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四孝的故事 zt

(2006-08-23 00:43:25) 下一个
二十四孝的故事 送交者: 24xiao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 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 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戏彩娱亲   据《史记》、《高士传》、《列女传》记载,老莱子是春秋末年楚国隐士,与孔子同时。老莱子对待双亲十分孝顺。当时社会动荡,到处混战,老莱子为使父母免遭兵荒马乱之苦。就带领全家来到蒙山(今山东中部)南麓隐居,靠开荒种地,自食其力。老莱子七十岁时 ,父母年龄更大,为了双亲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他想法子逗老人乐。有时穿五色花衣服,在地上翻跟头,学狗叫,像小孩一样,把父母逗得乐哈哈,他才作罢。有一次,他端着汤饭给父母喝,上台阶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他便乘势做在地上,像小孩样哭了起来,急得二老 赶忙来扶,他却站起来开心地笑着说:“我是故意逗你二老玩。”后人以诗赞道: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   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 。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啮指心痛   曾参,字子舆,鲁国武成(今山东费县)人,天性纯孝。一天,曾参去山里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如何是好,便咬了自己手指。曾参正在打柴,忽然感到心里隐隐作痛,出于天性,他立即意识到家中有事,急忙背柴回家,向母亲问安。母亲说:“家中来了客人 ,有急事,所以我咬了手指,想唤你回来。”曾参亲自下厨,盛情招待客人。后来他在鲁国做了个小官,挣得很少的俸禄,用以奉养父母。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一度在越国做了大官。晚年,曾感慨地说:“当初我身为小吏,所得俸禄不过一二斗米,却欣然自喜 ,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点米能让我供养父母。后来南游越国,住着高堂大厦,吃着山珍海味,却常北望故里,凄然泪下,为什么呢?因为双亲不在了,不由得心里寂寞悲苦。”后人以诗赞道:   母子原来通一气,儿身处处是亲身。家门啮指儿心痛,一片真诚感动神。   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 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生母姓薄,生他时,梦见青龙入怀。刘恒八岁时,被封为代(治所在今河北蔚县)王,必须离开都城,到封地“主持”事务。吕后执政时,薄氏被外放代地,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刘恒贵为藩王,对待母亲尽忠尽孝,早晚请安, 有事必报。一时间,母慈子孝,声名远扬。一天母亲突然发病,刘恒立即召来医生诊治。母亲吃的汤药味苦,药煎好后,刘恒都要亲口尝尝,试过温凉,才让母亲喝。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刘恒也一直侍侯了三年。皇天不负孝行人。母亲的病终于好了。刘恒虽累得消瘦了许多 ,心里却为母亲身体康复无比高兴。刘恒称帝后,生活俭朴,废除肉刑,轻徭薄赋,采用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与儿子汉景帝刘启共同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后人以诗赞道:几辈高堂有老亲,病来方剂贵留神。汉文侍疾躬尝药,愧煞不知定省人。   拾椹养亲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小时父亲就离他而逝,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蔡顺懂事后,就非常孝敬母亲。王莽当政末年,社会动荡,又逢天灾,粮食颗粒无收。“猛虎遍地走,十村九无烟”,即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蔡顺靠采摘桑椹为食,他 把变成黑色的熟桑椹与还没成熟的红桑椹分开装。一天,他正在采集,遇赤眉军将他抓走,看见分装的桑椹,就问他什么原因。蔡顺答道:红色的桑椹还没成熟,吃起来发酸,留着自己吃;黑色的是已成熟的桑椹,味道甜美,拿回家给母亲吃。赤眉军感叹道:“真是个孝子 啊!”随即将他释放,并送给他三斗白米,两条牛腿,让他孝敬母亲。后人以诗赞道:   蔡顺入山拾桑椹,黑红分类问原因。赤眉亦有良心在,斗米豚蹄奖善人。   刻木事亲   丁兰,东汉光武中兴时人。年幼时父母早逝,从小沿街要饭度日。不知过了多少苦日子,在他人的介绍下,他到一家书馆当了一名厨师,虽然工作辛苦,但丁兰从没放弃学习的机会,每天做完饭,他就到书馆学习。年复一年,丁兰长大成人,虽然生活逐渐好转,但他只 要一想到父母早亡,自己没能尽孝,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和难受。于是丁兰就找人刻了双亲的木像,供奉在香案上,终日香火不断,每日三餐,象对待活人一样,到了晚上,丁兰还常常跪在双亲的木像前述说心事,表达对双亲的思念之情。   涌泉跃鲤   汉代人姜云寿,非常孝顺母亲,可是姜母生性怪僻,特别爱喝江水,吃新鲜鲤鱼。为此,姜云寿经常到七八里外的江岸挑水,并买来新鲜的鲤鱼给母亲吃,但无奈家境不好,不能每天让母亲吃到鲤鱼。一天,姜云寿到院内烧香,祈求皇天保佑母亲每天能吃到鲤鱼,喝到 江水,刚说完,后院就崩出一条裂缝,流出江水和鲤鱼,并且从此后院每天都涌出江水、跃出鲤鱼,姜母也能够天天喝到江水,吃到新鲜的鲤鱼了。此事传开后,皇上封姜云寿一家为忠孝之家,而忠孝之名也流传千古。   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三国时吴国吴县(在今江苏省)人,小时聪明伶俐,人称“神童”。父亲在东汉灵帝时官居郡守,一天,去九江拜访世家大族袁术,陆绩随父同去。这时他仅六岁,对袁术的提问,应答如流。袁术破例给他赐坐,又摸着他的头对他父亲说:“这孩子秀外 慧中,冰雪聪明,日后在文学上一定会有成就。”随后让人端来一盘柑橘。陆绩吃了一个后,感觉味道鲜美,想到母亲平时喜爱吃柑橘,就悄悄拿了几个揣在怀里。起身告辞时,不料怀中的柑橘一个个掉在地上。袁术取笑说:“小儿郎是我家贵客,怎么还偷东西啊?”小陆 绩不慌不忙地说:“我母亲平日爱吃柑橘,我见你家柑橘味道特别甜美,就带几个回家给母亲尝。”袁术及周围的人听了都很感动。后人赞道:   当年柑橘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性成忘小节,英雄从古类如斯。   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 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尝粪心忧   庾黔娄,南齐时人,母亲早逝,留下父子两人相依为命。虽然家境贫寒,但庾黔娄刻苦求学,考取了功名,出外作官,而庾父则坚持留在老家。庾黔娄走后不久,庾父就生病了,为此庾黔娄不惜辞官,回家侍奉父亲,尝父亲的粪便以探寻父亲病情的轻重,并烧香祈求上 天的保佑,甚至宁愿自己减寿来给父亲增寿。庾黔娄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庾父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东汉初年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父亲很早去世。时值王莽专政,江革为躲避战乱,背着母亲,弃家出走。途中几次遭遇强人,要虏掠他入伙。江革总是哀求说:“我跟你们去能好吃好喝,那多好啊。只是我的母亲没了依靠,就无法活不下去了。”强 人见他言真意诚,动了怜悯之心,放他而去。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后,他已身无分文,就给人家做佣工,挣钱养活母亲。打水劈柴,放牛喂猪,无所不做。刘秀称帝后,战乱慢慢平息,江革又背着母亲回老家,照样勤恳事母。母亲有事外出,他不用牛马拉车,而是自己 拉车,缓步而行,为的是车子的平稳,母亲坐着舒服。人们都称他为“江巨孝”。后人以诗赞道:   离乱无力供甘旨,不惜一身做凭佣。他日孝廉得乡举,官居谏议劳芳踪。   乳姑不怠   唐朝时的傅陵郡,有一名女子唐氏,不但贤淑,而且持家有道。唐氏的婆婆长孙氏性格凶悍,经常虐待唐氏,还把她赶出了家门。但唐氏不记私仇,仍然每天准备用品食物托人拿去孝敬婆婆。有一次长孙氏生病,牙齿全部掉落,不能进食,唐氏就忍痛断了儿子的奶水, 而给婆婆长孙氏喂奶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后,长孙氏身体复原,而且十分健壮。皇上知道此事后,封唐氏为一品贤淑太夫人。   亲涤溺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从小聪明颖慧,读书过目不忘。一天,他的舅舅李常在书架上随便抽出一本书,向他提问,黄庭坚对答如流。李常十分惊奇,称赞他的学业真是“一日千里”。英宗治平年间,他考中进士,神宗时,任国子 监教授。黄庭坚在文学上成就颇高,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诗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并开创了文学史上著名的江西诗派。书法上,他擅长行、草,与苏轼、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黄庭坚为官刚正不阿,官至知州、吏部员外郎。尽管他地位 高,名声大,侍奉母亲仍一丝不苟。平时母亲的起居饮食,都是自己亲自动手,连母亲用的马桶都是自己亲自刷洗。别人劝他说:“你做了大官,洗刷马桶之类的事,就让婢女去做,何必自己动手呢?”黄庭坚说:“职位再高,也要讲孝道。侍奉母亲,没有什么高贵与下贱 之分。”后人以诗赞道:   贵显天下闻,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弃官寻母   朱寿昌,字康叔,北宋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人。生身母亲刘氏,是父亲朱巽的小妾。父亲的正房太太因自己没有儿子,生性妒嫉,不断虐待刘氏。朱巽平时就怕太太,又听信谗言,竟狠心将刘氏赶出家门。当时寿昌只有七岁。刘氏离开朱家后,迫于生计,忍辱改 嫁他人。从此,儿子与母亲天各一方,毫无音讯。自母亲离家后,寿昌整日思念,常常在夜间哭醒。长大后,他步如仕途,为了找到母亲,吃饭时,从不摆酒肉,每次与别人谈及母亲,都泪如雨下。宋神宗熙宁初年,朱寿昌已五十多岁,决然辞官寻母。他对家人说:“此次 出去找不到母亲,今生今世决不回家!”他记得母亲离家时,父亲正在陕西做官,就一路西行,来到陕西寻母,没想到在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巧遇母亲。母子二人从分手到相遇,已过了将近五十年,这时母亲已七十多岁。寿昌高兴地将母亲一家接到自己家里,精心 侍侯母亲和继父,极尽孝道。后人以诗赞道:   解组挂冠为寻母,芒鞋竹杖遍天涯。针引磁石巧想遇,迎养归来锦上花。   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 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 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就一心侍奉父亲。夏季天气炎热,房间闷热,他每天都要用扇子扇凉枕席,然后让父亲入睡;冬天天气寒冷,家里没有火炉,他总是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窝,为的是让父亲暖暖和和入睡。黄香的 孝名传到太守刘护耳中,刘护爱民如子,便将黄香召进官府,收为门生,之后又送到京城洛阳。黄香用功学习之余,仍像以前奉养父亲,一时名声大振京师,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为官,政绩显著,官至尚书令、魏郡太守。有一年,清河郡(治所在今河 北省清河县)发生一起妖言惑众案,涉及上千人,按律都得杀头。黄香慎重处理此事,分别对待,只处治了几个首领,其余人无罪释放,这一举动,深得民心。后人以诗赞道:   一枕清凉一扇风,冬天冷被暖烘烘。由来至孝天生就,莫笑黄香是幼童。   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 ,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闻雷泣墓:   魏朝王衮,其父王仪是一名将军,在一次战败后被杀,王衮见父亲死得冤屈,就辞去大夫一职,回乡种田养蚕,尽孝伺奉母亲。王衮的母亲害怕响雷,每次听到雷声,都要王衮在旁边陪伴安慰。王母病故后,王衮每次听到雷声,仍会跑到母亲的墓前陪伴,并跪拜哭泣道 :“衮在您身边,母亲不要害怕。”这样一直坚持了整整三年,而王衮的孝事,从此便流传开来。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 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 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恣蚊饱血   晋朝人吴猛,幼年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吴父去世后,吴猛为父亲 守丧三年,三年里他烧纸供奉,早晚祭奠,从不间断,受到后人的赞誉。   埋儿得金   郭巨,字文举,西汉隆虑(今河南省林县)人。生性纯孝。父亲去世后,对母亲更加体贴,妻子也很孝敬婆婆,夫妇二人堪称孝子孝媳。望着称心如意的儿子、儿媳,母亲心里十分高兴,常对人说:“我家中儿子、媳妇对我的孝敬,就是那皇帝老儿恐怕也享受不到啊! ”有一年,中原大旱,饿殍遍野,米价贵得如同珍珠一般。郭巨侍奉母亲饮食仍像往常一样,自己却与妻子以野菜谷糠充饥。当时郭巨的儿子刚三岁,每当吃饭时,总要抢着分吃郭巨给母亲的食物。郭巨便对妻子说:“眼下饥荒,儿子分吃母亲的食物,弄不好都得饿死。不 如埋了儿子,以便养活母亲。母死不可再生,儿死尚能再育。”即把儿子抱到野外,拿起铁锨挖坑。忽然挖出一罐黄金,上边有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人不得夺!”郭巨惊骇不已,抱儿回家。后人以诗赞道:   莫责乡愚求养志,恐分甘旨竟埋儿。真诚一念格天地,土变黄金是此时。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