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焦点交锋:南太平洋,是中国战略思维的演练场?zt

(2006-08-22 16:25:44) 下一个
“南太平洋一直被视为战略上无关紧要的地区。其实这恰恰是中国可以试验其上升中的实力和能力、发展国际盟友,而不被东京和华盛顿警觉的实验场。我想,最终中国是将自己视为这一地区的天然主导,将南太平洋作为其后院,”澳大利亚智库独立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dependent Studies)外交政策研究项目主任苏珊·温迪班克(Susan Windybank)在《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如此解释中国的外交触角向南太平洋地区延伸的战略用意。 2006年4月初的一周中,中国总理温家宝对澳大利亚、斐济、新西兰与柬埔寨四国展开了一场友好的外交之旅。这是中国总理首次正式访问南太平洋岛国,也是中国总理近18年来首次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相比于中国领导人的欧美之旅,这次访问似乎没有引起众人特别瞩目,然而战略专家们却由此看到了中国地缘战略的走向及其国际回应。 温迪班克认为,“南太平洋对美国而言地理位置非常遥远,更何况美国正被反恐和伊拉克战争牢牢拖住了后腿。中国此时到访是在钻美国的空子。”然而,她留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正在加强其西北太平洋的军事部署,这暗示着美国或许并没有忽略亚太,即使它在其他地方有些分心的事情。” “中国以采购能源为诱因在海外发展外交关系,同时,在自己身边不满日本、台湾,对它们采取孤立政策。这套外交政策实行到现在颇有成效,但是也造成一些反弹。”美国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政治学副教授王维正(Vincent Wang)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像巴西、印尼、印度,都是正在开发中的地区性大国,和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十分相似,长期而言,它们会把中国视作潜在的经济挑战者。” 出访南太平洋是战略之旅? 温家宝行前,就有分析人士将此次访问称为中国的“资源之旅”。尤其是澳大利亚,其丰富的铀和铁矿石产量是中国经济快车不可缺少的原动力。同时,也有人说,中国此次是为压缩台湾“外交空间”而来。在台湾当局25个“邦交国”中,有6个是太平洋岛国。温家宝此次从政府、企业、民间多方位着手向这一地区的邻国示好,有利于强化它们对“一个中国”原则认同。 “战略考虑中通常都有经济因素。因此,我不认为南太平洋地区的资源是引发中国兴趣的主要动力。从外交上讲,孤立台湾也无法再解释中国的用意,因为前者在这里的外交空间已被视为‘死水一潭’。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长远的原动力在进行当中,”温迪班克的言下之意是,中国是为了伸展肌力而来。 在王维正看来,资源、台湾和战略外交都是温家宝此行的目的,其中,“天然资源是中国向大洋州拓展外交的最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时,他也看到,“中国的实力上升,尤其是海权的发展,使它需要有一个延展影响力的场所。虽然这可能是要到20、30年,甚至50年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的目标,但是提早部署总不是坏事。” 抛开澳大利亚占全球40%的铀储量能为中国的核能发展出力不说,中国要发展全球导航系统,要发展新的导弹计划,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和南太平洋建立邦交可以在那里建立多个观测基地,这对未来中国发展卫星武器和太空科技有关的技术,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觉,南太平洋地区正先后从英国和美国的主导中逐渐剥离出来,如今面临着几个世界大国的争夺。日本、韩国和欧盟在这一地区也愈发活跃了。但是,只有中国有潜力改变这一地区的实力对比,”温迪班克说。 澳大利亚的担忧 基于两位学者的分析,“能源之旅”与“台湾外交之旅”都无法概括中国的深层战略思考。那么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南太平洋岛国对中国要做何反应,又要如何反应“后院”之说呢? “目前看来,这一地区要成为中国的后院是很难的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的‘前门’。换句话说,如果台海真的开打,澳大利亚可能不会加入对抗大陆的战争,但是如果不得不在中美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它们会选择美国,”王维正说。 温迪班克则认为,中国的战略想法是否会被欢迎,还是被抵制,尤其是美国的抵制,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内部实力演化。 “澳大利亚和其它国家不应该遏制中国,而是切实加强南太平洋各国间的经济和政治多方合作。”温迪班克进一步指出,“澳大利亚目前最关切的是,台海局势会演化出这一地区更多的腐败与不稳定,从而破坏澳大利亚为改善这里的政治管理而付出的援助和努力。” 在访问斐济期间,温家宝出席了“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会议,席间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汤加、库克群岛以及纽埃的总理会晤。中国还承诺,将在今后3年内向太平洋岛国企业提供人民币30亿元(约合3.75亿美元)优惠贷款,以及5项援助措施。西方认为,南太平洋岛国大多是地小人稀,其实对中国并没有多少经济上的好处,中国和台湾在这里竞相“撒钱”只是为了在联合国等场合需要,争取政治筹码。 “大陆和台湾的‘支票簿外交’(checkbook diplomacy)只能让一小部分政治精英们受益。体育馆和新型政府大楼也不会领导广义上的国家发展,不会给这一地区的普通百姓带来工作机会和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温迪班克直言,“如果中国想和这些国家做真正的朋友,它应该试图加入澳大利亚的努力,鼓励这里的改革进程,为太平洋的岛民们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而非取悦政客,攫取自然资源。” 来自台湾的王维正对两岸的外交竞赛表示理解:“大陆和台湾在南太平洋地区的‘金援外交’由来已久,短期内恐怕是无法停止了,即使这些钱助长了当地政客们的腐败,在道德上说是有些问题。” “实质的问题在于,过去,台湾能用这一招‘买’到邦交国,但是大陆的国力一直在上升,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台湾玩这场游戏时就感到越来越吃力。然而,台湾不肯就此罢手,因为台湾当局认为其在外交上有责任用这种方法拓展国际空间。”王维正说。 中国外交,远交近攻? “中国在南太平洋的战略映射了其在世界其他领域的外交攻势,如在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温迪班克指出。她对此提出了几种解释,表示中国对自然资源的“全球找寻“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她怀疑中国真的会仅仅依靠这些资源建立其良好的国际关系,或者说,中国会发展军力,尤其是伸长蓝水海军的触角,以保护这些海外供给线;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强国,正在四处寻找国际地位和认同。 王维正说,“美国已经看到,亚太的安全局势有加码的必要。2002年和2006年的国防评审报告(QDR)中都讲得很清楚,在全球战略部署中,欧洲已无战事,亚太将是下一个重点。作为回应,美国加强了和日本的同盟,还开启了由日美两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参加的‘2+2’会议。” 他说:“虽然美国在亚洲的势力还没有到退出或被迫退出的地步,但是,中国的影响力无疑是在不断提升当中。尤其是以‘和平崛起’理论为背景,中国正积极和东南亚展开自由贸易,和周边的邻国关系日益紧密。” “然而,在美国看来,中国目前在亚太的发展还没有到值得紧张的地步,还不需要像过去对付前苏联那样防范。”王维正说,美国对中国的发展仍在观察之中,同时美国对中国有合作与围堵的正负两手准备,端看事态是往和平还是军事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王维正也看到,无论是东南亚,还是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南太平洋地区,都清楚地认识到了目前的局面。一方面,遏制中国是行不通的,但是这些国家仍然对中国有不放心的地方,于是对华采取的是“两边下注”(hedge)的策略,希望在中美间维持一种平衡。 “中国和邻国也总有一些矛盾。中日间的隔阂自不必说,韩国和中国的蜜月期也已经过去,而高句丽的纷争仍在。这些诱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引发双边冲突。因此,中国的邻国们仍需要美国在亚太的实力存在。”他说。 高句丽是朝鲜族的先民建造的城邦,其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已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中韩两国却为高句丽文化遗产的归属问题起了争执。韩国人认为,高句丽体现的完全是朝鲜族的文化遗产,而从中国角度来看,高句丽一直在中国境内,在申报世界遗产前,从来没有韩国或是朝鲜说过这里是他们的国土。 李焰 ,《华盛顿观察》周刊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