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轻松的活法

原来是“茫茫人生,何处是岸?”,我今天“活的轻轻松松”为什么?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Life is short,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2006-10-30 13:23:26) 下一个
刚刚读到一个帖子,是有人问20万和40万的两个房子应该选哪个,看到一些人的回帖,心里很有些感触。有人引用了一句经典名言,“Life is short”,但结论却是“应该买个大房子来享受”。相信前半句没有人会反对,没错,人的一生也就30,000天左右,掰着手指数也用不了多久就数完了,更何况前面一二十年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也不明白该如何选择,后面一二十年又是过一天少一天的“悲惨”心情,不算也罢。这样算下来,真正在我们手里的日子也就不到40年时间,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过这40年呢?难道真的是需要“抓紧时间来物质享受”?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有自己有意义的活法儿,但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我举两个例子:著名女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大教授高小霞生前生活俭朴,从不奢谈享受,除了事业,对衣食住行毫无所求,然而她临终前说出了她的遗憾,“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希望下辈子做个家庭主妇来补偿”。加大圣地亚哥分校的教授Kent Wilson,有着传奇般的一生,他年轻的时候炒股票发了大财,此后把钱全都用在自己的科研上,他从来不申请基金,因为那样会“限制自己的科研方向与真正的兴趣所在”,他经常是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晚年身患癌症,虽试遍各样疗法,终究没能胜过癌症。他在病榻上撰写了他的回忆录,表明自己一生“少有遗憾,但年轻时与孩子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如果能重新来过,会多和他们在一起”。透过他们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宝贵的。

有一个试验,就是让你与你熟悉的人在一起,大家一起想“如果我们都只能再活三天,我们该怎样做”。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与家人朋友在一起度过这三天,如果以前与亲爱的人有隔阂,很多人会选择赶快和好,如果是自己的错会赶紧认错,如果是别人对不起自己也会选择原谅别人,不管别人是不是已经道歉。。。从来没有人会选择说“我好像需要到实验室补个数据,这样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就发了”。如果你说这样的试验没什么意义,那么让我们把时间延长点儿,五天如何?十天如何?一百天如何?

说了这么多,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你还会选大房子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