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斯大林常用格言名句激励军民 zt

(2008-01-13 05:22:08) 下一个
斯大林常用格言名句激励军民

2008年01月13日 大河网-河南商报


  编者按:斯大林从青年时代起就在俄国投身革命。他虽是格鲁吉亚人,但在俄罗斯语言、文学方面的功底深厚,传承了普希金语言那种朴实无华、用意深邃的神韵。

  斯大林一生中写过、讲过不少精彩的话,亦引用过一些传神的俄罗斯俗语、格言。透过一些名句、佳语,人们可以看到斯大林其人的某些侧面,领略和分享这位伟人的思想、人格和语言的魅力。本文作者李景贤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格鲁吉亚共和国大使。

  “魔鬼并不像画的那么可怕”

  1941年6月22日拂晓,希特勒撕毁了1939年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他倾尽了几乎全部兵力和军事装备,以期“闪电般”“吞掉”苏联这个“东部大国”。

  在关系苏维埃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斯大林毅然决定在德军入侵四个半月之后,于11月7日照常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并在阅兵式上发表鼓舞士气的讲话。

  斯大林在讲话中特意引用了一句俄罗斯俗语:“魔鬼并不像画的那么可怕!”最高统帅这一“灭魔”呐喊,通过无线电波顿时响彻了苏联220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无垠领土的上空。

  就在这一天,将士们成批成批地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

  斯大林调动了全国一切力量和资源来奋起抗敌。他十分重视全军、全民的思想动员工作,在他的号召下,涌现出了一大批鼓舞士气、增强斗志的优秀作品,比如,招贴画《祖国——母亲在召唤》、交响曲《列宁格勒保卫战》、革命歌曲《神圣的战争》、文学作品《普通一兵》和《丹娘》。马特洛索夫和卓娅就是苏联英雄群体中两位杰出代表。前者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后者在刑场上面对德国刽子手“斯大林在哪里”的追问,大声吼道:“斯大林同志就在自己的岗位上!”

  斯大林自己也常常用一些俄罗斯名句来激励全国军民坚持战斗到最后胜利。

  经过1417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苏联以牺牲2700多万人的高昂代价,在美、英、中国等盟国的大力支援与配合下,终于摧毁了当年几乎横扫整个欧洲大陆的德国军队,消灭了大批曾以铁蹄践踏过许多亚洲国家的日本军队,为全人类赢得最可宝贵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战争胜败,人人有责”

  1995年3月16日,我(作者:李景贤)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出任大使,不久就结识了斯大林的孙子叶甫根尼·朱加什维利。

  叶甫根尼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被德军俘虏后英勇牺牲的雅科夫·朱加什维利的儿子。叶甫根尼有个伯伯叫华西里,也曾参加过卫国战争,官至空军中将,已病逝;有个姑姑叫斯维特兰娜,当时还健在。叶甫根尼原来一直居住在莫斯科,苏联解体后,才回到故乡格鲁吉亚定居。他那时也就五十开外,身板壮实,留着典型的“斯大林胡”,目光炯炯有神,酷肖其祖父。

  1996年2月6日上午,叶甫根尼打电话告诉我: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刚刚摄制了一部名为《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的故事片,由他本人出演其祖父斯大林。他邀请我和夫人下午到厂里去看样片。

  观片前交谈时,我有意想从他那里弄清楚一个问题: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清晨发动对苏战争后,他的父亲(雅科夫)是什么时候最后一次见到他的祖父(斯大林)的。他不假思索答道:“6月22日,就是德国人开始进攻苏联当天的下午,我的祖父把我的父亲特地叫到办公室,沉稳地说:‘不要紧的,上前线打仗去!战争就是战争。战争胜败,人人有责!’”

  反击德军的炮声打响后不久,雅科夫作为一名苏军上士就上了前线。斯大林的大儿子华西里·朱加什维利后来作为一名飞行员,也参加了抗德战争。

  《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这部片子着重描写雅科夫被俘后在德国集中营的英勇不屈和惨烈牺牲,也有其兄华西里驾驶战机迎击德军飞机的镜头。影片有段话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当德国人企图劝降时,雅科夫抬起他那高贵的头颅,镇静地说:“当我还年幼时,父亲(斯大林)就不止一次对我说:‘罪大莫过于背叛祖国’。”“我这个人既不会买,也不会卖。消灭法西斯——这才是我的‘本职工作’!”

  “用战士换元帅——不干!”

  在前苏联,有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当希特勒得知被德军俘获的雅科夫的身世后,提出要用斯大林这个儿子来换被苏军俘虏的德军元帅保卢斯。斯大林知道希特勒这个交换条件后,淡淡地说:“用一位战士去换个什么元帅——不干!”苏联影片《解放》就是这样描写的。

  在与叶甫根尼交谈时,我特地向他求证上述说法的真实性。他说,这种描写他也注意到了,这不失为一种可能性。但他又说,战后他曾专门问过他的祖父,当祖父得知希特勒提出“用士兵换元帅”后是如何表态的。

  斯大林当时是这样回答的:“这件事发生在一天深夜里。助手向我报告: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刚来过,说希特勒提出要‘用士兵换元帅’。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缓缓说:‘这可办不到!要是这样,其他士兵的父亲会怎么说?’”《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这部影片就是这样描写的。

  对于斯大林有关“用士兵换元帅”的表态,我看到、听到过上述两种不同的“版本”。孰对孰错,无从判断。不过,两种不同“版本”都证明了同一个事实:斯大林在国难当头时,也为“大我”舍“小我”,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义无反顾,毅然献给了国际反法西斯的神圣事业。

  (摘自《百年潮》2007年12期 作者 李景贤)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