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休克疗法之父”谈苏联解体内幕 zt

(2006-08-22 16:25:53) 下一个
  俄罗斯前代总理,“休克疗法之父”叶戈尔•盖达尔出版了新书《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讲述了苏联解体前所遇到的政治和经济困难。 全面危机   1991年货币危机、国家财政收入下降、预算赤字增长,这些都迫使印钞机加速运转。钞票发行量创下苏联几十年来的最高历史纪录。   政治危机愈演愈烈,政权摇摇欲坠,苏联政权的威信越来越低。一些国家过去曾表示愿意就苏联债务重组签订协议,但是到了1991年,都变得谨慎起来。   苏联领导人甚至想用政治作交易换取数额不多的资金,如许诺与韩国恢复外交关系,换取其5亿美元的贷款。苏联政府竟然在未经储户同意的情况下提取单位和公民存在对外经济银行的外汇存款,包括戈尔巴乔夫本人因在国外出版书籍而获得的外汇(当然,他本人可能不知道此事),但外汇仍不够用。   对外经济银行无法按时支付进口商品的货款,苏联的轮船因拖欠货款和停泊费用而被扣押在外国港口。当时政府各部门之间信函往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国外的苏联专家怎么办?没有钱给他们发工资,也没有钱让他们回国。   稳定经济的最后希望落在七国集团1991年夏天的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希望邀请他出席会议。普里马科夫为此前往伦敦,在英国电视台谈到了苏联崩溃可能出现的危险,如果西方不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就会混乱。西方领袖们无法拒绝戈尔巴乔夫,邀请他参加了会议,但是没有答应提供资金上的帮助。   1990年底至1991年初,苏联领导人陷入极度困惑之中,一方面不使用武力就无法保护帝国;另一方面只要动用军队就无法获得西方的财政援助。 纷纷独立   1990年2月至3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分别举行最高苏维埃选举,主张独立的一方大获全胜。1990年春,波罗的海三国发表独立宣言。紧随其后的是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1990年底,苏联大部分地区拒绝服从苏联宪法。   戈尔巴乔夫试图说服立陶宛精英们必须维护苏联,但是没有成功。当时只剩下一条路:严厉而果断地动用武力维护帝国的完整。   1990年春的政治局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没能通过最终决议。1990年底至1991年初波斯湾燃起战火,西方国家不再盯着苏联,此时苏联的一些政治精英认为,可以用武力解决波罗的海问题了。苏联报纸是这样描述1991年1月在立陶宛发生的事件的:“1月7日向立陶宛空投陆战部队,1月8日部队开始保卫新闻大厦和其他一些设施……”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议会以及莫斯科市苏维埃和列宁格勒市苏维埃纷纷谴责苏联军队在立陶宛的举动。库兹巴斯矿工的罢工委员会要求苏联总统辞职。西方对苏联领导人表示了强烈抗议。戈尔巴乔夫对局势的描述最确切:“到处散发着火药味。” 走向分裂   西方与莫斯科对话的语调越来越冷淡。外汇──财政问题尚未解决。苏联领导人急需西方的贷款,于是作出让步。那些决定动用军队的人相互指责,推脱责任,寻找替罪羊。   1991年1月,总统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切尔尼亚耶夫上书戈尔巴乔夫说:“这一次必须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或是您坦率地说,不能容忍一寸土地脱离苏联,要采取包括动用坦克在内的一切手段,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或是您承认,这是个中央无法控制的悲剧性事件,您需要谴责那些使用武力和造成人员伤亡的人,并追究他们的责任。第一种情况意味着您将亲手葬送这5年来您所说和所做的一切。承认您本人和国家尚未准备好革命变革,走上文明之路,不得不仍按老一套来处理问题和对待人民。在第二种情况下还可以扭转局面,继续奉行改革方针。不过,局势已不可逆转。”   在西方的压力下,戈尔巴乔夫决定与1991年1月对立陶宛动武事件划清界限,实际上发出了明确信号──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成为既定事实。这是戈尔巴乔夫的无奈之举,面临的外汇──财政灾难限制了苏联政权的行动自由。   1991年春,戈尔巴乔夫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无法再靠武力保住帝国。1991年3月至7月发生政治突变,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联合起来,打算根本改变苏联的国家体制。在1991年7月30日的新奥加廖沃谈判中,戈尔巴乔夫对各共和国领导人作出关键性让步,同意实行单渠道税制。按照这种税制,苏联政权将在国家资金来源这个最关键问题上完全依赖各共和国。实际上,这是促使帝国解体的一个决定,它将成为一个较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参考消息》7.26原载7月3日俄罗斯《独立报》)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