西口,跟着感觉走!有点感情召唤因素在里面。

周的感召力有三块招牌。一是他的浓眉大眼(英气),二是他的酒窝(美)。周吃了政治这碗饭,迷倒多少激情青年(愤青甚至愤中,乃至愤老),折服多少敌手,他是政治大舞台上的明星。周还有更厉害的一招,那不是天生的,倒是一点个人的灾难:周的右肘受过伤,因而不能伸展自如,微微弯曲;拳不能紧握,如握管之势。这一点点伤疾成就了周恩来的魅力,在华丽之中投下一丝凝重,透露些许沧桑。好感之后,人们接着肃然起敬。那真是肢体的诗,灵魂借着它流泻逬发!

(乘此说句题外话。89那年,挥手虽然有倾向,但做壁上观,看万人示威静坐局势僵持,挥手当时想到:如周恩来再世,举起他弯曲瘦弱的右臂,喊一句:同学们------一定会是一帖镇静剂,局面定会有所改观。可惜,周的养子李鹏的能力和智商不及他的万分之一,政治低能,终以流血收场。)

如此说来,周恩来岂不是成了慈面善心的菩萨?其实,那只是一个错觉,周是个信仰坚定手腕凌厉的高手。他同样有江湖上混的功底和革命阵营扛大旗的经历。周在上海组织发动过三次工人武装暴动,与之打交道的是当时的中共头目顾顺章、向忠发之流。这些人是流氓无产者,亦邪亦正,镶着金牙,口叼香烟,满嘴“赤那”“老举三”切口,也是窑子和麻将桌上的常客。周恩来长期和这些人打交道,处污泥而不染,积累的江湖功力决不输与蒋中正,甚至在其之上。

周恩来承担重任,要把毛泽东的意图转变为现实,他首先也想到对张学良要智取,攻心为上,英雄所见略同。他也自有妙计,于是着人张罗一番。

约定的日子,恩来一行三四个人便服来到西安学良府邸。临行前周差伙夫去集市砍了二斤大膘肉,白花花的熬成一碗,周一气吞了半碗,然后上路。

进了张府,学良便服出迎,二人初次相见自然寒暄一番,然后宾主入座,就天气,人文古迹对白起来,看似闲聊,却句句入套。接着是酒席饭局,众人转至宴会厅。戏接着来了。

在举杯将进酒的当儿,周突然说:我没记错的话,这几日正是令尊张大帅的忌日吧!我这杯酒先敬他在天之灵。

学良愕然,深感周的细心。但见恩来走到宴厅前端挂有张作霖相片的地方,依照东北人的习俗,把酒洒在地面,低头默哀,一时众人跟进,全场肃穆。张作霖撇着大胡子,从相片里瞪眼瞧大家,似乎死不瞑目。

学良心动,似有万爪挠心。

祭奠仪式过后,宴会正式开始。

又是将进酒时,恩来放下酒杯,说:少帅不嫌弃的话,今日我带来一点家酒,少帅不妨浅尝一口。学良客气道:好,好啊。来酒不拒,学良在酒席上也是豪气万丈。只见恩来右臂高举挥一挥手,随从抬上来一箱酒。学良啜一口,顿觉一条火龙烧心,嗓子眼畅快。

“啪”,学良拍一下桌子,“这不是额们东北的绿豆烧么?好酒!”

这酒是打土豪得来的,本来要孝敬首长,突然接到周恩来指示,不得分派,有重大用处。时掌中央办公厅的杨尚昆立即收拢入库,现在派了用场。酒不是好酒,其实就是用玉米苞子酿的土酒,学良是思乡心重,错把土烧当家酿。恩来熟知学良心脉,借酒浇愁,不在酒好坏,有那么一点意思即可,而且越烧越好,正可以愁上加仇啊。

两道攻心汤下去,学良的亲切感倍增,楚河汉界似乎不再壁垒分明。恩来掌握火候,再下一帖重药谓正气还魂汤。他站起来向学良敬酒:“听闻少帅海量,今日相见,愿逐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美意,少帅请,干杯!”说完,仰头“咕咚”一口。学良也“咕咚”一口。

“咕咚”,“咕咚”,俩人斗起酒来。

说起酒,在中国是有文化来历和历史渊源的,它和英雄有关。大抵英雄人物都好酒,在古代,几乎是英雄的标签。煮酒论英雄,不是说烫着酒,就着茴香豆鸡腿鸭膀,慢慢侃谁是英雄的情节。那就是对个你来我往地喝啊,谁喝到最后谁就是英雄!这也叫斗酒,斗酒十千,连五花马千金裘都当了,是为得钱?还不是争个豪气?

今日这酒席上,斗酒不为钱,为了争个英雄豪气?也不是。酒在这块,是药,就看服不服了。

恩来借酒用智,一杯一杯,杯杯紧逼;

学良借酒浇愁,一饮一嗟叹,三叹一浮白。

酒越喝越高,学良看着对方,觉得恩来的浓眉在跳,脸上的酒窝,怎么像酒杯了?学良暗地跺跺脚,有点虚花。他整整手,耸耸脖子,用冷毛巾抹了脸,清醒许多,看恩来仍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继续“咕咚”。

学良也是好酒量,不甘示弱,接着“咕咚”了几下。学良的心胸扩大起来,脑袋里如点了火,在发热生烟,人如在云烟里行走,学良终于怨怒齐发,把恩来看了,桌子拍遍,开骂道:

妈拉个巴子,东洋鬼子,(啪)害死大帅我老子,真不是个溜子,妈拉个巴子,也不是空子!(啪)父帅啊,我不配是你儿子,不杀鬼子,我妈拉个巴子不是条汉子!(啪)各位父老乡亲,我------汉卿实在对不住你们啊------

学良酒浇块垒,酒是偏高了,可是愁情恨意抒发出来,却是快意无比。微醺中的倾吐,竟合着家乡二人转的韵律,再手击桌案,如吴市击筑,真是乡情浓烈,悲情铿锵,令人动容。

此情此景,恩来知道事情正按着原计划进展,他舒下心,放下酒杯不再“咕咚”。此时的恩来,已经在心里谋划明天正式的戏码了。

分手那一刻,学良对恩来说:都说共产党里头有高人,今日与先生一晤,果然是。汉卿我,服了。恩来接话:汉卿兄过奖了。只要抵抗外侮,保有民族气节的都是高人,大帅就是榜样。恩来愿与汉卿共同努力。

服了。这一次张学良也是真心实意地服了。服了的结果,是和共产党交起朋友,围而不剿,井水不犯河水,甚至提供物质援助。共产党在西安也开了办事处,一时相安无事。

回过头来,说周恩来的酒量。

周恩来的好酒量,尽人皆知。说酒量,不得不提远在天边的一个英雄人物,就是西洋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凯撒大帝。他英勇善战,酒量也是千古留名,他往往通宵达旦狂饮,坐待捷报来传。他的秘方是喝酒之前先灌橄榄油,有此做底,千杯万盏入肠,酒精被中和成不饱和脂肪,方能长饮不醉。

周恩来少年时游学欧洲,胸怀大志,凯撒饮酒法自然屡试不爽,练就千杯不醉的本领。他的酒量,不是个人的贪杯,而是革命事业的利器。每个和他打过交道的政治家外交家,都对周恩来的酒量留下深刻映像,即是明证。建国之后经济好转,每次开国宴,招待会,恩来都事先喝几盎司原装橄榄油。当时呢,没有这个条件,只能以肥肉顶替。前面所述砍白膘肉,即为橄榄油之替代。

周恩来在酒席上收服了张学良的心,为中共在困局中求得安养生息的机会。不要小看这一步,这是毛泽东开始唱风流颂的前奏。

也就在这个时候,蒋中正来到西安。对于张学良剿共不力的传闻一直不断,这次前来,是要力促张学良加紧军事行动,二来是探个虚实,最后,假如实在谈不拢,不勉强张学良,就做军事调防,换主帅,所以在随行的十几人里,有蒋鼎文跟随。当时西安党政一把手是邵力子,蒋中正下榻在临潼华清池。

连开三天会议,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抗日为先,双方一时论断不了。这下是蒋中正拍了桌子,张学良犟了脖子。于是约定第二天再议。其时蒋已经暗下决心,要调防张学良了。

就在这晚,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学良是军人,古书读的不精深,知道有兵谏这一说,也是忠君救国之壮举;家仇国恨,手下东北子弟悲愤心情,学良感同身受;先把日本鬼子打败了,回过头来再收拾旧山河,也不迟;共产党改造世界的理论、积极抗日的口号、共产党人的清新形象(那时候),使学良对此有好感而至同情。在受到蒋委员长的怒斥下,学良怨曲难诉悲愤难当,发动了事变。在他心里,有个底线:确保蒋委员长的生命。基本要求:抗日。

事变一发,学良看出事情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他面对的是国民党和整个国民政府的一致谴责,他的兵谏苦心没有人理解,正如几百万东北乡亲和多数国人不理解他的不抵抗作为一样。原来上街游行要求抗日的民众现在又上街声讨张学良的逆行,这让他大惑不解。驻守在河南洛阳的中央军三十万大军,和飞机大队,整装待发,只等中央一声令下,进攻西安,这下不单是围剿共产党了,连张学良等人一起围剿。原来蒋中正只身闯西安,暗留了一手。

此时的南京,正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局势混乱。这时来了一封蒋中正的手信,告之受伤但无大恙,并警告宋美龄千万不要前往西安。

为确保蒋中正的安全,蒋被安排住在张公馆内。学良于莅日一早晋见中正,中正不见,学良在屋外徘徊三时。午后学良进屋看见蒋虽现憔悴但神态安然,案边一本圣经,一杯白水。学良申明目的,并保证蒋的安全;中正明确不在任何压力下谈判任何问题。此后,蒋开始进食。

局势僵持。这时西安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此人是澳大利亚著名报人,叫端纳(W.H.Donald),当时是国民政府顾问,巧的是,和张家父子也有交情,在学良归顺民国之前,曾是东北军张少帅帅府的顾问。

端纳带着南京中央政府的意图,飞往西安。中途在洛阳停留,会见当地驻军全体将领,传达中央指示。当时中央军最主要的集结地在河南至陕西途中的咽喉重镇潼关,指日可达西安。

第二天端纳到达西安。先后与张学良、蒋中正会谈。在得到蒋委员长的生命绝对安全的保证后,端纳飞回南京。第二天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对西安事变宣布为叛乱事件,张学良为叛乱罪,并免去其一切党内外职务。等于实行异地双规。

两天后端纳又飞到西安,随行的有宋美龄、宋子文。宋子文是官方谈判代表,和张学良私谊甚笃。这次坐下来谈判,加了中共代表:周恩来。谈判的结果,众人皆知:组成抗日联合政府,中共军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

至此,毛泽东看到的那一线曙光,经过周恩来的努力,终于成为中共的灿烂阳光。窑洞升辉,黄土变金,宝塔山成为圣地,吸引全国各地热情单纯抗日爱国的人们纷纷前来投奔。泽东在窑洞里意气风发,雄文迭出,指导中共革命方向,同时滋润在又一波爱情的沐浴中。

西安事变的三个因素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毛泽东的出现。他掌握权力后一改以前的革命策略,蒋中正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以为还是老对手。殊不知毛泽东英雄级别和他相当,文采胜过他,且古今结合,中西结合,故锐气也胜过他。蒋中正虽一统中华,但国事初定,内外交困,是底气不足;历史上,古今中外,造反总比守成容易轻松,碰着英主,逐演变成改朝换代的巨变。蒋遇见毛,胜败其实早已天定,不过借着西安事变等等变化出来。什么麻将灌酒都是胜败前的小铺垫,逐渐演变,才让历史丰富多彩不致枯燥。

说句题外话。鲁艺教授大画家石鲁有一幅名画:转战南北。整幅画面是陕北高原,山峦起伏黄土重叠。在一个山头上,立着一人,背对画面,双手倒背。与整个画面相比,人物比例只有小拇指般大。人物虽小,但气势磅礴;山的尽头,有曙光初照,显无限生机。石鲁没有正面画领袖像,人物也只是山水的附属,可是观者无不为画作的气势所震撼,那种气势,不用细看人物像不像(人物寥寥几笔,一看是毛),只有毛泽东才有。毛泽东把握万物运化之根蕴,虽在窑洞里,面壁苍山黄土,算尽英雄我独是,还是看到了生机,而且抓住了它。石鲁是老革命,在延安呆过,因此能画出这样的杰作,其实是精神面貌的写真。

西安事变以张学良护送蒋中正回南京而告结束。这个结果有点令人吃惊。张学良是在当天早晨做出这个决定的,事先未同任何人商量过。以致周恩来得知后,匆匆赶到张府欲挽留时,学良早已去了机场。

突发事件发生后,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在过程中突现,这些相继发生的枝节虽未必能改变事变的基调,却完全有可能改变参与者的观念和意向。张学良最后的决定,即是面对事变过程而做出的反馈。

因为有联合抗日的默契和目标,张学良才发动事变。事变后,他却需面对杀蒋的压力,压力来自中共和杨虎城,以及手下东北军内部部分军官。这是事变的外加项目。短短几天,说客盈门,动员张学良杀了蒋中正,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好在张学良实在没有这样想过,因此还有一个冷静的头脑思考:为的啥?

在这同时,一份西北抗日联合政府的公告出笼,其内容是以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三方组成西北抗日联合政府,独立于国民政府,以张学良为主席,云云。这份公告等于是国中之国的文宣。之前,学良曾经看过这份文件,甚至还三方会讨,但根本没有定论。现在突然公布,无疑是赶鸭子上架,逼学良上梁山。这样一来,事变的性质立马变了,兵谏坐实成谋反。学良又打个嘀咕:为的啥?而且有了反感:不地道。

人非圣贤,孰无私念?在一片杀蒋声中,学良也许动过心,这种心灵机密,只有天知本人知,连老婆都不知。但其后发生的事,倒促成了张学良的决心。杀蒋呼声甚嚣尘上的当儿,中共突然一百八十度转弯,变成保蒋了。而且保蒋的理由和杀蒋的理由一样充足。为了平息东北军内部业已激发起来的杀蒋怒潮,不用学良费心,中共自会派人做通思想工作,就如当初燃发杀蒋呼声那样。学良不懂奥妙,然却因此看到:自己周围,原来中共党员很多。学良不再问十万个为什么,他想通了。

其实,中共有他的痛处。中共革命从一开始就是共产国际远东革命的一部分,受苏联老大哥指挥。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坐正,一时还未能扭转这个局面,而且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泽东相当陌生。以致于斯大林问:他是谁?

西安事变发生后,苏联和日本立即互相指责。苏联指责日本策划了事变,有利于快速侵占中国,在苏联眼里,张学良反苏不反日。日本借此腾出手与苏联在远东较量,这是苏联不愿看到的现实,因为它自己目前正面对德国的野心。日本指责苏联是事变的幕后操纵者,是国际共产主义阴谋的一部分。当事后的情报来源证实日本没插手后,苏联放心了。斯大林认为在目前的中国只有蒋中正能领导抗日,拖住日本的脚步,若换了中共,局势只对日本有利。出于自身考虑,在中共申报杀蒋的报告书上,斯大林批了字:赦!这是中共在杀蒋问题上的转折,学良那时自然不会知道内情。

在张学良自问自答,差不多得到一点答案的时候,一件小事震撼了学良。鲁迅曾为了一件小事而仰视对方,学良文学根底浅,没有仰视,倒是看清察明。在事变的日子里,蒋中正每天做祷告给学良留下深刻映像。在谈判结束后,有一天蒋中正拿出自己的日记给学良看,这是蒋个人的心迹,拿给部下看,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坦示。

蒋中正在日记里每日祷告:求上帝给自己十年时间,平定中国,积蓄实力,与日本宣战!

学良看了,顿时明白蒋中正的苦心,不抵抗的缘由,忍辱负重的艰难。自然也知道了自己临时一脚的分量和后果。

西安事变后,中国立即进入全面抗战,证明蒋中正心迹属实,因为无内要安,所以攘外必先了。

一九七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为侵华战争向毛泽东低头认罪,毛握着他的手,说:要谢谢你们。没有侵华战争就没有我们共产党的今天(大意)。在随后的中日谈判中,中方又放弃了日本数额巨大的对华战争赔款。

暗通款曲和心有灵犀的区别微妙复杂,最后的效果,大致相同。

西安事变让张学良大开眼界,头脑三级震荡,三教九流左中右各色人物统统过一过场。公子哥儿的习性,高傲骄横,天下没有让他服的事。但他一旦服了,就可服的掉身价儿,率真可爱。而让他服的,绝不是什么争富飚阔的事物,往往是市井小民也耍的普通玩艺。蒋和周都是高手,摸透了张学良公子哥儿的脾气才对症下药,一举成功。张学良交往的人,都在同一层次,平日嘻嘻哈哈,不露真章;在下的人,又唯唯诺诺,公子哥儿在温暖窝里长大,顺风潮中成长,阅人不深不精。待学良一旦来到风口浪尖,凉风飕飕才感到身孤势单,平日里的威风全是那草扎的架势,由不得任人操纵,自己只做了他人嫁衣的过手。

西安事变头尾总共十几天,对张学良来说,是几度春秋,人生一世。十几天里,高处不胜寒,人间世态他看了个够。做一方霸主,像老爹?自己不够胆魄;做共产党人?自己不够精狠;再做回国民党?已没了资格,也没了脸。

公子哥儿阅人不深,悟性绝对不差。

真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此时此刻的张学良,和出走的贾宝玉心境一模一样。只有以侍罪之身随蒋而去,是唯一的道路。当初学良有三条道可走,走到现在,只有一条路,没有选择了。

蒋中正和张学良之间有什么契约和交代,目前是个谜。也许他们之间一句话都没有。当张学良告诉蒋中正将跟随他回南京的那一刻,中正已经认命了,当初自己用一局麻将就统一了中国,是汉卿成全的;那么,周恩来用一席酒换来生机,也是天数。谁叫他是张学良,字汉卿呢?

学良回到南京,就被软禁。此后,赵四就一直侍伴在侧,相伴到老。后来到台湾。直到蒋经国逝世,张学良才离开台湾,移居美国。

软禁的初期,学良苦闷惆怅。后来畈依宗教,令他苦中得乐;又研究明史,以史为镜,豁然达悟,逐悠然自得。六零年和于凤至办了离婚手续,和赵一荻结婚,二人终获夫妻名分。

那一晚,学良和赵四心血来潮,也是为了庆贺老婚新嫁,找出东北小坎肩,肚兜,在自个屋里耍起宝来。警卫的不懂,赶紧汇报。蒋中正听了,嘴巴一咧:

娘希匹,这不是泥人转吗!大惊小怪!

张学良后半生随侧在老蒋小蒋身旁,在后期学良其实有离开出走的机会,但学良不做此想。他被囚也是自囚,他是用一个“义”字作他人生的注解,忠孝节义,他力所能及的,只有一个“义”了。

都说共产党无情无义,说对也不对。中共对在其危难时期相帮过的人士基本都心中有帐,予以回报。张学良在中共的功劳簿上位居榜首。毛泽东英明一世,在阶级斗争这根弦上抽了筋,翻脸不认人,伤了众多志士仁人的心,造成很坏影响。周恩来一生因为政治原因,出于无奈有愧于一些人士,令他一直内疚和萦绕于怀的,张学良算头一个。九五年老蒋过世,周恩来也已是沉疴在身于世不久了,但还惦记着学良。手书一纸通过关系传到学良手中。寥寥几字,字字机关:汉卿尚健,仍能饮乎?

学良见字,沉吟良久,答曰:汉卿老矣,及能饭也!恩来闻报,长叹一声,遗憾而终。

关于张学良是否爱国,大陆一直广为宣扬,引为典范。以学良的身价,他若回大陆,人大政协副委员长的交椅稳定有坐。学良没有回去,他爱国,爱的是天国,政治上、地域上的国,他早已舍弃放下;荣华富贵,也早已潇洒解脱。政治争斗,有时如小儿办家,为争一口气。其实张学良留在台湾,不为中华民国,只为蒋家。张和蒋君臣之间的政治交手和结局,多少给残酷和肮脏的政治斗争抹上一些温情色彩,融在历史里,竟有几分传奇的浪漫!试想一下,张学良若落在毛泽东手里,会是怎样一种结局呢?

张学良前半生声色响亮,后半生黯然失色。有人惋惜,有人叹息,要看如何评价人生。人生情义是真,学良两样都不缺。他觅得红颜知己,患难与共,白头皆老;他大义凛然,识得千秋大义,古人云:舍身求义如侍身喂虎。试问,世间得情义者,有几人乎?

挥手忽悠之余,突生幻想:何时也找一个强梁者如布什,冒犯他一下,然后把我关起来,管我吃喝,任我优游,吟诗作画,还上网忽悠,更有红颜相伴(不必知己),人生有何不可?可是明白强梁有的是,唯自己英雄级别不够,于是灰心。

突又猛醒:家庭不就是囚牢?身边的人:父母、妻儿、同事上司、朋友,不个个是吾的囚主?推而广之,天地方物,不就是牢笼?尘世里奔走的男女,不个个是囚徒?心役如囚,唯江湖之上,相忘于情义久矣!

能不忆学良?


补白:历史事件和人物,从人性出发,小事亦能成全大事件。所谓大胆设想小心求证,那是做学问。忽悠的空间是:大节不亏,小节不拘,亦是忽悠的原则,各位高手明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