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这一次还是解放军,让我们泪流满面 zt

(2008-05-15 05:12:02) 下一个
这一次还是解放军,让我们泪流满面

2008年05月14日 东方早报  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


  13日10时,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里,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对着电话大声命令:“带上精干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向汶川进发!”

  电话那头传来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嘶哑的声音。几个小时前,这位将军率领一支30人的先遣队,冒着余震频频、山体滑坡的危险,于大雨中突入这次地震的中心汶川县映秀镇,并已经救出300名伤员。

  “解放军到了,人心就定了!”“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被解放军官兵从断壁残垣中救出来的受灾民众,来不及擦去身上的血污喜极而泣……

  开进、开进,徒步开进!开进、开进,摩托化开进!开进、开进、铁路机动开进!开进、开进、空运空投伞降机降开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因为解放军只有一个信念:早一秒到达灾区,就能多拯救一条性命!谁是最可爱的人,已尽在不言中。

  截至昨晚10时,以成都为中心,解放军各军兵种紧急投入抗震救灾的第一梯队约3万官兵,已在方圆300公里的重灾区争分夺秒救人,所有的重灾区均已被解放军抗震救灾部队覆盖。2万后续官兵正昼夜兼程向灾区集结。除此之外,另有5万包括海军陆战旅、二炮导弹旅在内的抗震救灾官兵正采取不同方式向灾区开来。“未来数天内,投入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将达到10万人。”(温总理语)

  尽管桥毁路损,尽管大雨滂沱,尽管给养与补给一时难以到位,可透过央视直播画面,先期到达的解放军官兵不计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身影,全国人民真切感受着、感慨着:你们———最值得人民尊敬的你们,特别听指挥,特别肯吃苦,特别能承受,特别能战斗!国难当头,你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国家有难,舍我其谁!人民遭灾,我不上谁上!为了灾民早一刻摆脱灾情煎熬,为了在断壁残垣中拯救更多生命,你们再次发扬了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再次演绎了载入史册、已凝聚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的“九八抗洪精神”。

  什么叫真正的人民军队,什么是危难时刻最可信赖的人———对今天的年轻人,没有比较,也许认知还不是那么清晰。

  拿“九八”抗洪比,拿今春抗雪灾比,是作纵向对比,有人(譬如部分年轻的网民)还不那么信服,还存有些许疑虑。那就让我们对中美军队在抗灾中的表现作个横向对比:

  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疯狂袭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千万灾民望眼欲穿,可美国大兵和国民警卫队的表现又如何呢?直升机象征性投几个沙包就以天太暗为由拉倒了,至于兴师动众驶来的两栖登陆舰,只能算是为新奥尔良的灾民壮胆来了。新奥尔良市警察局长沃伦·利雷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愤怒地表示:“灾难发生后,我们对联邦政府充满期待,可在灾难发生后的头三天时间里,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在灾难发生48小时后,第一批国民警卫队分乘40辆装甲车开进新奥尔良,然而,令我们震惊的是,他们抵达目的地后所做的第一桩事居然是找地方睡觉和打牌!在整整72个小时里,我们没有得到他们的任何帮助。我现在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打不赢伊拉克战争了。”

  有比较才能分高下。解放军在人民危难时刻敢顶、敢扛的战斗能力,只是广大读者所能直接感受到的能力。相对隐蔽的另一种战斗能力是招之即来的“快速反应”能力,包括指挥调度能力,集结投送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信息通畅能力等等。识者所知,救大灾犹如打大仗、硬仗,解放军汶川亮相,其能力和战斗意志,直接检验新时期中国军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之进步,展示和印证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之阶段性成果。强兵佑国,解放军能力之强,民众未必人人感同身受,但我们的“对手”一定深切感受到了并不断感受着……

  打虎亲兄弟、上阵子弟兵。汶川、茂县、绵竹、都江堰……千万解放军官兵,人民关注你们,感谢你们,你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零八”抗震救灾壮举,将再次铸就中华民族无所畏惧、百折不挠的英雄史诗。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这一次,还是解放军!

总理脸上布满悲情,更写着勇气、信心和希望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四川汶川大地震,神州震惊,世界揪心,牵动无数民众的同情心。

  截止到昨晚10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万余民众罹难,人民群众财产损失难以计数……观电视直播画面,凝视一片片满目疮痍、残垣断壁,我们强忍悲痛;噩耗接踵而至,伤亡人数持续攀升,我们不忍卒睹。

  肩负抗震救灾总指挥的温家宝总理,从灾情突发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算起,已经在抗灾一线连续奔波近40小时。

  我们看到总理席不暇暖,倾力部署抗灾,言辞谆谆,叮嘱再三;我们读到总理忧心如焚的表情;我们体会总理悲痛而急切的心情;我们听到总理沙哑而坚定的声音:“人命关天,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灾情牵动着党中央的心,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时间作出全力组织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随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抗震救灾作出统一部署。一个个决策在中南海定夺,一道道指令由中南海发出……

  各级党委和政府、国务院各部委、交通、民航、电力、电信、铁路、卫生等职能机构全力以赴各司其职;专业救灾队伍、医疗救护队伍、震情监测队伍,从北京、从震中周边省区、从祖国的东西南北递次出动;救灾帐篷、食品、药品、被絮、手电、甚至搜索警犬源源向灾区调集……

  人民有难,舍我其谁。危难之际,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又是解放军官兵义无反顾率先开进,成都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包括空降兵在内的各军兵种全面动员,2万多名官兵先期抵达震区迅速展开投入救灾,另有3万多名官兵正在星夜兼程……“需要多少解放军我们调集多少解放军。”———总理的承诺掷地有声。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让全国人民在悲痛中深感欣慰的是,伴随地震余波一起传递的不只是灾害的动态统计,更有党和政府沉着应对,果断、得当、及时奋力组织抗震救灾的滚动消息及抗震救灾的实时进展……我们由此坚信,有一个“视民如伤”的政府,一支“视民如伤”的军队,13亿国人一定能众志成城,把地震的灾难损失降至最低。

  据报道,汶川大地震的瞬时破坏力(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如此国难,检验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我们看到,面对如是灾情,党和政府临危不乱,反应速捷,局面掌控能力,指挥调度水准,救灾抢险机制的实际运作效果都得到了相当的提升。笔者32年前是首批进入唐山地震现场的部队成员,在那里救灾50多天。与今天的救灾情况相比,在速度、效率、秩序、能力等多方面,32年前后可谓有着天壤之别。

  灾难当头,总理的表情就是人民的信心。积改革开放30年之成果,我们有充足的物力和财力用于抗震救灾;有行政问责机制为抗震救灾提供纪律约束;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抗震救灾提供法律保证,确保民众及时获悉震情变化及救灾进展……国难兴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注定与天灾人祸、艰难曲折相伴相随,这不是历史的宿命,而是历史对国家民族的大考。

  我们为灾区同胞的不幸深感悲痛,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失去信心。面对灾魔,我们不仅需要镇、勇气、信心,更需要奉献爱心。战胜灾魔,最需要真情,也最能见证真情,我们必须携手奋进。汶川大地震发生两天来,上海市民自发组织赈灾捐款、捐物、献血,为减轻灾区人民的痛苦承担了我们的力所能及。灾难凝聚人心,灾难聚集爱的力量,今天上午,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上海警备区机关,将组织机关干部集体赈灾,市各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将带头为灾区人民捐款。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为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尽全体市民的一份责任。

我们的心与震区人民连在一起

  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

  日本著名灾害学家寺田寅彦早就正告人们:天灾总是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降临。昨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截至昨晚10时撰写此文时,汶川县城与外界的交通通讯仍处于中断状态,四川全省死亡人数已经超过7000人。这是32年来四川省内发生的烈度最大的地震,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烈度最大的地震,其所造成的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现在还难以估计。在此,早报向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表达深切哀悼,向受伤的同胞表达真诚慰问,向地震发生后抢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军队及武警指战员表达我们的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对汶川地震反应快捷,胡锦涛总书记迅速做出救灾抢险的重要批示,温总理立即飞赴灾区指导救灾,并在飞机上向全国人民发表重要讲话以安定人心。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救灾二级预案,多个中央部委迅即部署和实施了首轮救灾举措……我们坚信,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一定会尽最大可能减少本次地震的损失。

  汶川大地震的冲击余波波及大半个中国,甚至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在上海,包括早报所在办公大楼在内,中心城区众多高层写字楼宇,也不同程度“品尝”到了余震带来的震感和短时的惊慌失序。

  眼下,早报和广大市民怀有同样的心情:一方面高度关注灾区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危,祈祷灾区民众能尽量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则关注本次地震对上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此,昨晚早报评论员连线华东师大灾害学知名专家罗祖德教授,就有关地震灾害的问题进行了交流,罗祖德教授的研判与本市官方在第一时间发布的结论相吻合。

  历史上看,有记载的震源在上海本地的地震只有一次,距今已有400多年,震级为里氏3.7级,算不上破坏性级别。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上海出现过几次地震,但震源均不在上海本地,只是受余震影响而已。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但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属于国内少震、弱震地区之一,因此,无论是地理板块结构、地震历史,还是从现状计,汶川地震在上海引起“连锁反应”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广大市民无须过度惊慌。

  对自然灾害作地理学分类,旱灾属片(面)灾害,水灾属线灾害,地震则属典型的点灾害,因而在同一时期内,地震不可能在国内多个地区大面积发生。然而,尽管这个判断来自科学,尽管上海处于“非地震带”地理区位,并不是说上海的市民和政府对地震灾害可以不加理会,可以高枕无忧,恰恰相反,由于上海开埠至今,从未发生过大地震,历代上海人对地震的破坏性缺乏直接感受,防震救灾预案亦未经受实践考验,因而可以想见,无论是市民和政府,对防范地震的警惕性到预防知识都是需要提高的。本次汶川大地震,正好为上海提个醒,从政府的防震预案到市民防震知识的普及,都是一次很好的补课机会。

  在上海,我们尚有补课机会,但是对于灾区的人民来说,是否有补课机会已经退居其次,他们当前最需要的,是我们最及时的帮助。在同胞遭遇如此巨大灾难之时,我们理应伸出援手,助他们一臂之力,以共渡时艰。每一个市民应该明白,帮助受灾同胞,就是在实实在在为国分忧,就是实实在在体现同胞手足之情。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我国地区之间无论经济关系还是人文关系都更为紧密。在此次灾难的主灾区四川地区,来沪务工人员即有数十万人,他们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发生在他们家乡的灾难,某种程度上,也是上海的灾难。问候身边的四川人,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同身受。灾难的发生地很远,但是灾难的气息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人没有理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从来国难兴邦。在现代化道路上,我们所遇到的每一次天灾人祸,都是一次次学习的机会,一次次心与心的凝聚。它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熟的磨难,在灾难中,我们再次学习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天下。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