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攻打真主党:美国收拾伊朗的一次演习 zt

(2006-08-22 16:25:53) 下一个
攻打真主党:美国收拾伊朗的一次演习 亚洲时报 Ehsan Ahrari 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近日又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美国布什政府……与以色列的报复打击计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假设这种说法成立,那么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形象将大打折扣。以色列未能摧毁真主党的作战能力是一次惨败,其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灭了美以的威风,而且还将对美国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赫什在文章中写道,总统乔治•布什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逃避越南战争的兵役,而进入德克萨斯州空军国民警卫队,因此对空军的实战应用缺乏经验和了解。副总统迪克•切尼则钻了法律“空子”同样避开了越南战场,可是他却天真地认为:“若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的地下军火库及指挥部成功发动空袭,便能降低以色列面临的安全威胁,同时还将为美军对伊朗地下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揭开序幕。”   白宫方面“极力否认”了该文章的真实性。白宫新闻秘书斯诺表示“文章内容大多都是虚构的”,他还对文章所引用的“匿名消息来源”表示“质疑”。不过,《纽约客》杂志的编辑却支持赫什的观点。   美国国务院认为,以军的轰炸行动将“巩固黎巴嫩政府的政权”。然而,这种逻辑本身就值得怀疑。大肆破坏、滥杀平民、致使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难道这场灾难能够巩固黎巴嫩政府的统治吗?   无论破坏性是大是小,空袭行动绝不会对黎巴嫩政府的统治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同理,以军派出地面部队也只会迫使黎巴嫩人民团结在真主党周围。当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受到侵略时,人民中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凝聚力,这是美以在策划攻打黎巴嫩时根本没有想到的。   布什政府只要翻查一下历史资料,就会知道80年代初以色列入侵并占领黎巴嫩时所带来的灾难,而真主党的创建正是以军侵略并占领黎巴嫩的直接结果。   许多年前,美国前总统甘乃迪曾经谈到了白宫如何区别处理政治事件成败的问题。他说:“胜利者总会有很多父亲;而失败者永远只是孤儿(Success has many fathers, failure is always an orphan)。”这正是布什政府不愿承认事前已获悉以色列将对黎巴嫩发动空袭的原因。不过,赫什却不信这一套。   罗伯特•诺瓦克(Robert Novak)也是美国的资深记者,在政界中拥有极广的人际关系。他在8月6日发表文章写道:“以色列政府试图将真主党赶出黎巴嫩南部地区是经过以色列国防军详细策划的。24天前美国官员曾通知我,他们将会给以军一个星期的作战时间,然后国务卿赖斯(Condoleezza Rice)会出面促成停火。然而,以军策划已久的行动却未能速战速决,因为真主党的确是一个可怕的战斗机器。”   赫什在文章中不仅赞同诺瓦克的上述分析意见,而且还谈及布什政府计划轰炸伊朗核设施,并希望与以色列共同分享伊朗和黎巴嫩的情报。据报导,伊朗为真主党提供了大量关于修建地下设施贮存火箭炮及其它武器方面的意见和协助。   美国的原计划是想协助以色列发动空袭。赫什在文章中援引一位与美国空军交往甚密的匿名人士说,“对我们空军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成功摧毁伊朗境内的一系列目标。于是,美国带着新的策略对以色列军方说:‘我们何不集中火力进行轰炸,还可以交换关于伊朗和黎巴嫩的情报。’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赫什在文章中还对美国部分伊朗专家关于布什政府的臆测表示赞同。毫无疑问,政府内外的新保守派势力对攻打伊朗已是望眼欲穿,因为伊朗被美国视为除北韩之外最主要的敌人。叙利亚对美国或对以色列的威胁较小。因此,布什政府希望以色列能为美军空袭伊朗做一次示范。赫什写道,切尼的想法是“看看以军如何进攻黎巴嫩,我们就会知道如何进攻伊朗”。   如果以色列成功摧毁真主党武装,那么布什政府将会借助埃及、沙地阿拉伯和约旦这三个逊尼派穆斯林国家之手来向伊朗施加压力。可以说,这个计划无需美国花大力气,因为这三个亲美阿拉伯国家不愿看见什叶派穆斯林的势力日益强大。   但是,真主党的顽强抵抗及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却让逊尼派国家的领导人始料不及。赫什在文章中写道,逊尼派领袖原本争相批评真主党,但是“在目睹自己的国家爆发抗议以军轰炸黎巴嫩的群众示威后立即转变了立场”。   赫什对多名美国政要在黎以冲突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也相当有意思。对于黎以战争,拉姆斯菲尔德抱着矛盾心理,而赖斯则沿袭了一贯以副总统切尼为主、缺乏独立思考的行事作风,这也是前任国务卿鲍威尔的一大特点。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伊里亚德•艾布拉姆斯(Elliott Abrams)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密切,因此“支持以色列(攻打黎巴嫩)的计划”,尽管他的发言人矢口否认。而参谋长联席会议则再一次扮演了“软骨头”的角色,不敢向副总统切尼及其它新保守派势力提出异议。   目前黎以双方已经达成了停火协议,那么谁胜谁负也就成了热门话题。从阿拉伯国家的角度来看,这场冲突有两个赢家和三个输家。最大的赢家当然是敢于跟高科技装备的以军相抗衡的真主党。真主党领袖哈桑•纳斯鲁拉虽然长期遭到美国和以色列的批评和斥责,但通过这场战争他却将自己成功地塑造成一位阿拉伯民族英雄。   第二大赢家便是向真主党提供火箭炮及培训的伊朗。不过,伊朗仍然有可能成为布什政府政权更替计划的下一个目标。   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最大的弊端在于:总是不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甚至一错再错,重蹈覆辙。赫什在文章中透露,白宫故意歪曲了关于真主党和伊朗的情报,这种做法和污蔑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出一辙。   显然,黎以冲突的三个输家分别是以色列、美国和黎巴嫩的民主政治。同以军刀来剑往一个多月后,真主党虽然也有人员伤亡,但仍然斗志昂扬。另一方面,以色列政府内部却开始了一场战后相互推卸责任的口角之争,其结果也许会导致总理奥尔默特下台。   如果布什政府确实将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轰炸看作是空袭伊朗的一次“演习”,那么现在白宫必须慎重且长远考虑对伊朗采取的政策。最后,黎巴嫩民主政治的发展前景已是满目疮痍。   黎以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美国最终认识到选择战争并不能使黎以冲突得到和平及长远的解决,于是对伊朗采取积极接触的外交政策。   本文作者Ehsan Ahrari是总部设在美国维吉尼亚州(Virginia)亚历山德里亚(Alexandria)的国防谘询机构─Strategic Paradigms的执行总裁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