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型J-11B将成中国空军主力战机
2008年01月15日 军事文摘
鉴于国内航空制造技术同俄罗斯的差距已大为缩小,像当年那样大规模引进Su-27、Su-35的情况将不可能再出现。
中国引进“苏霍伊”战机15年来,空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航空界也走成了“购买-仿制-自主创新”这三大步。尽管这一军工界最大外购项目耗资百亿美元,超过了解放后50年间国内航空界的研发总投资,却还是物有所值,中国就此实现的技术进步是很难用金钱来计算的。
目前中国成都飞机公司自行研制的J-10轻型战机大量装备解放军空军,中巴合资研制的廉价高效战机FC-1“枭龙”也已投产,再同沈飞的重型战斗机J-11B实现搭配,使中国购买俄罗斯战斗机的需求已大为降低。据俄罗斯外贸部门报道,1997年中国在沈阳设立生产线后的几年间,一直进口其Su-27的部件,而在2005年以后这一进口停止。对于原来协议中尚未完成的供货,中方要求用购买偏重于攻击性的Su-30来代替。为了给国产航空母舰提供舰载机,据说中国方面已向俄方购买了Su-27的舰载型Su-33型的两架样机进行试验,如满意的话可能购买50架,对这笔价值25亿美元的大生意苏霍伊公司目前寄予很大希望。
由于Su-30、Su-33毕竟是Su-27的变形,总体性能相差不多,中国的需求量肯定不会很多。俄罗斯的苏霍伊公司为了保住中国这个90年代最大的市场,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又首次亮相了最新的Su-35型,在今年夏天的莫斯科国际航展该型机更是做了全性能展示。据俄方自称,该型机将于2009年投产,在空战中可以同美国第四代战机F-22抗衡。这种带有浓厚商业推销味道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中国在研制第四代战斗机尚未完全成功之前,虽有可能再采购一些,却会主要立足于国内自产。鉴于国内航空制造技术同俄罗斯的差距已大为缩小,像当年那样大规模引进Su-27、Su-35的情况将不可能再出现。
“苏霍伊”型战机体积大,设计时又留下改进空间,升级的余地很大。苏联和俄罗斯装备Su-27后20多年来,就推出了一系列改型而形成一个庞大飞机家族,至少十几年内还会是其空军的主力。中国自产的J-11B同样有继续升级的余地,随着科技进步可进一步更新雷达、航电设备、发动机和机载导弹等。由于国内自行研制的J-10战斗机属于轻型机,只装配一台发动机,作战半径小,主要用于在国土防空或在浅近周边作战。J-11重量接近于J-10的两倍,装配两台发动机,作战半径接近1000公里(如采取空中加油还可增加一半),是中国空军实施外向作战特别是中远程攻击的主要机种。在中国自研的第四代战斗机还未列装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J-11肯定还会作为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攻防兼备的利器,在其B型后还可能会发展出C型、D型,使Su-27这一家族在中国也出现一批外貌相似而内在配备不同的孪生兄弟。
引进“苏霍伊”系列战机并加以仿制,并最终通过改进而推出J-11B的过程,可谓中国空军和航空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J-11B的成功,也是中国资格最老的航空企业沈飞集团再一次腾飞的象征。通过消化、吸收,通过引进Su-27战斗机技术,沈飞集团连贯地学习到苏联-俄罗斯飞机工业的发展方式、研究特点和技术脉搏。中国航空部门在引进俄罗斯武器后,又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和自主开发,既吸收了俄制装备合成性好、价廉和战斗性能强的特点,又对其传统的粗笨、电子和人-机功能差的弱点进行改进,形成了虽秉承苏俄风格却又有中国特色的武器。沈飞集团的J-11B对Su-27的改进,正是中国航空业在长期画龙后的“点睛之笔”。这些成就,充分说明近些年来国内航空技术在厚积勃发的基础上得到了举世瞩目的蓬勃发展,今后的中国空军将能更好地发挥对外主战铁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