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国人的家庭观 zt

(2006-08-23 00:43:25) 下一个
德国人的家庭观 作者: 沈海滨   德国人很重视家庭,有极强的“治窝”精神,一个舒适的家是许多人生活中的第一追求。      德国民间有一个笑话,刻画德国人和法国人生活追求的不同。据说有一天上帝忽然降临人间,分别赏赐给一名德国人和一名法国人各一块同样大的土地,并对他们说,十年后我再来看你们。十年后,当上帝再次来到人间时,德国人已经在土地上盖起了房子,建立了一个舒适的家,而邻居法国人的那块土地上仍然一无所有,本人却穿着短裤、哼着小曲在晒太阳。      家庭是德国社会的细胞。德国社会之所以稳定,是因为这些细胞都健康正常。尽管上世纪60年代以来,“性开放”、“性自由”的浪潮席卷欧洲,对家庭形成冲击,但未能动摇德国传统家庭这支基本队伍。      过去,中国人对西方家庭存在某种误会,认为在西方家庭中,子女长大了不顾父母,因而老年人晚景凄凉。据观察,至少德国的情况并非如此。德国人比较现实,子女长大了,父母老了,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双方愿意分开居住,各得其所,极少有三代或四代同堂的事情。但这并不等于子女就不关心老人,就没有了天伦之乐。子女平时也常去看望父母,老人如有就医、办事等需要,做子女的也是全力以赴,不辞辛劳。在德国,老人都有养老保险,有固定的收入,经济上无需求助于子女,因而独立性相对较强。      德国人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各方都强调独立性,自尊又尊重别人的意愿,相互间不那么依赖。这不仅表现在处理同老人的关系上,也反映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他们对儿童要求极严,很少迁就,更谈不上溺爱了。婴儿出生后,大部分时间是躺在儿童车里,父母从不又抱又拍;稍为长大一点,蹒跚学步了,摔倒在地上父母是不扶的,得自己爬起来再走。到了晚上,看完7点多钟的儿童电视节目,儿童就该上床睡觉了,父母亲晚上招待客人或外出看戏,都没有儿童的份儿。这种抚养子女的方法也是德国家庭的一大特色。      应该说,德国人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是认真而严肃的,玩世不恭受到谴责。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认可非婚同居这种生活现实。这也许同德国人的务实传统有关。因为结婚有许多法律问题、财产问题,而非婚同居则简单得多。德国的许多非婚伴侣也是恩恩爱爱,长期厮守。      我认识的一对老年伴侣已同居了25年,各人仍用自己的姓,保持财产的独立,但相互关心体贴不亚于结婚夫妇。老头子两次住院,老太太天天带着鲜花、食品去探望,回家后也是精心照料。老头子去世后,老太太为他的丧葬及其他善后事宜,足足奔波了一年有余。当然,结婚仍是大多数德国人的选择,而且不乏恩爱夫妻和和睦家庭。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