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德国首次向恐怖分子妥协 用巨额赎金换人质安全 zt

(2007-10-28 16:14:14) 下一个
德国首次向恐怖分子妥协 用巨额赎金换人质安全

2007年10月27日 青年参考 记者:陶蹊

在德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被阿富汗武装人员绑架的德国工程师鲁道夫·布莱希施米特于10月10日获释,从而结束了持续近3个月的德国人质危机。据德国《明镜》周刊近日报道,为了换取布莱希施米特的获释,德国政府不仅向绑架者支付了数十万美元的赎金,而且“迫使”阿富汗政府释放了数名绑架者的同伙。据报道,这是近30年以来德国政府首次向恐怖分子妥协。

  1.看守的脸色是人质命运的晴雨表

  9月底的一天下午,德国工程师鲁道夫·布莱希施米特待在阿富汗中部瓦尔达克省山区的一个山洞里,满怀期待地等着“好消息”——如果绑架者能够顺利地与德国政府达成“交易”,他很快就会被释放。在他对面,站着绑架者的一名守卫,斜挎着一支“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时不时地瞟他一眼。在他们的旁边,还有一名阿富汗医生。

  布莱希施米特现年62岁,患有心脏病,需要定时服药。被绑架的当天,他不得不跟随绑架者徒步行走了150公里的山路,再加上长达两个多月的监禁生活,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因此,绑架者找来一名医生,对他进行身体检查。

  那天,绑架者的头目一直通过手机与派往喀布尔的“信使”联系,指挥他们与德国驻阿富汗大使馆进行“交易”。负责看守布莱希施米特的那名武装人员,显然也非常关注事情的进展,时不时地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最新消息。尽管听不大清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于布莱希施米特来说,那名看守的脸色其实就是自己命运的晴雨表——他的脸色没有大的变化,这说明前方的“交易”还算顺利。

  然而,在获得了一条最新消息后,那名看守的脸色风云突变。他端正了手中的自动步枪,将枪口对准了布莱希施米特,拉动枪栓,将子弹推上了枪膛。布莱希施米特意识到:前方的交易可能“砸锅”了,绑架者要杀死自己了!这时,那名阿富汗医生冲到布莱希施米特身前,一个劲儿地冲看守摆手,劝说他冷静下来。看守犹豫了一会儿,终于放下了枪。

  2.他见过年轻时的本·拉登

  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工程师,布莱希施米特到过很多国家,参与建筑设计、建造和维修。他曾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开挖油井,还曾在中东的约旦工作过。布莱希施米特曾对人说,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与本·拉登家族做生意时,曾经遇到如今的“恐怖大亨”奥萨马·本·拉登,但彼此间并没有什么交往。虽然长期在海外工作,但他从未遭遇过危险。

  2003年,布莱希施米特来到阿富汗,试图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获得不错的收益。他在那里设计建造了仓库、冷藏库,还帮助德国驻阿富汗大使馆设计了新游泳池。他的儿子马库斯也来到阿富汗,与父亲在喀布尔共同经营一家建筑公司。

  今年7月,布莱希施米特承接了一项来自阿富汗政府的工程——维修位于阿富汗瓦尔达克省的苏丹湖大坝。苏丹湖位于喀布尔西南约120公里处,是一个用于灌溉的水库。水库大坝修建于20世纪初,因年久失修,加上持续的降雨,大坝曾于2003年3月部分坍塌,引发的洪水淹没了附近数个村庄,造成多人死亡。今年以来,大坝上又出现了数条裂缝,阿富汗政府能源水利部于是委托布莱希施米特的公司,对坝体进行加固。

  3.警察是绑架者的“同谋”

  与阿富汗的许多地区一样,瓦尔达克省的安全形势也并不乐观,塔利班武装经常在该地区与阿富汗政府军交战,外国人遭绑架的事件亦有发生。布莱希施米特对此有所担忧,但瓦尔达克省警察部门的负责人对他说,苏丹湖大坝周边地区是“安全”的。

  7月18日,布莱希施米特与合作伙伴吕迪格·迪特里希,一同前往苏丹湖大坝。迪特里希现年43岁,也是一名德国工程师。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一名阿富汗商人和5名当地雇员。瓦尔达克省警察部门派出7名警察,对他们实施保护。

  沿途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但当布莱希施米特等人开始对大坝进行勘察的时候,一伙武装人员突然从附近的山丘上冲下来。不可思议的是,担任护卫的7名阿富汗警察竟然未进行丝毫抵抗,就将布莱希施米特等人“交给”武装人员,随后迅速“溜之大吉”。布莱希施米特后来坚定地认为,那些阿富汗警察是绑架者的“同谋”。

  抓获目标后,绑架者立即转移,强迫布莱希施米特等人随他们在大山中穿行,仅第一天就步行了150公里。虽然迪特里希比布莱希施米特年轻得多,但身体状况更为糟糕,两天之后,已经虚弱得无法随绑架者继续转移了。眼看这名人质成了负担,绑架者索性开枪将其打死。7月22日,迪特里希的尸体在瓦尔达克省被找到。

  和迪特里希相比,布莱希施米特无疑是“幸运”的,但作为人质,他的生活着实难熬。绑架者每天只给他一片面包、两个生洋葱和一片瓜作为食物,使得他总是处于“即将饿死”的状态。他曾被囚禁在一个洞穴中长达一周,洞穴里漆黑一片。绑架者们的生活似乎过得不错:他们经常抽大麻,向布莱希施米特描述“天堂”的美景。

  4.不排除“向勒索让步”的可能

  绑架事件发生后,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发言人优素福·艾哈迈迪,宣布该组织对这一事件负责,要求德国政府从阿富汗撤走所有驻军,并要求阿富汗政府释放监狱中的塔利班成员。德国政府的立场很明确:不会从阿富汗撤军。在迪特里希遭枪杀后,德国总理默克尔态度强硬地表示:“我们不准备对塔利班的要求进行回应,我们不会向勒索让步。”

  然而,默克尔的表态更像是给国内民众及盟友美国看的。据《明镜》周刊报道,绑架事件发生后,默克尔政府即组成了由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领导的“人质危机处理小组”,通过相关渠道与绑架者接触,而且并不排除“向勒索让步”的可能。

  尽管塔利班武装声称对绑架事件负责,并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条件,但德国政府认为,绑架者并不是塔利班成员,而是当地的一些普什图族武装人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勒索钱财。这个判断成了德国政府与绑架者谈判的一个“借口”——既然对方并非塔利班这样的恐怖组织,而是普通的犯罪分子,双方自然可以谈判。

  可是,在布莱希施米特看来,绑架者即便不是塔利班成员,也是塔利班的同情者和支持者。绑架者将塔利班称为阿富汗的“主人”,并称塔利班计划于2009年春夺回喀布尔。绑架者们认为,德国在阿富汗扮演的角色与美国没有什么不同,德国同样是阿富汗的敌人,德国驻军对阿富汗诸多平民的死亡负有“部分”责任。

  5.用巨额赎金“建一座大房子”

  绑架者的头目自称叫尼萨姆·乌丁,他向德国政府提出了巨额赎金的要求。即使准备“向勒索让步”,德国政府也不愿做对方的“自动取款机”。在谈判中,“人质危机处理小组”试图尽量降低赎金的数额,以便让布莱希施米特的家属有能力全部支付,而不用政府掏钱。

  尼萨姆·乌丁很快便厌倦了这种“拉锯战”的游戏。他威胁道,如果德国政府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把人质“卖”给塔利班。如果布莱希施米特真的落入塔利班手中,性命可能不保,德国政府面临的麻烦无疑会更大。于是,“人质危机处理小组”答应了尼萨姆·乌丁提出的赎金要求。双方约定:尼萨姆·乌丁派出两名“信使”前往喀布尔的德国大使馆内领取赎金,他们拿到钱并脱身后,绑架者把布莱希施米特移交给当地的国际红十字机构。

  9月26日是双方约定“交易”的日子。正当绑架者的两名“信使”要走进德国大使馆时,阿富汗政府的情报人员突然出现,将他们逮捕。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尼萨姆·乌丁相当愤怒,严词谴责德国政府不守信用。德国“人质危机处理小组”对这一变故深感意外,他们向尼萨姆·乌丁保证,将把赎金和他的两名“信使”送到瓦尔达克省的山区,以换取布莱希施米特获释。双方将新的“交易”时间定在10月10日。

  然而,阿富汗政府并不愿意释放那两名“信使”,因为卡尔扎伊总统已经向美国总统布什承诺,决不再同恐怖分子谈判。直到10日早上8时,阿富汗政府仍然不同意放人。在此情况下,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直接给卡尔扎伊总统打电话以施加压力,最终使得车队能带上两名“信使”及时前往瓦尔达克省。

  通过电话,“人质危机处理小组”听到了双方“交易”的全过程,包括尼萨姆·乌丁清点赎金的声音——都是面值百元的美钞,总计数十万美元。“我已经买了一大群羊,将来我还要给我的家人建一座大房子。”尼萨姆·乌丁兴高采烈地说。

  当天晚上,结束了近3个月人质生活的布莱希施米特被送到了德国大使馆,与德国驻阿富汗大使汉斯-乌尔里希·赛特共进晚餐。在吃着意大利通心粉、喝着本国啤酒的时候,布莱希施米特说,他今后还会回到阿富汗,甚至再去危机重重的南部地区,因为“那里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