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罕见:从伊核看中国调整「韬光养晦」战略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个
联合国安理会五月六日开会讨论美英法针对伊朗核问题提出的第一份决议草案时,中国和俄罗斯联手否决了草案。中国这个举动非常罕见,其幕后蕴含了很多含义。
美英法三国草案,以进一步制裁为威胁,意在强制伊朗停止提炼浓缩铀。中国对于伊拉克、伊朗及朝鲜核问题所持的立场,翻来覆去就是两点﹕一、反对核扩散,二、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因此,反对含有强制性措施的决议草案,乍看只是中国遵循自己的一贯立场所为之而已。但是,如果回顾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外交立场的变化,就颇能发现耐人寻味之处。
中国之前一直坚持伊朗核问题应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反对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层面。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去年八月曾说「安理会并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合适场所」。可是,在今年二月四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表决向安理会报告的决议时,中国虽然认为「当前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伊朗核问题仍有空间」,但仍然投了赞成票。这是一次重大的态度改变。如今伙同俄罗斯在安理会高调否决美英法的决议草案,又是一次重大转变。
俄罗斯与伊朗有地缘关系上的重大战略利益,只要它不同意,英法的决议草案就不可能在安理会过关。中国与伊朗没有地缘上的利害关系,完全不必要跑出来高调反对,只需依照惯例投弃权票即可。过去,在伊拉克问题上,俄、法、德三国与美英立场严重分歧,在有他人出头的情况下,中国一直保持低调。中国这样做,是延续邓小平「韬光养晦」战略,规避与美国直接冲突的风险,为中国经济发展争取外部安全环境的招数,早已司空见惯。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现在要跑出来唱高调呢﹖有分析说,这是中国要保护自己的能源利益,因为伊朗是中国的最大石油供应国,两国能源协议总额据说可达到一千亿美元。这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最根本的因素。要理解短短四个月内的这两次转折,不能不考虑到胡锦涛四月的美国之行。
去年九月的卡特里娜飓风,延宕了既定的胡锦涛访美计划,也使中美搁置了对于访问规格是否「国是访问」的争拗。此后,美国放口风,视中国为「利益相关者」,中国也投桃报李。去年十一月,胡锦涛就已承诺第二次调整人民币汇率。胡锦涛四月访美之前,中国转变态度,同意把伊朗核问题向安理会报告,并且由铁娘子吴仪带去一百六十亿美元的采购大礼包,较温家宝访美时的礼包大了将近十倍。
但是,胡锦涛此行,不论是在访问规格的定位,还是期待布殊表态「反对台湾独立」,乃至于胡锦涛在美国多次表述希望中美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非但都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反而美国国内要求制裁中国的声音仍然继续看涨。
胡锦涛结束访美行程之后,中国外交官旋即就在伊朗核问题方面高调反对美国支持的英法决议草案,甚至与俄罗斯联手否决美英法草案。这折射出,北京或许认为,「韬光养晦」已经不能躲开美欧对中国的不满了。
在自然界,一头幼象可以将自己隐藏在树影之下躲避风险。当牠逐渐长大,树影再也藏不住庞大的身躯,那么牠会不会走出树影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呢﹖ 中国的持续发展,导致它的利益逐步向全球范围拓展,与美国既有的全球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例如中国新拓展的能源供应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美国有很深矛盾的国家(例如伊朗、委内瑞拉)。这就涉及到中国是否要调整战略从而保护自己应有利益的问题。
在江泽民主政时期,中国已经开始积累好牌,但是牌不多,中国不轻易打出去。中国现在手中的好牌日益增多,如果不打出好牌就会导致输局,中国还会继续持牌观望吗﹖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外交高调,至少可以看作是中国对四月中美峰会外交的一次响应。至于是否意味着中国外交从此脱离「韬光养晦」,转向积极进取的战略调整,则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