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苏军用2000多万军人的鲜血学会打仗 zt

(2007-09-21 04:25:49) 下一个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苏军用2000多万军人的鲜血学会打仗

2007年04月16日 中国网 徐焰


研究战争史时,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想全面了解交战两军的作战效能,必须对比各自投入的兵力、兵器和损失数。在苏德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几十年中,两国公开的数据都隐讳己方损失,直至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及随后俄罗斯公开历史档案,两德统一后的德国政府经过重新调查又于1999年公布了详细的战时损失,这场人类战史上战斗伤亡最大的战争的许多真相才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苏联卫国战争以最终消灭纳粹德国而告结束,不过这一辉煌也曾遮盖了战争初期的阴影。战后苏联的史书上长期只颂扬己方英勇并列举歼敌数字,却基本不谈己方损失,这显然不能很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其实,斯大林战时在掌握了双方大致损失数字后,曾告诫苏军将领“要学会像德国人那样以少流血取得胜利”。战争末期任苏军总参谋长的安东诺夫大将回忆,有一次,最高统帅突然问他:“当初为什么老打败仗”安东诺夫先讲了一句“我们的作战方式还是老一套”,接着又按照习惯讲起空军和坦克使用不当等具体原因。斯大林不满意地打断说:“您一开头讲得很对,后来又讲起了细枝末节。”接着,这位最高统帅露出微笑,讲了一句对战争初期的中肯分析——“简而言之,我们还不太会打仗。”

一、无情的数字说明苏军付出了最惨重伤亡的学费


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宣布苏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失170万(死35万,伤103万,失踪37万),杀伤了450万德军,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张。1946年1月,全苏人口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1]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过去苏联战史上轻描淡写地提到失利时,都归咎于敌人兵力、技术装备占优势,很少检查己方的主观因素。1969年出版的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对战争初期也只有英勇抵抗的记述而删去了败绩。作家西蒙诺夫后来撰书称,朱可夫私下对他感叹道:

“我们是在战争进程中学习并学会了战争,于是开始打击德军,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不好意思写我军在战争开始阶段不稳定的表现。而部队当时是不稳定的,不仅仅是退却,而且是逃跑,是张皇失措。……具体地说,战争初期我们不仅上边打得不好,下边也打得不好。”

20世纪90年代苏德两国公开的伤亡数据统计[2],恰恰清晰地印证了朱可夫这段话。

苏军、德军损失情况表

时间 苏军损失 德军损失

1941年 阵亡失踪299万, 伤131万 死亡失踪35万(死30万), 伤100万
1942年 阵亡失踪399万, 伤408万 死亡失踪58万(死50万), 伤150万
1943年 阵亡失踪198万, 伤550万 死亡失踪95万(死70万), 伤200万
1944年 阵亡失踪141万, 伤509万 死亡失踪190万(死123万), 伤300万
1945年 阵亡失踪63万, 伤219万 死亡失踪270万(死110万), 伤150万
总计 阵亡失踪1001万,伤1818万 死亡失踪630万(死380万),伤900万

(说明:在苏德战场上,德国的仆从军死亡约60万人;苏军战线上也有波、罗、保等国盟军和游击队参战,损失数超过德国的仆从军。)

如果除去被俘数,只从苏德两军的作战伤亡对比看,1941年下半年是2:1,1942年是3:1,1943年是2.7:1,1944年为1.4:1,1945年为1比1。由此可以看出苏军的作战效能是越打越高,确实如朱可夫所说的,“在战争进程中学习并学会了战争”。

二、战争初期触目惊心的损失令人深思


纵观人类战争史,苏德战场的战斗伤亡空前,尤其是苏军在战争初期有1个方面军、19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德军合围歼灭,这一教训极为惨痛。据德国战时统计,共抓到苏联战俘576万人(其中包括抓到的民兵、随军民工甚至是家属),九成以上是在1941年6月至1942年秋这段时间。俄罗斯统计被俘、失踪军人共有455万,因战后找到逃散藏匿民间者93万人,实际战俘为362万。这些人因受折磨残害,近半数即178万人死亡。过去西方常宣传苏联虐待德军战俘,而从德国政府公布的250万东线战俘中有40万人死亡的数据看,其死亡率不足六分之一。由此可见,苏联对俘虏虽有不善待之处,还要比德国好得多。

战争初期苏军连遭惨败,自然有农业集体化、肃反等极“左”政策伤害了部分民众而影响士气的政治原因,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成百万身体强健并有武器的军人缴械就俘。起初苏军指挥水平较低,官兵军事素质比德军差,也能从战争初期会战的损失中看出。

苏联卫国战争最初一次会战,是1941年夏的白俄罗斯防御战。是役苏军减员41万,其中34万人牺牲或失踪。当时德军宣布俘虏了苏军28万,苏联史学家承认这一数字是可信的。

1941年7月中旬到9月上旬的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杀伤德军25万,自身减员75.9万,其中牺牲和失踪48万人,当时德军宣称俘虏了30万人也是可信的。

1941年7月至9月的基辅会战,被希特勒称为“战史上最大的合围战”,德军伤亡10万人,宣称俘苏军66万人,过去西方普遍引用这一数据。据俄方解密档案,苏军会战中减员70万人,其中牺牲失踪61万人。因斯大林拒绝朱可夫、布琼尼的后撤建议,最后有45万部队落入德军合围圈。这些人中有几万人突围,并有些人牺牲,被俘至多、35万人。

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前一阶段的维亚兹马防御战,德军称俘虏苏军65万人。据俄罗斯档案记载,从10月初至12月初,苏军在莫斯科以西的防御战中杀伤德军25万人,苏军减员65.8万人,其中牺牲和失踪51万人,估计被俘者在40万人左右。

进入1942年后,苏军战斗意志虽有增强,却因初战损失了多数久经训练的老骨干,部队内多半是新兵,刚搬迁的军工厂的弹药产量又不足,其整体军事素质与德军的差距还大于开战初期。这一年苏军被俘数虽减少,战斗伤亡却是德军的三倍。同年初,朱可夫指挥的勒热夫一维亚兹马进攻战役,苏军伤亡77万人,却未能粉碎莫斯科以西的敌军。5月间的刻赤防御战和哈尔科夫进攻战失败,苏军分别失踪了16万人和17万人;随后在防御德军夏季攻势的沃罗涅日一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中,苏军在26天内减员56.8万,其中失踪达37万(德军只称抓到8万俘虏)。西南方面军政委赫鲁晓夫后来的回忆中说,“部队已被敌人击溃”,司令员铁木辛哥用广泛设炊事车开饭的方式才收拢了部分逃散人员。朱可夫战后与美国人谈到1942年夏天时,承认苏军又一次到了几乎被压垮的边缘。

在战争初期,苏联的武器产量多于德国,装备损失也大大超过敌人。1941年苏联坦克产量为德国的三倍,1942年达到四倍,苏军装甲兵的主力T-34坦克在综合性能上又优于德军装甲兵的主力Ⅲ号和Ⅳ号坦克。然而,因组织协调和保障不力,当时苏军坦克损失量竟达德军的六倍。1995年俄罗斯出版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恢复了1969年初版时被删的部分,里面记录了开战一年五个月的装备损失是——“我们损失了4.3万门火炮、3.2万辆坦克和将近2.3万架飞机。大量的坦克和飞机由于故障在我军匆忙撤退时留在了当地。”

三、经浴血锻炼最终在作战效能上超过德军

苏军在战争中最可敬之处,在于经历了1941年至1942年的惨重损失并没有颓败,反而在浴血锻炼中积累了战斗经验,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从人员损失统计也可看出双方大抵达到了相等。

在斯大林格勒前四个月的防御和后两个半月的反攻中,苏军阵亡失踪共47.7万人,负伤64万人,造成了德军及其仆从军损失约110万人(德军约80万),其中俘敌20万(德军10万人)。由于苏联人口比德国多一倍,德军又处于两线作战,双方相等的损失量使希特勒无法承受,纳粹政权在巨大的消耗战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打退了德军最后一次战略进攻,自己转入全面反攻,其伤亡量却在整个战争期间最为严重。从7月至9月,苏军阵亡达68万人,失踪11.5万人,负伤183万人,作战部队在三个月内减员达三分之一。同一时期德军死亡24万人,负伤75万人,失踪5万人。从伤亡比看,此时苏军是德军的2.7倍,显现出刚扭转战局的苏军组织进攻的水平还比较低,采取的多是正面平推并以密集兵力猛冲,未能达成合围歼灭战。此时德军官兵还多是有丰富经验的老骨干,经过对苏战争磨炼其战斗技能正在高峰期,虽然败退仍基本保持了完整建制,并给苏军以重大杀伤。

进入1944年,苏军对德军连续进行了“十次打击”,铁拳一记比一记沉重。6月下旬至8月底,苏军在白俄罗斯进攻战役中粉碎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全歼28个师,共毙伤俘敌54万人。是役,苏军阵亡失踪18万、负伤59万人,减员量仍高于德军。8月下旬苏军在罗马尼亚进行的雅西基什尼奥夫进攻战役,一举歼灭德军16个师,击毙15万人,俘虏10万人(随后罗马尼亚人将其扣留俘获的4万多德军也交给苏军),苏军只阵亡1.3万,负伤5.3万,成为总伤亡量大大少于德军的首次战役。

在战败前一年,德国因兵员枯竭实行了“总体动员”,征兵限额已从16岁至60岁,部队中老少参差且新兵众多,军事素质严重下降。此时苏军征兵年限也到了下至17岁、上至55岁,不过官兵经验日益丰富,兵力、装备和士气也均处优势,以机械化兵团突击迂回和各军兵种协同的水平都大为提高。在1944年秋至1945年初,苏军举行进攻战役时人员的战斗损失大都降到德军之下。

1945年4月中旬,苏军发起了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柏林战役,16天便攻克了法西斯巢穴,以阵亡8.1万、负伤28万的代价,击毙德军15万、俘虏48万(内含20万伤兵)。若加上数万被后送的德军伤兵,苏军单纯以战斗伤亡而论仍少于德军,并在很短时间取得卫国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其陆军的作战威力和战术水平被公认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峰。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共动员了2700万人,有1000万人牺牲和失踪,1800万人次负伤后其中500万人残废退伍。凯歌高奏时苏军只剩1136万人,不过从最高统帅到下层官兵大都已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行家,军事素质超过了此前号称世界陆战头强的日耳曼武士。

经历了对德战争锻炼的苏军移师出兵中国东北时,在与多由新部队组成的日本关东军作战中,其作战的人员损失率更是大大低于对手。从1945年8月9日开战至8月18日关东军基本停止抵抗,十天内苏军阵亡1万人,负伤2.5万,宣称击毙日军8万人。据日本厚生省战后统计,此间关东军死亡为4.6万人,而苏联公布的击毙数中还包括投降后拘押时的死者。不过以苏日双方的统计对照,仍可看出苏军对日军作战的效能无疑要更高些。

在现代社会,不仅经济建设要讲效益,战争也要讲求效益和指挥艺术,其主要标准也是以尽量小的损耗取得最大战果。从这一要求来衡量,卫国战争初期的苏联显现出指挥水平的重大缺陷,特别是只强调总体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对人命和物力损失重视不够,这从更深层次讲又是斯大林时代体制上的弊病造成。残酷的战争实践证明,那种不惜高投入、大损失的低效益式的作战,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大国也难以长期承受。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苏军官兵都改变呆板地执行命令、服从瞎指挥的积弊,斯大林也比较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据朱可夫回忆,柏林战役原定在五一节前结束并宣布胜利消息。然而德军的顽抗比预想要强一些,至4月30日仍有部分市区未攻克。朱可夫只好打电话向斯大林报告:

“我们还需要两天时间才能拿下柏林。”

当时朱可夫以为最高统帅会表示不满,听筒中传来的是平静和蔼的声音:

“没什么可着急的。要爱护人,不需要无谓的牺牲。”

残酷战争的幸存者,通过无数鲜血终于学会了如何驾驭大规模战争。空前的血战锻炼了苏联的领袖和军民,苏联人民赢得了战争,这也是研究战史数据所得出的结论。

注释:

[1]据苏军战后清点分类统计,共阵亡517万,伤痛死164万;失踪者中被俘362万(被俘后死亡178万人),逃散93万。军人共死亡866万,还死亡50万应征后未及入伍者。

[2]德军死亡统计中将阵亡、伤病死亡合并,因伤员只统计救治未亡者;其战时总死亡485.9万,其中380万死于东线。此外,德军在东线被俘250万,成为战俘后又死40万。

(作者简介:徐焰,少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来源:《外国军事学术》 2006年第9期)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