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导弹背后的故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 zt

(2006-08-22 16:25:48) 下一个
央视《大家》播出节目《导弹背后的故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下面是节目内容。   [宣传片解说]   一次举世瞩目的导弹发射;一个惊心动魄的危急时刻;一次事关成败的艰难抉择;这一切他将如何应对;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向您讲述导弹升空背后的故事。   [开场白]:1944年,28岁的黄纬禄先生在英国伦敦的一家工厂实习,那个时候纳粹德国研制的导弹经常会光临伦敦的上空。一天,一枚“嗡嗡”怪叫着的导弹,就爆炸在离黄纬禄的实习车间只有10米远的地方。他的5名工友在这次惨烈的爆炸当中遇难,而黄纬禄先生却侥幸的逃过了一劫。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爆炸却使得他的一生和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   [解说]二战期间,伦敦上空经常被英德之间的空战所笼罩,很多伦敦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对于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3年5月才刚刚来到英国进修的黄纬禄来说,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的经历却是刻骨铭心的。这一次,一枚德国最新研制的秘密武器落在了厂房里。   主持人:您在英国实习的时候曾经亲自经历了一次德国,当时是V-1导弹的轰炸。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   黄纬禄:对,这个厂子对实习生也算是一个优待吧!上班的时间比正式职工要晚半个小时,他们八点上班,我们实习生可以八点半去。有一天我是八点半去的,厂子把门的说:“今天厂子被炸了,今天不上班。”我那一天去了,厂子被炸,我也不知道炸在什么地方了。等到第二天进去一看,就是我实习的那个部门的窗外,大概10米左右,V-1的一个炸弹炸下来。   [解说]德国人的V-1导弹其实就是装着炸药的无人驾驶飞机,它从法国北岸飞抵伦敦上空,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秘的V-1导弹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黄纬禄:V-1飞行的时候,就是啪啪啪的声音,声音很大,你要了解它这情况,所以你走在路上也不要害怕。只要听到发动机还在响,它不会掉下来。   主持人:还在往上飞。   黄纬禄:就怕在你的前方往你这边来,突然发动机停下来了,这时就危险了,它马上就要俯冲。这时候你要是来得及,还可以趴在地下,或者躲在隐蔽的地方,还可以躲一躲。那一次炸这个地方,因为我不在场,也没有听到什么声音不声音。   主持人:当时有伤亡吗   黄纬禄:当时有5个人员在里面工作,当场就死掉4个,还有一个重伤,送医院,还没到医院,途中就死掉了。如果我在那地方,再早半个小时,跟他们一道上班,我就是那个五分之一的人,最后也要死,所以今天就没有机会跟你对面交谈了。   [解说]由于英国空军装备了速度更快的喷气式飞机,V-1导弹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在英吉利海峡的上空,没有防空能力的V-1很难摆脱英军飞机的歼灭,它逐渐失去了作用。然而纳粹德国还有一个秘密武器,1942年10月,他们制造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弹道导弹,威力更大的V-2导弹。   黄纬禄:那时候我们很早就在英国听到讲,德国有一个秘密武器,它重量有14吨重,从地下可以飞过来,那时听到觉得有点像神话,14吨重怎么一下子能够飞过来?   主持人:您觉得还不太相信?   黄纬禄:等到轰炸了一段时间,英国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总归是间谍手段,弄到了一个V-2没有发射的,整个的实弹,弄到一个。弄到以后就解剖开了,放在博物馆里供民众去参观。   主持人:都可以看?   黄纬禄:都可以看。   主持人:当时有没有保密?   黄纬禄:这个因为是德国人的东西,不需要保密,并且它还有个简短的说明。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在博物馆里有这个东西看,我那时虽然对导弹一无所知,但是对科学的东西还是感兴趣。   主持人:您记得有多大吗,当时?   黄纬禄:直径大该是1米多。   主持人:差不多这么粗?   黄纬禄:长大概有七、八米,这整个算是一个庞然大物。当时看到这个(导弹)就觉得,假如我们国家有这个东西,也不至于被人家欺负得这么苦。   主持人:那时有没有想过自己将来可能亲自去做,从事导弹的工作?   黄纬禄:不敢想!   主持人:不敢想,觉得没有这样的可能?   黄纬禄:对。在那个地方看到德国的V-2,还是我们现在搞航天工作的一些同志当中,我有可能是比较早的。我当然不敢讲我是第一个。因为后来德国失败了,那时苏联同美国都派一些专家到那地方去挖它的人员、资料,这样对它了解更多一些。   [解说]1947年5月,黄纬禄回到了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从事电信工作,五十年代,他研制成功的“双路发报机制度”“保密电话机”等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由于工作出色,黄纬禄有机会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这是一个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作用的会议。1956年初春的一天,中南海怀仁堂内云集了陆、海、空三军高级将领和技术专家,会议的主讲人就是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先生。   黄纬禄:到场一看,是陈赓大将主持这个会,别的都是些高级将领。   主持人:您那时候是什么军衔?   黄纬禄:我那时没军衔。我就是研究所的,还是算普通老百姓。那时候过去一看,过去就很少见到这些将军的面,顶多见到一些少将而已。现在一看,上将、中将……肩章都是金光闪闪的。一到那个地方,我能参加这个会,已经是非常光荣,将军们出生入死为建设新中国,我算老几?我什么事情也没干过,也能到这里来听讲?钱学森一讲,把普通导弹的原理讲一讲,然后就讲导弹对国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建议、希望,我们中国也要搞这个导弹。当时虽然觉得条件不够,钱学森当时也讲:“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中国人不比别人笨,中国人一定可以办到!”   [解说]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成立,第二年黄纬禄所在的通信兵电信技术研究所整体划归五院,他的新的岗位是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对他来说这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学起。   主持人:我们的东风一号主要就是模仿苏联的原形导弹。   黄纬禄:就是仿制。我们是管控制系统,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控制系统设备一看,同搞无线电、收音机、发报机一样的,很简单。所以我们看了,就用照猫画虎的方式,也弄出来一些图纸,弄出来一些模型。但是后来专家一来,资料一来,规定的比较细致。   主持人:那时候专家讲的话就要听?   黄纬禄:专家有的时候讲的东西,我们也觉得不完全对。弄的模型,一个斧头柄,也得要苏联原产的白桦树。因为在他们国家当时定的,就觉得白桦树还可以,可一到中国来,我们觉得很过分。   主持人:但是还得听他们的?   黄纬禄:有的时候我们有一些同志,好像有意见。后来领导知道了,说:“你们现在就是要跟苏联专家学,打这个基础。你基础打好了,再自己自行设计。   主持人:先当学生?   黄纬禄:不是先当学生,是该当学生!那时什么都不懂。   解说:然而,就在导弹仿制的关键时刻,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   主持人:这时候有很大的困难吗?   黄纬禄:聂老总讲我们一定要搞出我们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大家听了聂老总的动员报告,大家劲头十足,没有好像失望得很, 没希望了。大家还是努力去干,甚至比原来干得更猛了!   主持人:最后“东风一号”也就是“争气弹”还是打成功了?   黄纬禄:对,用的是国产的液氧,打成了!   [解说]:1960年11月5日,在祖国的地平线上,成功地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更大的考验是在两年之后,我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就要发射了,黄纬禄任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   黄纬禄:当时东风二号研制好了,要去打去。一部分人到靶场去,还有一部分人在家里,做技术后盾。那边只要出现什么问题,马上打电话到北京,说发现什么问题,家里帮助找一下问题,并且帮助解决。   主持人:您当时在哪?   黄纬禄:我当时在家里(北京)。   主持人:当时您是怎么知道东风二号发射的时候失败了,那个瞬间?   黄纬禄:失败以后,信息传过来的,打电话打过来的,打过来的。东风二号为什么失败呢?就是因为它要打的距离要比东风一号远,所以弹子装推进剂的箱子要大一点,推进剂要多装一点,才能打得远一点,要想箱子大一点。我们那时候的直径没变,长度要变长,长度一长就有扁担效应,就像挑扁担,就要这样,有点振动。这个弹体这样子振动,我们叫弹体的弹性振动,它有弹性。当时东风一号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设计东风二号也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失败了,以后根据遥测的信号发现弹体弹性振荡造成的,因为大家对东风二号怀有很大的期望,我相信也是没有想到它会失败。   主持人:所以您当时知道失败的消息,您当时是什么反应?   黄纬禄:我们是搞控制系统的。当然这个失败跟控制系统的关系可能比较密切一点,所以我们整个搞这个。东风二号的工作人员辛辛苦苦这么长的时间,结果弄出这个宝贝出来,一下失败了,大家非常痛心。当我听到这个事情,跟大家一样,特别我还是这个所的所长,更加责任重大。   主持人:当时有没有人提出要追究一下责任?   黄纬禄:当时在场的,是聂帅在场。究竟是哪一位领导讲的,成绩是你们的,失败是我的。所以作为技术人员来讲,领导有这样的表态,大家也就算是稍微安心一点。不是好像追究到底是谁做错了,应该处罚。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找出来失败的原因。毕竟咱们第一次做。找出失败原因以后,把失败的因素排除掉了,以后不要再犯,这个是最重要的。   [解说]:控制系统是导弹的大脑和神经中枢,黄纬禄组织设计人员对改进后的方案多次试验,反复论证,1964年“东风二号”成功升空。   黄纬禄:这次成功了,大家高兴得不得了!   主持人:这次打实际上真正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导弹?   黄纬禄:对,在整个研究试验过程当中有成功,有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不可悲。往往失败当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比成功取得的经验还要宝贵。因为你失败的这一次,给你脑子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主持人:其实每失败一次,成功的机会就多了一次。   黄纬禄:对,失败是成功之母!   (编导:张涛 高洪芬)   “故事”之外的几件故事   ——黄纬禄节目编导手记   已年过90岁的黄纬禄老先生是“航天四老”之一,当我真正走近他的时候,感觉老人是那样的可亲可敬。他近50年的导弹人生,有那么多可以向观众展示的故事。但正是因为老人有意思的事太多,让我难以取舍。而且由于黄老语速较慢,在我们后期进行编辑的时候,许多采访到的内容都无法编进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借这个机会,我就把“导弹升空背后的故事”之外几件事,为观众补上几笔。这几件事是这样的:   第一件,90岁的黄老在我们采访结束的时候,还给我们变了小魔术,让我们这些当记者的惊讶不已。虽然与专业演魔术的相比,他的这些都是小伎俩,可他练这些东西绝不是为了惹人注意,而是另有目的。据黄老的秘书讲,前些年,黄老作总设计师的时候,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出差,任务很重很苦,他就是用变魔术、讲笑话的方法给大家调解气氛的。   第二件,解放初期黄老在一个电信技术研究所工作时就很出色。我们国家最初的保密电话和双工发报机体制都是他带领几个人研制的。1954年9月,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他又带人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研制出了“话音控制多麦克风话路通断扩音系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使用,有效地解决了多话路间的干扰问题,黄纬禄还因此被推选为北京市十名为建设新中国有特殊贡献的英雄人物之一。   第三件,黄纬禄作为控制系统的负责人参加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多年的导弹研制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他有一个绰号叫“导弹医生”。谈到这些时,黄老说:“一个是物理概念要清楚,一个分析问题要细致。我每次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快,解决问题也比较快。所以一般出现问题就找我去。   第四件,文革期间,他不仅自己靠边站了,他的三个孩子也受牵连大而天各一方,一个在东北、两个在云南。已年过50的黄纬禄不仅牵肠挂肚地想着远在天边的几个孩子,还得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伴。但他每天还坚持到工作现场去,把自己看到的觉得不妥的问题带回家偷偷计算,再把结果告诉当时有发言权的年轻人。   第五件,为了赶进度,1970年7、8月间,他们在南京长江大桥开始了固体导弹的第一个试验。可节目中黄老只谈了做固体导弹模型弹试验的目的,并没有讲当时的困难,南京是我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当时模型弹里面的温度都在零上40摄氏度以上,已年过50岁的黄纬禄坚持和大家一起工作,他还鼓励同事们说:“解放军是虎,固体导弹是翼,有了它,解放军就如虎添翼”,让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