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华盛顿观察 红线已划,美国打不打伊朗? zt

(2007-11-23 02:22:36) 下一个
华盛顿观察 红线已划,美国打不打伊朗?

2007年11月23 日 星岛环球网 来源:美国《华盛顿观察》


布什政府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针对伊朗的核项目口诛笔伐不断,先是布什在10月中公开警告,伊朗拥有核武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副总统切尼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美国)不会允许伊朗拥有核武。”

伊朗总统内贾德也不甘示弱,在11月7日向世界宣称,位于境内纳坦兹(Natanz)的3,000个加工浓缩铀的离心机已经开始运作,标志着伊朗正式跨入有能力制造核弹的时代。

11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针对伊朗核项目的调查报告出台,结果好坏参半:伊朗政府虽然提供了过去核项目的信息,但拒绝透露今日的核项目运作情况,并公开违反联合国的决议,继续进行其浓缩铀的工作。

“文攻”之余,也不忘“武吓”,美国计划空袭伊朗核设施的传言自今年开春以来一直没有间断过,时不时抢占美国媒体的头条。内贾德面对外界质疑的声明,不但公开和美国叫板,称美国是个“衰弱国家”,不会攻打伊朗,更扬言伊朗若是真地遭遇美国袭击,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尽管华盛顿和德黑兰的“唇枪舌战”显然已经开打,华盛顿对于军事选项还是多所保留。台面上的吆喝虽然越来越响,台下却积极运筹帷幄,急欲通过强硬的外交手段来压伊朗弃核。

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出台后,美国政府拉拢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常任理事国以及德国,希望能再度对伊朗实行新一波的禁运措施,通过非军事的手段拔除伊朗这个肉中刺。

“美国现在正全力以赴,试图通过外交方式解决伊朗的核问题。”美国海军分析中心(Center for Naval Analysis)研究员阿巴斯·沙米(Abbas Samii)表示,“就我所知,美国没有对伊朗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计划。”

美国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帕特里克·克罗森博士(Patrick Clawson)也强调欧美在外交场上联手应付伊朗核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应该完全让欧洲国家来领导同伊朗的核谈判。考虑到美伊之间的历史纠葛,就算我们释出善意,丢出一些‘胡萝卜’,也会被伊朗看作是‘毒萝卜’而非‘甜萝卜’”。克罗森说,“我们(美国)只是坐在乘客座上,就算会对(领导谈判的欧洲)司机指指点点,并不表示就是我们在开车。”

欧美联手掐紧伊朗金融咽喉


布什政府今年初通过放松对澳门汇业银行的金融钳制,让朝鲜松了一口气,从此朝核僵局出现突破性转机。华盛顿从中总结经验,认为金融制裁可以成为十分有用的谈判工具,并决定转施于伊朗身上。

10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和财政部长鲍尔森联手宣布美国30年来对伊朗采取的最为严厉的制裁措施,对由伊朗革命卫队操控和拥有的个人、银行和企业实施经济制裁。由于这25个个人和企业同伊朗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命脉紧密相连,欧美试图通过掐紧伊朗金融咽喉来逼其就范的企图明显。

目前,美国政府正积极劝说联合国安理会的其他常任理事国——英、法、中、俄——以及德国仿效美国的做法,与同伊朗革命卫队相关的个人和企业断绝来往,并推动安理会对伊朗进行第三波制裁措施。布什登高一呼,已经引来英法的呼应。德、中、俄则对单边的国家制裁行动保持戒心。

德国一直是伊朗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同伊朗最大的三家银行停止往来,无疑将严重伤害两国的经贸关系,这也成为德国政府迟迟不愿随美国旨意动手的重要原因。不过,美国财政部立法禁止在伊朗每年投资超过2千万美元的外国公司在美国做生意,在此压力下,已经有不少欧洲公司对伊朗止步:德意志银行在今年7月成为最后一个放弃伊朗市场的德国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HSBC)也不再接受新的伊朗客户。

从2006年起,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对伊朗的贸易额就呈现下滑,今年持续走下坡路。英国首相布朗甚至表示可能限制对伊朗天然气和石油开发计划的投资,这一步无疑将对伊朗的经济带来重创。

克罗森认为,美国让欧洲国家出面,对伊朗的经贸和金融施加“断根”压力,无疑是想让伊朗政府感觉到发展核项目的经济成本实在太高,而不得不选择放弃。

此外,对伊朗实施禁运,尤其是禁止对伊朗输出敏感的军民两用技术,可能会延缓其核项目的进展,这一点也获得华盛顿保守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员、伊朗问题专家迈克尔·鲁宾(Michael Rubin)的同意。

“若是西方国家禁止企业投资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甚至停止对伊朗输出石油,可能都不会让伊朗改变发展核项目的决心。就算各国实施更为严厉的经济制裁,伊朗遭遇的困境都不会如她在1980年代打了8年的两伊战争时所遇的来得严重。”鲁宾表示,“话说回来,经济制裁能禁止对伊朗提供与核子开发相关的贸易和援助,减缓其核项目的发展,也给了外交谈判更多的运作时间。”

伊朗虽然是世界主要原油生产国,但受到国内炼油厂不足的限制,每年还得进口高达50亿美元的石油。

军事打击,难为中国?


当欧美同伊朗在外交场频频过招之时, 有关“先发制人”地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讨论从未停过。在华盛顿,新保守主义人士力陈过去数年来对伊朗的外交攻势没有奏效,只是让伊朗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使其核项目发展到今日。鲁宾在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同事、美国驻联合国前大使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就说,华盛顿决定是否采用武力的时间点,已经接近了。

鲁宾虽然没有直接证实博尔顿的预测,但也直言华盛顿的确划了这么一条红线——伊朗境内布什尔(Bushehr)核设施的进展程度。

“(美国的)红线就在于(燃料供应国)俄罗斯是否开始对布什尔的反应堆注入燃料。一旦反应堆有了核燃料,任何使用武力停止反应炉运作的做法,都会伴随着极高的环境灾害风险,”鲁宾指出。

以色列曾在1981年对伊拉克的奥西拉克(Osirak)反应堆实行空中打击,那一行动就是在法国开始对该反应堆提供燃料前夕进行的。华盛顿的许多军事观察家相信,美国最后若真的动武,可能也会借以色列之手。

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于11月16日宣布其核燃料制造商TVEL将于近日对布什尔输出首批核燃料,并让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1月26至29日对其进行检验,这暗示着,鲁宾的分析若是正确,华盛顿的确会如博尔顿所料,很快对是否军事攻击伊朗做出决策。

克罗森则坦言,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的调查报告已经出台,但是外界对伊朗核项目的了解还是很少,雾里看花的结果是,没有人能真地算准伊朗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制造出核弹。由于形势不明朗,华盛顿明知使用武力的后果非同小可,还是不愿意将军事打击这个选项拿下台面。但他深信,军事选项不到了“非常境地”(extreme circumstance)是不会被考虑的。

“美国目前最希望看到的还是通过欧洲国家领导的外交谈判,最后由联合国安理会共同达成决议,对伊朗实行制裁。”克罗森说,“但万一联合国这条路行不通,美国也有后着:以单边经济制裁、武器禁运和军力的恫吓,来说服德黑兰放弃核计划。”

即便有了英国和法国当靠山,甚至德国最终回心转意倒向华盛顿,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还是得面对为难的中国和俄罗斯。在新一轮的制裁伊朗声浪中,中国政府已经发出谨慎的音波。

11月19日,中国表示来不及派人参与美、英、法、俄、德召开的讨论制裁伊朗的国际会议,六国遂商议择期再聚。中国的谨慎行事已经引来不少欧美观察家的另眼相看,质疑中国是为了自身利益在“扯美国后腿”。

“有人说中国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愿制裁伊朗,也有人说中国认为伊朗离制造核武还有段很长的距离,所以不值得反应过激。”克罗森说道。“无论如何,从政治意义来看,中国若是能同欧美国家站到一起,是有很大意义的,也能对伊朗传达出国际社会同仇敌忾的信息。”

“现在,美国并不是在‘实施制裁’和‘什么事都不做’之间做选择。美国的着眼点是,究竟是多边主义能够停止伊朗的核项目,还是更积极的单边手段会奏效,” 鲁宾最后警告说,“中国的不同立场只会让军事选项的可能性大增,反而坏了中国原本的打算。”(作者:徐琳)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