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保卫战 美国要“挤”身SCO 哈、吉愿成美国的“引见人”zt
(2006-08-22 16:25:46)
下一个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6年第22期,6/14/2006
“今天,上海合作组织(SCO)或许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多边安全组织。除了反恐成为其主要议题之外,SCO的成员国中包含了世界上石油储量十分丰富的国家和世界上极大的石油消耗国。因此能源也成为其讨论的重要项目。这些议题都是美国在中亚的地区核心目标。”哈德森协会(Hudson Institute)未来安全战略中心联合主任理查德·维茨(Richard Weitz)说,然而,美国的参与却少的可怜。“SCO的壮大让美国产生了很多疑问,但是它至今还没有在中亚地区打出什么漂亮的牌。”
作为2006年SCO上海峰会的东道主国,中国官方于6月8日确认,SCO的所有成员国元首将如期出席月6月15日展开的峰会,另外一些国家和组织的领导人或代表将以观察员或主席国客人的身份出席,其中包括伊朗总统内贾德、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和印度政府代表、石油和天然气部长穆利·德奥拉。这份几乎囊括了所有地区敏感国家的与会名单,让华盛顿的右翼安全专家们不由倒吸一口冷气。他们聚首一堂,用放大镜分析SCO的内涵,商讨美国在中亚保卫战中的对策。
“虽然SCO不是北约,我们不能将之定位为一个军事安全合作组织,但是,它却正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领头羊的中国,要通过这种多边合作形式保护其在中亚、朝鲜半岛、乃至台湾的安全利益,”美国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简称UPI)国防问题记者马丁·塞弗(Matin Sieff)警告道。
中亚的“中国威胁”
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即SCO)的前身是由中国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于1996年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后,机构改名为SCO。后来,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成为SCO的观察员国。这些区域大国的加入使政治、经济结构一贯松散的亚洲出现了第一个横跨东、中、西和南亚的多边合作组织,而作为主创国的中国,地区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SCO的发展可以视作是中国拓展地区影响力的一种标志。”塞弗认为,“当初美国在南北内战后,自由市场经济蓬勃发展,GDP快速上升,30年后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巨人。这在某种意义上映射了今日中国的崛起。现在恰恰是中国的文革发生后的30周年。这几十年来,两代领导人在中国坚持改革,中国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如今,中国的第四代领导人正面临中国转型的时机。SCO的建立壮大,就能看出中国比以往更有信心了。”
塞弗认为,中亚地区对中国非常重要。苏联解体以后,中国在那里有非常多的商贸利益。而中国伸向全球的能源触角也少不了中亚地区这条能源管道的必经之路。如果那里形势一旦有变,中国的商业利益就会受损。另外,让中国更加顾虑的是中亚地区的橙色革命。中国担忧这股民主化风潮会吹向中国。
“中国觊觎中亚地区已经有20年以上的时间了。”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谭慎格(John Tkacik)一向是鲜明的对华鹰派人物,他在传统基金会于6月9日举行的SCO峰会研讨会上指出,从汉朝和西夏到明清时代,中国与中亚地区就有贸易、政治往来,而且从没有中断过。自从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从那时起,中国就积极向这一地区靠拢,1997年还分别和几个中亚邻国签署了边界非军事化协议。
谭慎格说,“当时,美国在中亚一直没有什么利益,对于中国的这些做法还颇为赞赏。美国并没有意识到,对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同美国牵手的举动,中国并不高兴,甚至不愿意美国势力进入这一地区。”
如今,华盛顿的保守派看到,中国不但要保住中亚远离美国的势力范围,还利用SCO的机制将战略触角伸到东亚地区。即将出版新书《崛起的巨人:美国决策者在21世纪面临的中国和印度威胁》(The Rising Supergiants: The Challenge of India and China for U.S. Policymakers in the 21st Century)一书的塞弗指出,去年8月,中俄联合进行的‘和平使命-2005’军事演习地点选在山东附近的黄海海域,那里更靠近朝鲜半岛和台湾,而远离中亚。其安全用意十分明显。
SCO 框架下,中俄携手并进
相对于塞弗和谭慎格对中国的忧心,专研俄罗斯与中亚事务的维茨看到,“现在,俄罗斯政府比其它任何国家更关心中亚地区的走向。”
“尽管中国在中亚的商贸存在越来越大,俄罗斯仍然是这一地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维茨说,俄罗斯相对优越的生活水平吸引了很多中亚移民非法越境到俄,进入其劳工市场,尤其促进了俄罗斯的建筑业。同时,由于俄罗斯经济靠能源繁荣后,俄罗斯的国有和私有企业都把投资目光转移到中亚。
维茨指出,同时,俄罗斯政府还在不断发展其在中亚的国防活动。2005年9月,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自苏联接替后的第一次联合军事训练。两个月后,两国就签署了军事互助条约。
“储油量丰富的俄罗斯希望能建立一条‘南北能源’走廊,直通到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中亚正处于其间,”传统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亚里尔·科恩(Ariel Cohen)补充说,中亚地区一直被成为俄罗斯“柔软的腹部”,如今这块敏感地带又加入了能源的因子。
“让很多观察家惊讶的是,新生的中亚国家并没有成为北京和俄罗斯争夺的地缘战略目标,相反,二者在这一地区的合作还远比其它方面更加紧密,”维茨说。
他分析道,通过SCO的多边框架,中俄两国加深了双边对话。俄方承认中国在中亚的一些合理利益,而中国出于与俄罗斯在能源、军事技术的合作,也没有打算独占中亚真空,而置俄于不顾的想法。北京与莫斯科在中亚地区有许多共同利益,从经贸往来,资源分配,到携手应对西方对中亚的“意识形态演变”,还有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对新疆和俄境内伊斯兰地区的干扰,中俄要紧紧站在一起。
美国:挤入SCO
当美国专家们意识到,中俄在携手挺进中亚这块后冷战时代的权力真空时,他们开始思考:美国的位置在哪里?
“过去,美国一直忽视东亚,直到伊朗成为SCO的观察员国,美国才开始觉得困惑:为什么中国要允许一个恐怖主义的国家参加一个以反恐为主要目标的地区组织呢?2006年5月,中国还邀请巴勒斯坦刚刚上台的穆斯林极端组织哈马斯出席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地区论坛。这就加重了美国的担忧,”谭慎格说。
维茨指出,美国在中亚有几个非常核心的目标,如反恐、发展地区经济,以及巩固美国的能源通道。美国还想劝说中亚各国抵制中俄在这一地区的联合主导地位,有很多美国人甚至还想在这一地区推行美国的人权民主制度。
然而,谭慎格明确指出:中国向中亚的渗透已经影响到美国的地位。“2005年6月,中国压它在SCO的中亚盟友向美国提出要求:关闭美国驻在这些国家的军事基地,并列出具体的时间表。当时,有些强硬的美国官员谴责中国在‘威吓’乌兹别克斯坦清除其境内的美军基地,并哄骗邻国吉尔吉斯斯坦拒绝美国为维护美驻吉军事基地而增加预算的要求。最后的结果是,美驻乌的军事基地被关闭,美驻吉的基地接近于关闭。”他在2006年4月发表的《围堵中国》(Hedging Against China)一文中指出。
将中美俄三个大国同时卷入其中的中亚问题,就像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科恩说:美国人目前还没有找到一条破解之道。他认为,美国在静观SCO发展的时候,应该抱着一种理解的态度对待中俄。
“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在美国深陷中东泥潭,与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作战的时候,不可能兼顾中俄在中亚的发展。况且中亚地区的确有反恐需要,SCO在这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科恩说,“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要如何管理这一地区的事务?”
维茨回应道:为了实现美国在中亚的战略目标,美国可以通过双边和多边的渠道走向中亚。传统上,美国在这一地区奉行双边接触,这种战略运用对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颇有成效。比如,2005年的SCO峰会要求美国为撤离中亚设定时间表,但是由于美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了良好的双边关系,美国在那里至今保留了部分的军事存在。
“但是,如果华盛顿仅仅凭借双边管道解决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就等于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地位。尽管中亚各国在边界、反恐等议题上的利益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表现出要加深多边合作的愿望,同时对中俄而言,也更愿意和美国在多边架构下探讨中亚问题,”维茨说。他举出的首要多边机制就是SCO。
“美国必须巩固其在SCO的观察员地位,”谭慎格和科恩指出,他们甚至提出了美国加入SCO的具体办法:作为成员国,哈萨克斯坦或吉尔吉斯斯坦应该在SCO框架内提出美国的观察员身份问题。为了防止中俄用否决票将美国拒之门外,华盛顿应该游说哈、吉两国利用当年SCO峰会东道主的身份,正式要求美国作为观察员出席。同时,美国也要对北京和俄罗斯做工作,得到它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